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要符合经济学与社会学机理

魏延安 原创 | 2014-02-12 21:26 | 收藏 | 投票

  新农人已经成为社会热议的词语,什么是新农人,各方说法不一,定义还需继续探讨,我仅就新农人现象谈些看法。

  新农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必然的。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当国民经济收入超过一定水平时,就会出现国民的休闲性消费,乡村旅游就会相应发展起来;而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也会出现城市人口向乡村的流动,有暂时的,也有永久的。在我们国家,上述两种情形均已出现,伴随上述情形的出现,一批非社会身份的新型农业从业者注定也会出现,这就是新农人。到目前为止,某个企业家投资家乡什么产业,某个地方的大学生甚至海归返乡创业,某个知名人士为农村发展出钱出力,等等,已经逐渐不是新闻,第一批新农人的群体基本形成。

  新农人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特点。从事农业能不能挣钱?可以的,但挣不了大钱,而且周期长,一时半伙是挣不到。从事农业是不是比工业利润高或者市场更好把握?也不是的,农业的利润并不高,风险还比工业大。那为什么有一批非农民的要做“农民”?他们显然不是为钱而去的,有的可能是为了种植安全的农产品,有的可能是为了反哺落后的农业发展,有的可能是为了拯救失落的乡村文明;有的可能是为了从城市水泥森林逃离而享受田园牧歌的大美情怀;还有的可能是为了带动当地的父老乡亲致富,等等。但共同的一点,都有一些理想主义的精神在里面,有一种与三农难以割舍的人生追求,愿意为此而付出、而努力、而吃苦。

  新农人要符合经济学与社会学机理。我一点都不怀疑新农人为事业而付出的决心,也不低估他们为事业而做出牺牲的程度。但我想说,一项事业的长久发展必然要符合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规律。要在经济学层面实现体面的收入,虽不指望通过做新农人而成为富豪,但绝对要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至少要与城镇居民收入均等。从社会学层面要实现尊严的生活,职业要得到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可,生存的条件要有明显的改善,把农民一词的含义从“peasent”还原到“farmer”的应有本意,成为一个正常的、受人尊敬的行业从业者。目前出现的一些重新扛着锄头、依靠人工搞生产的新农人我是不赞成的,新农人更多要作为经营管理人员的角色出现,否则只会吓退更多的想投身农业的年轻人。新农人一定要有与传统农民不同的现代的、创新的特征,但根本理念上却遵循着农业的基本规律。新农人依然也需要国家的扶持,在全世界农民都拿着国家补贴的情况下,中国新农人在这一点上也不必避讳,该国家补的要理直气壮的领,有国家政策的要积极争取,但不以套取国家补贴为目的,也以此为道德底线。

  总之,做一个新农人,“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人简介
农村工作者,出身农民,研究农业,关注农村,始终不忘读书,在三农问题、农村电商、新媒体应用方面有一定研究,是青年电商和新农人的朋友。
每日关注 更多
魏延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