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迟竹强 原创 | 2014-02-24 01:49 | 收藏 | 投票

  一、错误的产业政策。以汽车产业而论。中国汽车产业政策这二十多年的最大功用,就是在实际上阻止本土汽车产业的发展。从开始的所谓“三大一小”战略的破产,到后来的放弃本土创新导致“市场全失而技术全无”,到最近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回避最重要的问题(例如合资企业是不是要自主创新的问题),都反映出我们汽车产业政策真的很弱智,它不是在推动现实而是被现实淹没。 但是,谁该为错误的产业政策负责呢?

  
   二、一些国有垄断企业。例如几大电讯公司的采购,很少会支持本土企业,更不要说支持本土企业创新。思科、诺基亚以中国为最重要的市场,而中国的电讯制造商则只能舍近求远到世界各地同别人抢夺市场。又例如最近报道的国家电力公司(下属分公司),在电表采购中甚至列明指定要美国的ADI型电表,使有同等生产技术和能力的本土企业(例如上海贝岭)完全陷入了困境。ADI在印度恶意起诉贝岭,使贝岭在印度丧师失地,但中国却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大批量在采购ADI这样的恶意竞争者。中国的本土企业无法不感叹:国家在哪里?政府在哪里?
   我们的领导人关心猪肉的价格,显示亲民爱国。但如果不是更关心民族战略产业的发展,那很难说叫抓住了要害。
  
   三、地方分割和诸候经济。例如,北京只关心引进的现代汽车能否为自己带来税收,而完全不会顾及民族汽车产业的发问题。大连只会为自己引进英特尔(2010年投产时已经大大落后)的芯片厂抹粉而中国自身的芯片产业发展似乎与自己无关。在诸侯经济的经济结构下,这样做有其合理性。唯GDP的发展观和成绩观,使地方政府和领导人没有动力去关心民族战略产业的发展。因此,除非国家在战略发展目标上予以强有力的指导,除非有一种偏执地推进战略产业和自主创新的领导人和发展观,则一切发展战略产业的政策、一切有关自主创新的政策,在最后不免落空。
  
   四、日益嚣张的新卖办势力。这包括一些负责外资的部门、被收买和变相收买的主流经济学者和经济分析师、国际垄断资本及其控制的媒体。战略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意志,但目前国家意志受到了很大的干拢,甚至很难说有国家意志在发挥作用。这使得新卖办势力能够干拢和影响决策,看看两税合并的进程受到的破坏吧。他们左右舆论,以参与全球化为名杀低中国产业的价格,肆无忌讳掸地抢夺中国的龙头企业。这种新卖办势力,在拉美国家,还要受到左巽民族主义和进步势力的制约,在印度则一直受到印度民族主义者的围攻。但在中国,由于缺乏对外资的战略性制衡力量,中国成了外资和卖办势力最为所欲为的地方。
  
   五、消费主义狂潮和国人的媚外。由于国学和传统在过去几十年被严重戗害,中国民族主义的正当性受到怀疑歪曲,深沉、雍容、中道的中华民族精神被背弃,伪开放观、伪全球化、伪地球村意识泛滥,非人道主义的、封建性的狂热成了民族性的替代物。丧失了民族根性的中国人,媚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恢复中国的民族主义正路,不以具有普世精神的华夏民族主义替代各种伪劣、无根的学说,中国的开放和发展只能陷入歧途。广为流布的媚外民族心态,使民族产业的发展使去了广大民意的支持和喝彩:反正买谁的都一样,搞什么产品内外有别的民族主义?
   
个人简介
祖籍:烟台招远,80后,中国智库发起人,人大财经论坛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迟竹强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