反“洋垄断”要讲经济规律

郑磊 原创 | 2014-10-22 09:26 | 收藏 | 投票

郑磊

 

    置身经济界,当然应该明白“垄断”对于经济的不良影响。反垄断的出发点应该是厘清市场秩序,保护市场公平自由竞争,让社会福利最大化。从这个角度讲,产业和市场过分分散和过分集中,都不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在产业界有一个讨论垄断或分散程度的指标是产业或市场集中度,常用的如CR18,是指产业或市场上最大的前8家企业总计占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又称行业集中率或市场集中度,是指某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和日本通产省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将产业市场结构粗分为寡占型(CR8 ≥ 40%)和竞争型(CR8<40%)两类。

    先抛开这个指标不提,最近一年里,中国市场出现了针对“苹果”、“星巴克”等的批评和行动,而最近扩大到了奶粉、汽车等领域。有媒体指出,和普通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领域如洗化领域、IT领域、汽车领域、医疗器械等领域被外国产品占领,成为国内高通胀高消费水平的助推因素。作为研究经济的人,我不赞同这种一概而论的说法,更找不到支持国内高通胀、高消费水平应该归罪于洋品牌的证据。

    讨论经济话题,自然应该首先立足于经济的语境,将经济现象和民族的、政治的东西搀和一起,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可以用经济的手段来惩罚对手,但其背后的依据可能更多的是其他因素导致的。比如,人们可以爱国的名义惩罚任何来自本国之外的东西,或者以牙还牙地反倾销,甚至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但是这些行为无需拿别的理由做幌子。

    我们来看一些被打上“洋垄断”标签的数据:2013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10333家,其中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比接近1/4,而这1/4企业则占到当年汽车零部件销售总额的3/4。也就是说,25%的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市场占比还不到80%。连20/80规则都不符合,CR8更不可能大于70%。虽然没有汽车零部件业市场集中度的指标,我们仍可以用汽车行业的集中度数据做个比较,2012Alix Partners的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业排名前十位的制造商在市场上的销售份额仅为73%,而美国的这个数据是94%

    也许有人会说其他行业的情况不同,比如奶粉、IT和医疗器械领域。是的,比如宝洁、雀巢,洋日化品牌和洋奶粉确实受到了广大国内消费者的欢迎。而那些原来的国产品牌、众多的国产奶粉出了什么问题呢?很容易得出答案。是消费者抛弃了劣质品,市场自有其筛选功能。如果我们因为这些生活必需品的绝对优势视为垄断和侵害,并进而对其进行抑制和打击,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结果?显然社会总福利水平会下降,这恐怕完全违背了反垄断的初衷。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买不到合格的奶粉,到底是洋品牌的错,还是某些中国企业的错?国家是否应该为了保护自己的企业就可以动消费者的蛋糕?所以有社论说,反洋奶粉必须先解决国产奶粉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如果国产的这些产品质量比洋品牌好,用得安全放心,国产的市场份额自然会上升,这也是正常的市场逻辑。

    对于反“洋垄断”,笔者完全能够理解,但是并不认为主要原因来自经济层面的考虑。开放30年,包括加入世贸,对于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正面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加快成长和进步,过度保护只能让企业更弱小、更弱不经风,现在已经是被广泛接受的经济学常识了。中国很多产业的集中度或者说垄断程度不是太高,而是过低了,这本身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的结果。中国本土企业必须在真实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学会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用自己的能力、产品和服务争取消费者的青睐,让市场自己做出选择,才是最好的对策。

    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难免碰到各种势力的挑战,策略地运用经济手段与对方进行博弈,最终实现动态平衡甚至双赢的结局,这是国际政治和经济层面的正常活动。无需假借经济之名,这是为了国家利益采取的行动,也是扩大社会福利的举措,应该会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