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主乱象背后的土地问题

华生 原创 | 2014-03-25 10:1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随着由服贸协定引起的台湾“学运”进入第六天,其背后的深层社会矛盾也渐渐浮出水面,有学者指出这反映了台湾当前的四大矛盾:世代矛盾、蓝绿矛盾、阶级矛盾、国民党内斗。而华生早就指出,台湾社会因为土地问题早已出现了严重的阶级裂痕。以下摘自华生新书《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

  台湾当局在2000年前后,为了争取农民(以本岛原住民为主)的政治支持,以扩大农民权利为名,通过《农业发展条例》的修正草案,改变台湾长期以来实现的“农地农有农用”的指导原则,从过去管地(必须农用)又管人(必须为农民)的农业政策,改为管地不管人,即允许工商资本下乡购地,并进而允许新购农地准予兴修农舍,结果造成资本下乡后侵占和破坏农地建豪宅的乱象。这说明即使在城市化完成之后,放松对农村的规划管理,让一己之利的利益绑架政策,为财团和权贵阶层作嫁衣裳,也是要出乱子的。这里的教训,也足以让我们引为前车之鉴。

  谁是剥削台农的祸首?

  台湾联合报2010年10月27日社论“李登辉与陈水扁,谁是剥削台农的祸首?”全文如下:

  许多错误的决策,都始于美丽的承诺,却以苦涩收场,把灾难留给后人。民进党的锁闭政策,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台湾的农地开放政策导致良田遭到豪宅的侵夺和挤压,是最近受到瞩目的问题。

  开放农地自由买卖,是在“爱台湾”口号喊得最响的年代的一个政治产物。公元2000年,李登辉主政最后一刻,以帮终身劳苦的老农有机会翻身为由,在“老农派”“立委”力挺下“修正农业发展条例”,开放一般民众购买农地,同时放宽农民在农地上兴建自宅的限制。李登辉以为这项政策可以掳获农民选票,殊不知,他却一手把台湾农田送进了建商及投机客的手中。

  更懂得操作农村选情的,其实是民进党。陈水扁执政后,除继承农地开放及改建的政策,全面收割了李登辉的“稻尾”,更不断提高老农津贴的价码,以“农民救星”的姿态,来布建其中南部农村的桩脚。更有甚者,在2008“大选”前一年,阿扁为巩固农村票源,大幅放宽农舍兴建面积的限制,民众原须持有750坪农地才能兴建农舍,扁当局修改为只要持有300坪即可。如此一来,形同门户洞开,欢迎建商及地产投机客入内炒作,加速良田遭切割、变卖、转手乃至豪宅侵夺的恶性循环。

  亦即,从农地的开放自由买卖,到开放农地兴建农舍及集合住宅,再到放宽兴建面积限制,一直打着“便民”、“富农”、“农业蜕变”的甜美口号;实际上,却一步步把农地推向商品化、投机化的险境。这也正是“假农舍”变“真豪宅”的三部曲。根据“监察委员”的调查,10年来当局核发的农宅使用执照多达15000件,吃掉了许多高等级的良田及滞洪池;然而,台湾农业经营却看不出有明显进展。

  问题就出在这个“假”字。大家都知道,近十年台湾农村雨后春笋般新冒出来的豪宅,尽管大大改变了乡间风貌,但豪宅中住的并不是耕地上的农人,而是城里来的投资客。通常,豪宅主人只在周末或假日来此度假,他们跟周遭的土地耕作一无关系,也一无关切;有些人甚至只是在等待时机,将宅邸脱手转售,捞取一笔罢了。也就是说,真正享受了农地开放“德政”的,是土地开发商及房产投机客;而实际务农的人,却在左邻右舍土地的分割及改建下,动弹不得。乃至有农民要申请兴建小型农具储放所,却苦等半年而无法通过。这就是农地十年开放的冰冷真相。

  回首农地十年开放,只能说是充满谎言的一页。其一,是主政者为了自身的选举利益,以短线操作出卖了台湾农业的长远根基,“农业博士”李登辉和“贫农之子”陈水扁是两大操刀祸首。其二,是投机政客、买家和贪婪开发商连手,钻营各种法令漏洞,把对台湾农地的剥削,玩弄到极致。其三,是“中央”和地方行政官员的因循庸懦,坐视良田遭到侵吞、农宅遭非法变卖,而无动于衷。连事后要采取惩处及补救措施,都还在强调其无力感,丝毫不思积极作为。

  李登辉和陈水扁,谁比较爱台湾?又是谁比较真心关怀农民?看看台湾农田遍布豪宅的真假虚实,也就一目了然了。

  华生改革系列作品: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在农地已经事实上日益私有化的今天,土地权利之争究竟是争什么?本书以令人拍案叫绝的机制设计破题中国土地迷局)

  《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中国模式,可以有,但还没有。政治改革的焦点,不是主义之争,而是利益之争)

  《中国股市:假问题和真问题》(从一次股改到二次股改,中国股市从校正制度缺陷到走向规范的变革逻辑)

个人简介
现任燕京华侨大学校长,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北京市侨联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南大学兼职教授,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