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格局中的文化元素

宋广磊 原创 | 2014-04-20 18:58 | 收藏 | 投票

在英国,宝名等几家企业正在试图带领钟表制造业的全面复兴,力图在关键零部件上实现技术突破,能够为客户量身定制。这并非市场力量驱动下的结果,而是一种对市场格局进行挑战的尝试,也正因为此,才推动了市场的发展,不过成功与否存在各种制约。比如:

新兴技术产业,如果依靠国家强力推动,则会抑制此产业内在、本来的创新活力;但是在缺乏国家支持,在各种创新活动和国际强势创新企业的压制下则将艰难面对市场的挑战。

高利贷行业,如果人们可以通过贷款获得更高丰厚的回报,那么它就不存在持续的可能性,但是一旦高利贷兴起必定存在众多无法兑回的可能性。

因此,产业复兴并非完全靠单纯的理念去推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寻找到影响市场格局的关键,一种产品的兴起往往首先由特定群体认可,而后在拥有可仿性的前提下才被广泛接受,但是一种能够可仿制的产品必然存在不足,而这种不足往往是成就品牌的关键。其实,所谓不足一般出自仿制过程,从而成就兴起此产品的厂家。

当然,最难以仿制的自然在于文化层面,不仅仅是新兴制造者的独具匠心,也在于它所依附区域的特定生活方式。如此,苏杭的丝绸没有他处的可以超越,西门子的器械依旧享誉世界。这种只有结合设计者或者兴起者所处特定地域文化的产品才能恒久且可复兴,而在同时,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影响力也推动了产品的市场格局。

一个区域只有存在离岸制造中心才代表真正的国际化,这一论断似与上述相左,其实不然。在一个已经接受了本地文化、认同此产品的他处,无论消费者还是工程技术人员均已按照兴起者的设定参与相关经济活动当中。只有掌握足够的英文才能从事IT行业,在遵守相关协议的前提下才能集成自己的产品。台湾代工为什么可以兴起也在于这一点,两地相关人员的交流,使得台湾代工在他人产品的制造流程中的步步切入直至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由此实现完美转身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但是所代工产品的初创创意来自哪里,依旧要在哪里进行升级换代。

产品当中,无论工艺设计还是工程制造所附加的地域文化是无可替代的。高仿可以赚取一时的利润,但不能形成归于产业聚集。靠近原料或者市场,并在交通成本完全可行的条件下并非就可以产生生产的聚集,制成品的销售有时比制造更加遵守此一原则,特别是交通方式的改进也对它进行了加强。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格局,就在于地域文化是产品乃至产业的根本。中国甚少投资美国而偏向贸易往来,也存在这方面的原因,中国文化尚未在那里扎根及至结果。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等也将初创产品的升级、发展放在初始地,并在其他地域借助当地的初始技术发展自己的相关产品,或者将其他地域的产品内部化。

人们的经济活动甚少可以改变市场,但也甚少可以改变深植于某地的文化。落后区域引入外资工厂试图发展当地经济,而文化沟通、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这些则不能带来深刻的改变,同时,如果不能带来创新则无法步入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

这也可能造成一种结果,即遵循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地方模型,即使满足地方条件,但无法形成由此而来的中心,人们的经济活动存在制造不如购买、扬优弃劣(势)等考量,当然,文化差异带来的产品差距而使之缺乏竞争力也是关键。而先进地区转移成熟产业,不再生产曾经属于自己的产品而是转移至他处由他人进行生产,如果不是造成产品失去灵魂就是对产品进行本地化的重构,这对市场来说同样面临选择,要么接受要么淘汰而寻找替代品。

总之,借助本地文化来打造精品是正确的出路。

宋广磊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业余写作,偶有所感均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每日关注 更多
宋广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