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疲软致制造业PMI再破枯荣线

谭浩俊 原创 | 2014-12-19 13:00 | 收藏 | 投票

汇丰(HSBC)/Markit周二联合公布的“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显示,12月中国制造业PMI初值降至49.5,跌破50关口并创七个月最低水准。

 

结果并不出乎意料,早在上个月50.0的终值出来以后,多数预测就认为,12月将跌破枯荣线。因为,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已比较好地证明了市场需求的疲软,证明了制造业难以回升的格局。如果市场需求平稳,油价就不可能跌跌不休。即便人为操纵,也不可能维持这么长时间,不可能跌到如此水平。

 

要知道,从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市场投放的资金已经完全超出了市场本身所需要的量,超出了经济规模可承受的范围。但是,价格水平却表现得出人意料的平稳,表现得已完全去除了通胀压力。唯一的原因,就是需求太过疲软,疲软得把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全部消化掉了,疲软得只能大量占用资金。

 

显然,消费疲软不仅仅表现为生活资料,更表现为生产资料,不仅表现为居民消费,更表现为企业消费,不仅表现为生活消费,更表现为生产消费。过去,每当市场出现疲软时,只要出台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也就很快把市场拉动了。而现在则不同,一般性的消费政策措施,已经很难产生作用。更多的,应当从货币和财政政策角度,出台相关的刺激政策,才有可能启动消费。

 

而依靠货币和财政政策启动的消费,往往是效果很明显,后果也很明显,能够让市场走出低迷,也能够给市场积累大量风险。特别是货币政策,在连续多年货币资金以天量规模投放的情况下,已没有再继续大规模发放货币的条件。从货币政策寻找需求的突破口,难度很大。即便能找到,效果也不会太明显。

 

实际上,真正能够对需求产生影响的,还是财政政策,亦即减税政策和对生产性消费的补贴政策。减税的目的,就是让企业能够生存得轻松一些,能够有条件满足再生产的需要,满足增加员工收入的条件。如果再生产和提高员工收入都能比较好地得到维持,那么,市场需求的空间也就会比较大。市场需求复苏了,生产、投资等也就有了条件。

 

问题是,对减税和财政补贴,各级似乎都缺乏应有的开明意识,缺乏应有的开明思维,不大愿意在税收上作出更多让步,而是象洒花露水一样,出台一些不痛不痒的减税政策,根本对刺激市场需求产生不了作用,更别说刺激生产和再生产了。需要提醒管理层的是,目前政府所拥有的财力,是完全具备较大规模减税的条件的。看一看,每到年底都要发生突击花钱的问题,难道仅仅是预算执行上的时间差异。显然,这是预算安排不规范、不科学的表现,是财政过于宽松的结果。如果能够把这些资金省下来给企业减税,效果又将怎样呢?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明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手段,鼓励和推动消费,且要改变过去模仿型排浪式消费的方式,更多的创造热点消费,推广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思路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关键是相关的配套措施是否能够跟得上,包括减税等在内的具体的政策措施,能否与新的消费方式、消费业态、消费行为相适应。同时,对生产性消费从哪些方面鼓励和促进,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从总体上讲,PMI跌破枯荣线,是制造业不景气的表现,从根本上看,就是需求疲软的结果。只要需求疲软的问题不解决,制造业不景气的问题就难解决。反之,要解决制造业不景气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需求疲软的问题。解决需求疲软的问题,钥匙不在企业,也不在消费者,而在政府,就看政府如何在政策上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至于住房消费,则应当新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作出选择,政府不要再打主意,再出台刺激房地产的政策。只要房地产市场不崩盘就行,就决不要用行政手段。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