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火急的三农问题

迟竹强 原创 | 2014-12-28 07:00 | 收藏 | 投票

  对于中国的“三农”问题,在2000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旗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书面反映情况时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并由此引起了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正视和思考。温铁军博士在一次演讲时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思考,因为我困惑。”我想,今天我们许多人都在思考“三农”问题,大抵是因为农民贫困、农村偏枯、农业停滞的现实让我们困惑了。

  今天,农村税费改革、总理为农民工讨薪、全面废除农业税……这些新闻都无不触动着我们大脑的每一根神经。我想,这场关于“三农”问题思考运动来的太迟了,让农民等了太久了。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农业被忽视了,农村被牺牲了,农民被遗忘了。但回顾这三十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是农民、农村、农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换来的。为了支援“工业化”事业,国家以行政手段压低了农产品价格,抑制城乡人口流动、对农业课以重税。农民再也喘不过气了,农村失去了活力,农业一片萧条,使得国家一度出现大片农地撂荒的情景。

  加上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农村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人均收入与城市差距不断扩大;户籍制度严重妨碍了农村人口的流动,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当前,对农民以及农民工权益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农村福利保障体系仅剩下土地这一最后防线……这一切都使得“三农”问题成为我们民族之殇。

  中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成功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这使得国家在近年来做出的许多农村决策都收效甚微。过去几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的措施,诸如: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粮棉农产品的收购价以及相应实行的粮食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和封闭运行等政策;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土地承包制和延长承包期;废除农业税等对缓解农民困境的效果并不理想。当代经济学泰斗吴敬琏教授认为这些措施都没有触动到最根本的一点:把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

个人简介
祖籍:烟台招远,80后,中国智库发起人,人大财经论坛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迟竹强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