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移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安全信息消费环境

蓝春锋 转载自 金融时报 | 2014-02-21 08:12 | 收藏 | 投票
  据悉,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和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积极参与下,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中文简称“公共服务平台”,英文简称“MTPS”)已于2013年底建成并通过了验收评审,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中国银联、中国移动等7家机构的企业TSM已系统级接入试运行。
  随着我国金融IC卡的广泛应用、移动通信网络的蓬勃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以移动支付为基础的移动金融已逐渐进入金融服务民生领域。为顺应国内外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潮流,落实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要求,人民银行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于2013年初启动了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快标准的落地实施,构建移动金融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营造移动金融开放、共赢、规范的联网通用发展局面。本报记者近日就移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采访了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
  记者:请问,公共服务平台的建成对未来移动金融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李东荣:一是顺应了国家消费升级、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的需求,有利于营造我国信息消费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家都知道,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将“大力发展移动支付等跨行业业务”、“建设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列入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公共服务平台的建成,是金融部门及相关行业共同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要求的具体行动,为促进国家信息消费领域创新、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
  二是将在充分继承现有金融IC卡标准应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现有金融IC卡受理环境、支付转接清算系统、金融安全保障体系、行业应用等金融领域的丰富资源,有利于融合线上线下支付渠道,整合金融IC卡、互联网支付等支付工具,促进金融IC卡与移动金融的融合发展,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精神,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便利、安全、规范的金融服务。
  三是将为商业银行、移动通信运营商等参与方搭建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避免社会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降低社会整体成本,实现各企业TSM系统的安全连接,从而降低各系统的耦合度、提高系统间的联通性,实现跨企业TSM间应用共享、安全互信。
  四是有利于促进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创新,激发各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企业公平竞争,促进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圈,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各产业链单元的开放、合作、共赢,提高产业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产业发展边际成本,推动上下游行业的产业升级,有利于我国电子产业、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共同发展。
  记者:银行业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快推动移动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李东荣:从国内外银行卡芯片化迁移与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发展趋势来看,当前正是我国推进移动金融产业发展、奠定业务运营基础、打开产业集约化发展局面的关键阶段。移动金融是基于智能安全芯片技术的金融创新业务,需要持续的市场探索与技术创新,也需要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人民银行将继续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有关部委加强协调,制定合适的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与相关产业部门、企业合作,开展移动金融业务应用,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便利手段。
  一是建设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国家级移动金融基础设施,提供企业TSM的应用共享、实体互信、互联互通等基础服务,建立多层次的移动金融信息安全的基础防护体系;充分发挥产业各方的多元主体作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和跨行业协调,形成科学有效的工作体系和产业协调机制。△03
  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符合金融行业标准和相关信息安全要求的TSM系统,接入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互联互通、安全可信的移动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为用户搭建安全可信的空中传输通道,为产业各方提供安全载体和金融应用的生命周期管理,形成涵盖数据交换、安全认证、密钥管理、行业应用管理等的一体化服务,构建线上线下业务融合的移动金融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基于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基础设施,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通过支持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工作开展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验证标准技术成熟度、产品兼容性和系统联通性,探索创新符合民生需求、利于产业发展的移动金融技术方案与商业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示范,促进金融业提升服务水平。
  记者:据了解,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联、中国移动等也在建设企业TSM。请您介绍一下公共服务平台与这些企业TSM的关系,其主要定位是什么?
  李东荣:近年来移动金融业务发展迅猛,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移动通信运营商、银行卡组织已开始建设仅限自身使用或者少数合作机构使用的TSM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移动金融业务发展,但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企业TSM建设缺乏统一的互联要求和接口规范;二是部分应用提供方TSM和发行方TSM两两互联,形成网状的TSM体系结构,其连接成本和技术复杂度较高,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三是TSM系统之间缺少互联机制,缺乏对应用和服务的统一管理,难以实现应用共享。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移动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此,我们设想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应定位在基于“联网通用、安全可信”的金融行业标准,在此顶层架构下建立多个企业TSM并存的移动金融健康生态环境。一是解决跨机构间应用共享、实体互信、系统互通等问题,实现“联网通用、安全可信”的目标;二是解决金融应用与安全载体间的接口兼容性问题,实现金融应用与安全载体的标准化;三是解决线上移动金融认证安全级别较低的问题,提供基于安全芯片的电子认证服务,引导线上移动金融从纯客户端模式向基于硬件加密模式转变,提高线上移动金融安全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四是规范移动金融的电子认证服务。
  商业银行、移动运营商、银行卡组织等的企业TSM分为SE发行方和应用提供方两类。SE发行方TSM面向移动终端,提供SE生命周期和安全域管理服务,如移动运营商的TSM属于此类;应用提供方TSM提供嵌入式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联等的TSM属于此类。不同于企业TSM,公共服务平台作为“联网通用、安全可信”的基础保障设施,以提供公共安全服务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为商业银行、移动运营商、中国银联等企业TSM系统间的应用共享、实体互信、互联互通搭建桥梁,建立移动金融信息安全的基础防护体系。
  记者:请您谈谈对我国移动金融发展形势的判断。
  李东荣:一是移动金融发展进入“标准化时代”。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的发布促进了产业规范化发展,使各环节的潜能得以释放,产业逐渐进入合力发展的快车道。在标准的指引和规范下,产业各方积极开展合作模式、技术方案的探索和创新。商业银行已意识到金融脱媒和金融服务泛化带来的新影响,从而加快发展移动金融推动业务转型步伐,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水平在市场上良性竞争;移动通信运营商已意识到移动支付具有典型的金融属性,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心态谋求共同发展。
  二是移动金融业务向跨行业融合方向发展。由于电子商务时代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的改变,跨行业集成应用的普及成为推动移动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移动金融将在有效继承金融IC卡行业应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聚合大量的行业信息内容,快速向交通、文化、教育、卫生、公共事业缴费等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拓展,实现多行业、跨部门信息共享、设备共用、服务融合,促进移动金融普惠发展。
  三是移动金融逐步实现线上、线下业务一体化发展。移动金融线上、线下两种业务模式逐渐融合,既可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远程在线业务,又具备线下受理的独特优势,以金融安全芯片为基础的O2O(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将成为未来移动金融新亮点和发展方向。伴随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移动金融丰富的线上应用场景与庞大的线下交易实现将逐渐融合一体,在提供便捷支付功能的基础上,将实现更为丰富、更为人性化的金融服务。
  记者:自2011年3月份我国启动银行卡芯片化迁移工作以来,金融IC卡推广应用工作有序推进、受理环境改造基本完成、发卡量快速攀升。与金融IC卡相比,移动支付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李东荣:移动支付以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的安全模块为用户账户、身份认证等隐私数据的存储介质,利用线上移动通信网络或线下POS、ATM等受理终端,实现不同账户间的资金转移或支付行为,常被称作手机支付,具有便捷、安全、线上线下融合等优势。其本质是智能化、终端化、网络化、虚拟化的银行卡支付,是金融IC卡应用的继承和创新,代表了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发展的新方向。与金融IC卡相比,移动支付的突出特点表现在支付应用与账户载体的分离、账户管理机构与载体管理机构的分离以及应用发行与载体发行业务流程的分离。这些特点使得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提供的支付应用难以安全、便捷地分发到不同载体形态的移动终端上,安全载体发行方(如移动通信运营商)难以便捷地获得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发行的经过认证的支付应用。另外,支付应用与账户载体的分离也带来了互信、实名、兼容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适应移动金融的业务发展需求,可信服务管理设施应运而生。作为金融IC卡多应用平台的服务延伸和功能升级,可信服务管理设施成为移动金融安全规范发展的关键要素。(记者 许志平)
个人简介
出生于赣南,求学于京西,就业于浙北,金融从业20多年,持续关注金融对经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本站为本人学习及原创作品刊发网站,转载文章仅供本人学习之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原创作品若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蓝春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