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把握动态预测序列暗藏的变化信息

程实 原创 | 2014-02-17 10:2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经济预测可能并不靠谱,也并不精确,但却有用。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共同为投资者描绘了经济运行的基准情景,短期预测的调整为投资者提供了现实经济表现优于还是次于预期的重要信息,并由此让市场定位并发现未被察觉的新风险,而长期预测的变化则告诉投资者,这些已出现的不确定性是否已积累到足以影响长期趋势的量级。无论对于金融投资还是宏观政策制定,预测绝对水平可能并不重要,但预测的变化却对投资决策和政策变化提供了事实依据。

过了农历春节,国人传统意义上的新年才真正拉开序幕。新年伊始,市场上总是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经济预测,从方向上看,这些预测分歧甚大,看空、看多和看平者几乎三分天下。从方法上看,这些预测也是各显其能,感性判断和理性分析近乎分庭抗礼。这些预测到底管不管用呢?

站在现实投资的立场,不仅短期预测不靠谱,长期预测也并非像经济学家标榜的那样“可行”。原因有二:

第一,长期预测说白了只是寻常智慧。无论经济学家,还是寻常投资者,都明白有潮涨就有潮落,长期中没有只涨不跌的,也没有只跌不涨的道理。2013年诺奖得主席勒预见到次贷危机的逸事曾广为流传,但细看席勒的畅销书《非理性繁荣》及他对资产价格趋势的评价,席勒预言到美国房市危机的原因,说白了也就是楼市太火、房价过高。只是这种朴素的寻常智慧未必对实际投资有太大指导意义,因为你很难确定价格是太高还是太低。这本质上涉及经济学的深层尴尬:思维范式始终是“均衡导向”,长期内,任何变量都有回归均衡的内生动力,但遗憾的是,均衡即便被证实是存在的,却很难定位。席勒也曾将股市的市值和GDP规模之比视作判断股市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如果数据取用他得奖时的市值和2014年GDP规模,美国的这一比值为118%,日本为86%,英国、德国和法国为142%、49%和72%,中国、印度和巴西为35%、62%和50%,全球比值则是77%。仅看这个数据,中国、巴西和德国股市理该很有吸引力,美、英股市则似乎过热,但相信很多投资者都并不认为美国股市未来两三年的长期走势会大幅弱于中国股市。经验表明,寻常智慧在理论上很有说服力,也充满强弱转换的内在哲理,却并不会显著提高资产价格现实预测的准确性。

第二,能导致价格超常规变化的因素,都是不可预测的,特别是经济、金融危机,大多由黑天鹅事件所引爆,因此经济学家即便能观察到长期风险,也无力预测危机会不会发生及何时发生。同为2013年诺奖得主的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已注定了长期预测“很难正确”的宿命,如果技术方法是共享的,且市场是有效的,那么长期预测的影响已体现在了现实价格中,资产价格长期走势最终将取决于未知的不确定性。仔细观察下现实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就会发现,与“共识性”预测的背离是常态。例子俯拾皆是。2008年至2010年,次贷危机期间,市场对全球经济从单极世界转向多元世界 达成了共识,长期预测普遍倾向于认为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势头将明显强于美国。但美国经济自2012年起强势复苏,并表现出可持续的内生驱动模式,新兴市场经济体却遇到了经济普遍走弱的尴尬,甚至有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而据IMF上月的最新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速预估值为2.8%,不仅高于2008年至2013年危机期间的0.93%,还高于新世纪以来历史平均的1.92%;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速预估值则为5.1%,不仅低于危机期间的5.36%,还低于新世纪以来历史平均的6.05%。2013年以来,美联储退出QE是最大的已知信息,市场由此对美元走势形成了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将导致美元长期升值的共识性预期。但现实演化却是,美元短期波动很大,但并未显露出一点长期走强的迹象,2013年10月25日,美元指数一度跌至79的整点,与一年前水平将持平。事实表明,对于资产价格,在预测统一的过程中,投资者的相应策略也在同步调整,当共识真正形成,大部分投资者的策略调整也已到位,这时候,共识所代表方向的边际驱动力量也接近枯竭,相反方向的较小力量可能就会导致趋势变盘,这恰说明了预测越是一致、背离发生可能性越大的原因。

但值得强调的是,经济预测可能并不靠谱,也并不精确,但却是有用的。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共同为投资者描绘了经济运行的基准情景,短期预测的调整为投资者提供了现实经济表现优于还是次于预期的重要信息,并由此让市场定位并发现未被察觉的新风险,而长期预测的变化则告诉投资者,这些已出现的不确定性是否已积累到足以影响长期趋势的量级。无论对于金融投资还是宏观政策制定者,预测绝对水平可能并不重要,但预测的变化却对投资决策和政策变化提供了事实依据。

IMF上月公布了最新的长期预测数据,单看这个预测数据可能没有太大意义,但IMF每年1月、4月、7月和11月都会更新一次预测,数据的变化则提供了全球经济运行的丰富信息。上月,IMF对今年全球经济的预测较上次预测调升了0.1个百分点,而自2012年以来,IMF的预测就始终处于下调状态,这表明尽管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坏消息不断,春节期间新兴市场动荡不安,但全球经济依旧处于复苏通道之中,复苏前景并不像新闻报道中暗示得那么悲观;此外,这次IMF并未调整新兴市场的增长预测,却将发达国家增长预测上调了0.2个点,这表明全球经济2012年以来“西进东退”的格局不仅没有结束,还在进一步深入演化,新兴市场的发展风险令人担忧。由此可见,形成时间序列上连续的、力求理性并充分反映已知信息的经济预测有多么重要。

世人对经济学家存在极大误解,笔者认为,经济学家实际上是两种职业:一种是“经济学·家”,这类学者致力于抽象世界的理论研究;另一种是“经济·学家”,这类学者则致力客观分析现实经济运行。一般而言,前者大多置身于象牙塔内,后者则大多身处投行和政府机构,两者关系就像研制天文望远镜的科学家和用这些望远镜观察天体运行的科学家,经济学理论研究为更好理解和预判现实经济运行提供了基础。因此,热衷预测的“经济学·家”是不靠谱的,而不预测的“经济·学家”则是不称职的。大众看待“经济·学家”的预测,当以连续、比较的眼光,而不能绝对、静态地去抠字眼,只有发现动态预测序列中暗藏的变化信息,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把握趋势。

个人简介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全球宏观、中国宏观和金融市场。现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会成员,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和安徽大学硕士研究…
每日关注 更多
程实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