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改革要做到市场定价、政府“托底”

谭浩俊 原创 | 2014-11-20 12:46 | 收藏 | 投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工作。他指出,价格改革不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问题就等于没抓住!这是一项啃硬骨头的改革,是一场攻坚战。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一直在讨论价格改革的问题。期间,也进行过多次价格改革。虽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譬如涨价、价格双轨制等,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但是,从总体上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是应当肯定的,是积极的,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价格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市场化改革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价格改革不率先推进,至少要同步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就很难向纵深推进,甚至会停止在起步线上。

 

但是,价格改革又不同于一般改革,价格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尤其涉及到广大企业和居民,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专家、学者等,都对价格改革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有着各种各样的顾虑。如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价格,一旦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大幅上涨的现象,就会引发广大居民的恐慌,引起企业的波动。再如医疗服务价格,在药品价格过高、服务价格没有体现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如果让市场作主,会不会带来药品价格的大幅反弹,政府将如何扮演价格“稳定嚣”的作用,也是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的事。

 

事实上,从这些年来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看,价格改革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更不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出现问题,更多的还是政府在价格改革过程中自身利益夹杂得太多,总希望通过改革让政府利益最大化。譬如房地产市场改革,如果不是政府大搞“土地财政”,房价就业不可能出现这么快的上涨。正是因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要价太高,才将房价疯狂地抬了上去。如果剔除政府利益,房价至多只有现在的一半,甚至一半还不到。

 

其他方面的价格改革也是如此,譬如水、电价格改革。按照相关媒体披露的消息,目前水、电价格中,相当一块是政府收取的各种附加费。也就是说,如果剔除这些附加费,电价也好,水价也罢,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那么,改革的压力就会大大减少,公众对电价和水价变化的接受度也可以大大提高。

 

问题是,政府通过价格强行占有的这块利益,是否可以在改革过程中不再考虑,不再附加在各种产品的价格上,将对整个价格的改革影响很大。要知道,改革开放到现在,许多产品原来都是实行的计划体制、政府定价,但是,按照市场定价放开后,不多长时间,就都与市场接轨了。这其中,包括与居民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粮食、食油、蔬菜等。二十年前,政府还需要通过一定手段进行调控,现在,在大流通格局形成以后,已经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了。倒是政府在流通环节的大肆收费,给粮食、蔬菜等的价格完全市场化增加了许多难度,设置了许多障碍。一旦政府行为规范了,各种收费减少了,流通环节的成本降下来了,这些产品的价格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下来了。

 

尤其需要把握好的是,目前,正是价格改革的最好时机。因为,无论是PPI还是CPI,都处于较低点,如果把握的好,是不太会对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多大影响的。同时,广大居民对价格的心理接受度也更容易把控。如果能够顺势而为,尽快推出各种价格改革举措,特别是公用事业产品的价格,能够按照市场化要求放开,让市场来定价,只要政府不打价格改革的主意,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便出现一定幅度的涨价,也会在企业和居民的心理预期范围内。就象今年一样,实际执行的结果可能就与政府的调控目标相关很大,上涨一些不会有什么还好的后果。

 

当然,放开价格,让市场定价以后,政府也不等于可以袖手旁观。在价格改革过程中,政府要在不夹杂自身利益的同时,对可能出现的一些个性化问题,也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托底”。譬如低收入人群的价格补贴、可能出现的价格波动、恶意的价格炒作等,这些就应当是政府的职能了,就是有形之手必须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如果能够真正做到市场定位、政府“托底”,那么,价格改革就一定能够向纵深推进,对其他方面的改革也一定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