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一连串事件

党双忍 原创 | 2014-11-26 17:41 | 收藏 | 投票

  秦穆公之后的230余年,秦国历经了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悼公、厉共公、躁公、怀公、灵公、简公、惠公13个君主,于公元前387年,惠公一岁的儿子出子继位。因频繁更换君主,在君臣之间形成了结构性问题,关系不协调,导致国势日衰,民生紧迫,士无斗志,国无进取,国家前途令人绝望。然而,时光年轮转至公元前385年,秦献公登上王位,高举改革大旗,秦国再次走上了强国之路、崛起之路。

秦献公(前424年-前362年)公元前384年即位,在位23年。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魏国当时是中原超级强国。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吴起连连击败秦军,完全夺取了秦国早在秦穆公时期就占有的河西地(在今天陕西境内,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大片土地)。此时的秦国只占有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小。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几有灭亡的危险。秦国的困顿低落与魏国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秦穆公以后秦国落后状况令人痛心疾首。秦献公在魏国的特殊经历,促使秦献公在强势登位后,痛下决心,全力推进改革,继而成为秦国改革图强的先驱。首先,改革从我做起,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废除自秦武公以来三百多年的殉葬制度,受到民众赞扬。作为殉葬制度变通措施,开始以陶俑代替真人殉葬;其次,秦献公2年,将都城从西部的雍迁到东部近河西的栎阳。以摆脱奴隶主聚集的旧都雍的束缚,向国人表明重振国威的决心;第三,实行土改,推行“初租禾”政策,按照土地占有者实际占有面积,征收农作物实物税。在法律上承认土地占有者对所占土地拥有所有权,使大批占有私垦田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成为土地的合法主人;第四,发展工商业。秦献公7年“初行为市”,对工商业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初行为市与初租禾为秦国国库带来大量收入;第五,编制户籍。秦襄公10年,户籍相伍,五户一伍,农忙时互帮,农闲时军训,互相监督,犯法连坐,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第六,实行县制。秦献公6年,把蒲、蓝田、善、明氏等地改建县,派官吏管理。秦献公埋头改革,励精图治,很快取得成效,人口增加,国力渐强,军力提升。秦献公19年,秦军在洛阳打败韩魏两军,得到周显王赞赏,秦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秦人仿佛看到了往昔的荣耀。秦国又开始参与中原的事务,21年,秦军攻魏,夺取故土河西。打过黄河,取得前所未有大胜利。23年,在少梁(今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魏相公叔痤,攻取庞城(今韩城东南)。这时候,周室成为墙头草,不倒翁,周显王向献公表示祝贺,并赐献公以伯(与秦穆公一样称号)。秦献公的六大改革,尚不够彻底,但秦国已经尝到改革的甜头,改革的航程已经开启,更大规模、更彻底的改革势在必行。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卒。21岁的秦献公之子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初立,在位24年。秦孝公在秦国改革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得父亲真传,继承父亲未竟大业,立志改革,发愤图强。秦孝公一上任便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为此,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欲收复秦之失地,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商鞅四见秦孝公。一见孝公,说了些“帝道”之类不实在的空话,以致孝公“时时睡,弗听”。二见孝公,说得更多,但也是“王道”之类的大话,均不中孝公之意。三见孝公,因言及“霸道”,孝公终于感到“可与语矣”。四见孝公,“以强国之术说君”,孝公“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孝公四见商鞅,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态,也表现了他的宽容和耐心。在秦孝公看来,公孙鞅之帝道、王道,离题太远,不予考虑。而其霸道、强国之道,即可实施,因此,霸道得到孝公赞许,强国之道立即实行。

公元前359年,最彻底的变法处于酝酿阶段。变法未行,众皆哗然,既得利益集团不会善罢甘休,“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商鞅与甘龙、杜挚集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焦点集中在“法古”、“循礼”,还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冲突上。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秦孝公没有采取强制压迫的办法,而是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辩论,以理服人。既让主张改革的商鞅说话,也让反对改革的甘龙、杜挚说话,各自把自己要说的东西都讲出来,看看谁更有道理。直至商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反对派哑口无言,才称之为“善”,才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公元前356年,卫鞅任左庶长,实施了第一轮变法。商鞅第一轮变法的主要内容:(1)制定连坐法。把秦献公时什伍制变成相互监督纠发的连坐制。商鞅法律规定“相牧司连坐”,即一家有罪而九家相揭发。若不揭发则十家连坐。(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行军功受赏二十等爵制,鼓励秦人作战勇猛。规定爵位按在战场上斩获敌人首级多少计算。没有军功不得爵位。(3)重农抑末,发展农业。根据秦国地广人稀、荒地多的特点,重点在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本业”是农桑,“末利”是工业商业。还规定:一家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分割成小家庭,成年男子不能在大家庭掩护下游手好闲。制定“徕民”政策,招徕地少人多“三晋”之民。“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让秦国人当兵打仗,新来的人种田。(4)建立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

在秦孝公的有力支持下,新法得到推行。由于变法的成功,秦国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魏国则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商鞅作为收复河西失地的主将,在战争中显示了他的军事及外交才能。商鞅第一次变法,秦国强盛起来。秦孝公10年,商鞅由左庶长升为大良造,相当于中原国家相兼将军官职。公元前352年,大良造商鞅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

第一轮变法十年,“秦民大悦”,“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国家日益强盛。公元前350年,商鞅启动实施了第二轮十年改革行动。主要内容是:(1)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把宽阔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2)立县制,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县,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3)迁都咸阳。前350年把国都从栎阳迁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在咸阳的渭河南岸,即是周室故京城所在。(4)统一度量衡。至此,商鞅将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改革推向了高峰,一个崭新的秦国即将屹立于世。

秦孝公积极支持卫鞅变法。变法前商鞅要求秦孝公答应三个条件,其中之一是国君对变法主政大臣必须深信不疑,不受挑拨离间。秦孝公欣然答应,并说:“三百年来,变法功臣皆死于非命,此乃国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一世,绝不负君!”孝公言行一致。在改革之初,“百姓苦之”;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王者”,秦孝公始终没有动摇对商鞅的信任,甚至在病重时曾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正是这样信任,才使商鞅能放开手脚推行改革。前346年,太子驷犯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上头人不能遵守,下面人就不信任朝廷。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治了罪,一个割掉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这一来,贵族、大臣不敢触犯新法。于是,“法大用,秦人治”。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迅速成为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军力强盛的强国。周天子送胙肉(祭祀时供神的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中原诸侯国纷纷向秦国道贺。自商鞅变法后,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于是向东扩展势力。先是打败了三晋,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后又向西、南、北扩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其疆土之大与楚国接近。公元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攻打魏国,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前340年,卫鞅封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商鞅创造了秦国辉煌,个人威望也到达顶点。

商鞅是践行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变法之争时,商鞅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成为后来秦国政治发展的指导原则,用现在的话说,便是“政治目标要固定,政治手段需要灵活”。实现政治目标要灵活采用手段,变法革新就是基于这个理论。商鞅变法,确立了地主以占有土地剥削农民的生产方式。变法之后,秦国国君成为最大地主,秦惠文王本人从奴隶主转型为地主,这也是秦惠文王没有废除商鞅法令的一个重要原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动秦国社会发展,也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百年犹得秦政法。”这是商鞅变法对中国最大影响。李斯曾评价商鞅变法“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王安石《商鞅》一诗中写道:“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同列。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列出“中国六大丞相”:管仲、商鞅、诸葛亮、王猛、王安石、张居正。

前338年,秦孝公崩,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前356年—前311年),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年十九即位,在位27年。秦惠王即位后,第一个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从当时情势看,秦国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独掌大权的商鞅成为最大威胁。秦国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惠王和商鞅都拥有巨大的权力,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法的象征只能一人。商鞅的悲剧根源就在这里。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

商鞅被除,新法安在,秦之大幸。秦惠文王嬴驷是商鞅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最大程度分享了改革红利。秦惠文王从秦孝公手中接过的是一个处在上升期的强盛秦国,秦惠文王驾驭的是一个快速奔跑的战车。公元前330年,秦国大良造公孙衍破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魏以河西地予秦。公元前329年,秦军攻魏,取河东的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县)及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曲沃(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次年秦军乘胜攻魏,取魏蒲阳(今山西隰县)。魏国在秦军数次强大攻势之下,被迫割让上郡15县(今陕西东北部地区)给秦。从此,秦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25年,赢驷始称为王,改元为更元元年。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破魏、赵、韩军于修鱼,暂时抵挡住东方联军的进攻。但西方的义渠又发兵袭破秦军于李帛,在东西夹攻之下,秦惠文王及时改变战略,于公元前316年,用司马错之策攻蜀,破蜀军于葭萌关,顺势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赴楚,阴行反间,诱使楚国绝齐。设计激怒楚怀王,诱使楚国冒险出兵,在丹阳(今陕西、河南丹江以北)大败楚军,得楚地汉中。楚国从此一蹶不振。秦惠文王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扩大了疆域,针对犀首并相六国,发动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的形势,采用张仪连横之策,实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打退六国进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胜利,为秦国横扫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死,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又称秦武烈王、秦悼武王即位。此人出生时,秦惠王正在全力打通中原之路,秦惠王给儿子取名寄予称霸中原、荡平天下的厚望。只可惜,秦武王身高体壮,勇力超人,重武好战,常以斗力为乐,凡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前310年,秦武王将张仪、魏章驱逐至魏国。前309年,秦武王在秦国设置丞相的官位,任命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前308年,秦武王与魏襄王在临晋城外相会。渭河河水变红三天。前307年,武王与孟贲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目出血,绝膑(折断胫骨),当晚气绝而亡,时年23岁。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前307年,秦武王立昭襄王,在位长达56年之久,这是秦之国君在位最久的一位。时昭王年少,宣太后听政,以魏冉(宣太后异父长弟)为将军。前304年,昭王依秦制举行加冕典礼,亲掌朝政,仍执行结楚抗齐之策略。前302年,秦楚联盟破裂,齐秦结好,昭王出师攻楚。次年,秦蜀郡守反,昭王使司马错入蜀平乱。后来昭王派李冰为蜀郡守,在蜀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前300年,昭王使华阳君伐楚,取襄城(今河南襄城)。次年五月,秦师攻楚,取8城,昭王以约楚怀王会盟于武关,劫楚怀王至城阳,要求割地。怀王不应,终老秦国。此后,昭王发兵败楚军。取析(今河南西峡)16城。后数十年,时而联楚攻齐,时而联齐伐楚,并向魏、韩进攻,取得一系列胜利。连续从韩、魏夺得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垣(今山西垣曲东南)、宛(今河南南阳)、轵(今河南济源东南)等地。前288年,昭王自称西帝,尊齐王为东帝。可以说,这等于过早暴露了秦之野心。不想,齐王自去帝号,约诸侯合纵攻秦。被迫昭王也取消帝号。次年,韩、赵、魏、燕、齐五国联军攻秦,无功而还。可见,此时秦国力之强大。前284年,秦操纵韩、赵、魏、燕五国伐齐,攻入齐都临淄。前279年,昭王在屡败赵师之后,与赵结盟于渑池,而后大举攻楚。次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郢都(今湖北江陵)。楚迁都于陈。同年,昭王初置黔中郡。前271年,昭王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次年置北地郡。至此,秦有上郡、陇西、北地。灭义渠之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在败楚之后,军事指向赵国。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军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围邯郸大败而归。前256年,灭东周。前514年,平蜀伐楚,击韩、赵、魏,远交近攻,进逼、蚕食六国,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翦伯赞说,昭王“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死,孝文王即位,先服丧。公元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在位一年后去世,葬于西垂。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又称秦庄王,秦孝文王之子。本名异人。在位三年,病死。葬芷阳。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公元前249年,东周君联络诸侯,谋划伐秦。秦庄襄王获悉,立即派吕不韦统领10万大军,一举攻灭东周七邑,周王朝的最后残余被铲除。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了大片土地。

公元前247年7月6日,秦庄襄王驾崩,谥号为庄襄王。13岁的儿子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即王位。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公元前230年—前221年,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连横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秦霸周原、灭六国、统一中华,字秦襄公算起,其间经30多代统治者,历时550余年。自秦献公迁都栎阳至秦始皇灭六国,建造统一的秦帝国,历经160余年。自秦孝公迁都咸阳至建立秦帝国129年。

秦始皇称帝后大规模推行了五大制度改革:(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统一国家的基础;(2)统一思想,焚六国史书,避免因为历史问题导致国家分裂;(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方便经济贸易;(4)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便利交通;(5)立郡县,使其成为统一国家治理模式。如果仔细分析,这几项改革,首先秦国内实施,始发于秦献公时代,定型于秦孝公时代,完成于秦惠文王时代,统一后向全国推广。

改革,是一连串的事件,也是一个国家兴盛的伟大长城。秦统一中国得益于改革,得益于这一连串事件。一连串改革,释放了制度红利,释放了体制红利。如今,我们正处在千载难逢的崛起征途,也许可以从秦国走上崛起之路的一连串改革中得到有益启示。

党双忍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党双忍,生态文化学者、经济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先后在省农业厅,宝鸡市委、市政府任职。出版《秦岭简史》《中国秦岭》《林政之变》《中国树…
每日关注 更多
党双忍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