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不平等!

赵峰 原创 | 2014-11-30 15:54 | 收藏 | 投票

资本主义不平等!

——【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读后

 

在很多人眼里,资本主义世界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这样的世界不需要也容不得不和谐的声音。可是有人却致力于去揭露这个世界不公正不和谐的一面——资本主义世界注定就是不平等的——这样的研究需要勇气。

马克思(1818—1883)是有这样的勇气的,因为他是个无产者;已经失去了一切,就再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在他的时代,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可是,工人阶级的收入水平居然半个多世纪没有提高。伴随着生产力的加速进步,财富在加速向少数人手中聚集,贫困在加速向多数人积累。马克思看到那个社会快被日益膨胀的私有财产撑破了,他发出了“剥夺剥夺者”的“宣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不平等的批判,集中体现在其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未来前景的悲观预言在二战之后显得那样不合时宜。那是一个新的时代,人们愿意相信,这个新的时代会有新的气象。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01—1985)利用美国二十世纪上半页的统计资料,得出一个关于资本主义收入分配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而趋于平等的假说,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曲线”。库兹涅茨证明,在工业化和现代化之初,由于只有很少的社会成员享受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成就,收入和财富差距大幅上升;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深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从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受益,收入和财富差距得到缓解,不平等程度得以降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之前趋于上升,而在二十年代之后趋于下降,这就形成了关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曲线”。

如果说马克思构想的是资本主义的悲观未来的话,库兹涅茨构想的则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按照库兹涅茨的理论,收入分配不平等只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现象,只是一次阵痛和一段插曲。前途是美好的,未来的光明的。进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停滞下来了。自由市场经济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库兹涅茨曲线”这样的美妙声音。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库兹涅茨的理论成为主流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收入分配趋势唯一有效的描述。持有或者坚持不同的观点,若非外行,就是图谋不轨。仅仅是对“库兹涅茨曲线”表示怀疑就需要勇气。在这个蒸蒸日上的时代,所缺乏的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和谐美好表示怀疑的勇气。

 

法国年轻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表现出了这种勇气。皮凯蒂首先怀疑的不是“库兹涅茨曲线”所展现的资本主义及市场经济的和谐,而是库兹涅茨借以得出其结论的数据。从库兹涅茨选择的研究时段及其数据材料,确实可以得出1913到1948年间美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下降的结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资本收入比(即资本存量对国民收入的倍数)大约是6到7倍,而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一数据降低为3倍左右;美国收入前10%人群的收入占美国国民收入的比重,也从45%—50%降到35左右。但是,当皮凯蒂将研究时段拉长之后,他发现,“倒U”现象消失了。美国的不平等现象在上个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大幅下降之后,在五十到六十年代之间低位徘徊,而到了七十年代之后,又开始急剧上升。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美国的资本收入比已经回升到6倍左右,而收入前10%人群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达到了本世纪初的最高水平45%—50%。这样来看,被库兹涅茨看成是规律的不平等程度降低,只是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皮凯蒂相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收入分配不平等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可能加速。他发现,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那些缓和不平等的因素,并不能真正逆转不平等。

皮凯蒂用r>g来解释收入和财富差距扩大的机制。r即资本收益率,g即经济增长率。通过对长期历史数据的研究,皮凯蒂发现,资本收益率在长期内总是稳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大致在4.5%—5%之间;而经济增长率在长期内则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大致在1%—1.5%之间。1%的增长率看起来微不足道,但长期来看则影响深远。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3%左右的差距,在长期来看将形成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巨大差距,形成异常严重的不平等格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之前西方各国收入和财富差距的大幅上升,也正是r>g机制的后果。这种现象存在于美国,也存在于其他发达国家。皮凯蒂充分运用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的历史统计材料,描述了r>g机制下各国收入和财富差距扩大的进程。库兹涅茨借以证明“倒U曲线”存在的1913到1948年间的历史数据,在皮凯蒂拉长了时间系列中,成为一个特例。这一时期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状况得以缓和,在很大程度上是前一时期收入和财富差距过于严重的一个后果。

就直接原因而言,上个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收入不平等的缓和,是一系列世界性灾难事件的结果。一战之后是大危机,大危机之后是二战,在这些灾难事件中,私人资本都受到严重打击,政府征用和罚没,信用违约和市场崩溃,都使私人资本急剧减少,也是资本收入急剧下降。至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之后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则是各国继续实施政府干预及抑制私人资本的结果。二战之后,西方各国普遍接受凯恩斯主义作为政策制定的理论指南,私人资本的发展因此受到抑制,收入和财富分化也因此受到约束。进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与凯恩斯主义趋于没落有关,强调维护私人资本,促进市场进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成为新主流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在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英国和美国,扩张自由市场,放纵私人资本成为新的政策基调。在这个过程中,私人资本的权力日益扩张,收入和财富差距日益扩大。在美国,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已经快速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美国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的扩大化,有着不同于欧洲发达国家的特点。历史上,财富差距的扩大,主要源于资本或者财富的占有。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化,似乎更多地与超级经理人的薪金收入的巨额扩张有关。也就是说,“劳动收入的不平等”成为美国这一轮收入和财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大型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有关。确定超级经理超级薪酬的薪酬委员会成员同时就是超级经理,他们具有为自己谋取超级收入的动机。当然,这种现象得以维持和发展,还与社会文化的认同有关。据说,进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受到欧洲和日本的威胁,为了避免被赶超,美国公众对向超级经理支付超级报酬持肯定的态度。不过,皮凯蒂以为,更加直接的原因可能还在于新的意识形态之下的制度变化。适应新自由主义理念的税制改革大大降低了最高边际所得税税率,这使得超级经理更有动机寻求更高收入。同时,超级经理的超级收入也使他们更有能力对公司政策甚至政策法规实施影响。

资本主义具有扩大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内在机制,技术进步、知识扩散及人力资本的发展也无法逆转r>g机制下的不平等扩大趋势。这是皮凯蒂对资本主义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历史分析的结果。二十世纪上半页资本主义不平等的缓和,是一系列全球性灾难的结果。这是否意味着,缓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日益扩大的不平等,只能寄望于下一次毁灭性的的全球灾难?或者说,如果不对目前资本主义世界日益扩张的不平等现象有所作为的话,等待世界的将是另一次毁灭性的的灾难?皮凯蒂显然不愿意如此悲观地预想资本主义的未来。尽管他相信“在权利方面,人人与生俱来而且始终自由与平等”,但只愿意将不平等的后果设想为对民主制度的破坏。他似乎还缺乏马克思那样的勇气,将理论的逻辑贯彻到底,探寻不平等及财产所有权极度集中可能导致的对财产及所有权的否定。

《21世纪资本论》一书分为四个部分,前三部分利用充分的历史数据及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分析了资本主义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产生、表现和影响,第四部分可以理解为是对缓和资本主义不平等而提出的政策建议。如果说前三部分还算观点明确、逻辑清楚、论证有力的话,第四部分则显得有些有些仓促而凌乱。对于缓解资本主义不平等,皮凯蒂提出的治理措施是实施累进的全球资本税。作者对这一措施可能具有的现实意义及可操作性显然缺乏信心。他自己都说这是一个乌托邦。皮凯蒂提出的相关措施,法国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实施过,而且这些政策即使是在治理不平等方面也并不成功。如此是虎头蛇尾,表现为典型的逻辑不彻底。如果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财产权,在于市场机制,为了解决不平等问题——如果需要解决的话——其自然的逻辑结论离马克思就不远了。为了不走得太远,作者在结尾部分就显得有些支支吾吾了。

 

总体来看,皮《21世纪资本论》应该属于经济史的而不是经济学的著作。该书缺乏系统的理论构建,在需要理论分析的地方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如,作为分析资本主义分配不平等关键的r>g机制,就没有进行理论阐释;作者用于分析资本主义不平等产生和发展的“资本主义第一基本定律”——ɑ=β×γ“和资本主义第二基本定律”——β=s/g——也都没有进行必要的理论介绍。至于有评论将此书奉为凯恩斯《通论》以来最有价值的经济学著作,则纯粹是个噱头。该书取名为《21世纪资本论》,显然也是出于营销的而不是学术的目的。就内容而言,与“21世纪”谈不上有多少必然的关联。至于“资本论”,我的理解是想沾点伟大的马克思的光——尽管作者仅在很少地方提到过马克思而且还是不以为然的口吻。该著作的核心显然是“不平等”,这个概念出现在书名里应该是更合适一些。

即使作为一部经济学类或者经济史的普及读物,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也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毕竟,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够正视不平等的存在就体现着一种勇气。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的流行对于中国经济学可能还有着其他一些意义。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受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影响太深太深,很多“经济学家”实际上只是美国经济学家的应声虫。在这样一种尴尬中,听一听另外一种声音也许是有益的。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