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来华与IT界造神传统及原动力

信海光 原创 | 2014-04-24 11:28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电动汽车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完成了他的中国首秀。他先是在中山音乐堂参加了央视的对话栏目,与杨元庆、周鸿祎等国内科技大佬进行一场“极客对话”,又密集接受了央视、财新胡舒立的专访,参加了芭莎的时尚极客之夜,然后又在特斯拉中国总部向作为中国首批车主的科技富豪交车......在媒体聚焦下,马斯克在中国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掀起了一股“马斯克旋风”。

  很多特斯拉的崇拜者为马斯克的到来疯狂,但也有一些科技业内人士感到失望,他们表示马斯克的在华表现更像一个聚光灯下的娱乐明星,而非一个创新者,从现有报道看,他能给出的创新养分实在有限。

  从一个拿着标价1999元门票参加过马斯克见面活动的目击者角度来看,这些抱怨其实是有道理的,以4月21日马斯克在中山音乐堂的活动为例,整场见面会马斯克的言辞其实并未给到场者留下太多深刻印象,马斯克没有更多的谈论创新,也没有向潜在消费者解释其中国战略,我唯一能记住的就是马斯克说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crazy",然后,这场中国处子秀在央视主持人的采访下就变成了一场科技版的《艺术人生》,以及对马斯克人生经历的总结。

  说句实话,大多数中国科技爱好者肯定都会举双手赞成马斯克的访华成为一次纯科技之旅,没有媒体报道,没有聚光灯打扰,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与中国极客们讨论创新、创业以及未来科技等主题上,他轻悄悄的来,再静悄悄的走。但现实告诉人们,这是不可能的,不但中国的媒体以及IT界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连马斯克本人都未必会持有此种想法。

  媒体和IT界不会放任马斯克低调是因为有造星、造神的传统,媒体自不用说,制造轰动效应博取眼球是其本能,而中国IT界尤其是互联网界的造神运动也是贯穿始终,十几年前就有所谓“数字英雄”的说法,何曾见过哪个传统产业这么提过?然后从张朝阳开始,一直到马云、周鸿祎、雷军,都是明星级人物,至于外来的“大神”,乔布斯从来没到过中国,暂不假设,就说与马斯克同是极客公园邀请过的苹果另外一个创始人沃兹、科技思想家凯文凯利,在关注度上都产生过“刷屏级”效应,其中凯文凯利更是受包括张瑞敏、马化腾、王小川等各年龄段企业家热捧,他们想低调都不成。

  IT界的造神传统根植于注意力经济,绑定的是名利,这就是原动力。现在,注意力经济的萌芽长成互联网思维的大树,造神传统只会日益蓬勃。网售情趣用品的姑娘都能被尊为创新女神,况马斯克乎?

  就个人来讲,马斯克这次来华是有明确目的的,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借助互联网思维在中国推广特斯拉汽车,露骨的说就是“炒作”。当然国外不流行互联网思维这种说法,但特斯拉的成功除了技术创新之外,不能不说其营销手段也很“小米”,它基本不做广告,全靠媒体和粉丝追捧,产品也限量供应,这一切马斯克本人的推广占了很大程度,早在特斯拉还未正式出产时,马斯克就已经以传统汽车挑战者的形象站上了电视脱口秀,马斯克的造势能力至少大于等于其造车能力。马斯克来华后马不停蹄的与中国的科技精英、时尚精英会面,特斯拉第一批中国用户-他亲自交付车钥匙的对象,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企业精英,包括UC优视CEO俞永福、汽车之家总裁李想等,他的所有行程都与这一目的相关:使特斯拉在中国代表的不仅仅是电动车,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标签是科技、创新与环保。

  难怪会有人评价,特斯拉是一家完美的利用了当下社会对技术的崇拜,用科技、极客概念对消费者进行宗教式洗脑的公司。马斯克以极客文化吸引IT精英,然后利用IT精英对舆论进行宗教式洗脑,其影响范围之广,就连中国股市也出现了一批“特斯拉概念股”。

  现在看,马斯克的访华几乎取得了圆满成功,就差在加油站建充电桩谈判的成功了。为了特斯拉的长远发展,马斯克有心在中国建设一个颇具规模的充电桩网络,这需要与中国的电网方面达成合作,而其影响力的扩大,显然对谈判也是有利的。

个人简介
职业新闻人,社论撰稿人,山东人,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研究生部双学位,英语、新闻专业。2000年进入《中国青年》杂志社,曾担任电脑报北京新闻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周刊》时政部主任,赛迪网副总编辑,后参与《竞报》创办,2002…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