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

蓝春锋 转载自 金融时报 | 2014-05-04 13:35 | 收藏 | 投票

  2011年,央行建立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制度,并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决策的监测分析指标。三年多来,这一概念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经济学家判断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推断央行货币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在《社会融资规模理论与实践》一书首发之际,围绕社会融资规模相关问题,记者专访了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本书的主编、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

  记者:为什么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制度的建立,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创新?

  盛松成: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对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的共识是,统计信息缺失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危机传播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决策者和市场参与者均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之后,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对现有金融统计体系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深刻反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2009年联合提出的《G20应对数据缺口倡议》。该倡议已由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审议通过,成为各国共同应对统计信息缺口的行动指南。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金融统计指标做了很多有益探索。

  作为G20成员国,为弥补统计信息缺口,我国创建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弥补了传统总量指标难以反映金融创新的缺憾。该指标具有跨市场和跨机构的特点,其统计符合危机后金融统计的国际趋势。2013年8月,在深圳召开的BIS“危机后金融体系变化的监测与评估”国际研讨会上,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介绍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编制和运用,得到IMF、BIS、OECD和多国央行统计专家的肯定。越来越多的国际经济学家开始运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来研究中国的经济金融运行和宏观管理。

  三年多的实践表明,社会融资规模较全面地反映了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欢迎和重视,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监测分析指标。但统计和分析需要随着金融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

  记者: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是如何从多角度反映我国实体经济融资状况的?与同样作为货币政策监测指标的广义货币和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社会融资规模有何特点?

  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兼具总量和结构两方面信息,不仅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而且能反映资金的流向和结构。

  第一,反映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社会融资规模既反映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机构获得的间接融资,也反映实体经济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获得的直接融资。近年来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大幅上升,我国融资结构明显改善。

  第二,反映实体经济利用各类金融产品的融资情况。社会融资规模既包括银行业产品的指标,也包括保险业、证券业的产品指标;既包括金融机构表内业务的指标,也包括表外业务指标;既包括信贷市场业务,也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的各类业务。因此,社会融资规模全面反映了我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和融资产品的多样化发展。

  第三,反映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融资总量和融资结构。与货币供应量不同,社会融资规模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统计,比如分地区、分产业、分来源等。因此,社会融资规模能从融资角度反映我国区域经济差别及产业发展情况。

  与广义货币和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互关系更紧密,并存在明显的先行关系。通过对2002年以来的季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结果显示,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电量、CPI和进出口总额)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相关系数均高于M2、新增人民币贷款。

  记者:作为区域主要经济状况的监测指标,区域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又是如何反映金融对区域实体经济支持的?

  盛松成: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每月、每季或每年)和一定区域内实体经济(即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全面反映一定时期内金融体系对某一地区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是增量概念,即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或当期发行或发生额扣除当期兑付或偿还额的差额。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当地金融机构通过表内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二是当地金融机构通过表外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是当地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和企业债券融资;四是其他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和贷款公司贷款。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金融体系对特定地区的资金支持情况。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利用各种渠道吸纳资金、配置资源是双向互动的,因此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也反映了一个地区资金配置的能力。

  记者:分析近期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能够得到什么结果?加强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监测分析的重要意义何在?

  盛松成:依据2011年三季度以来的季度地区数据,我们得出三点:一是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和物价关系紧密,合理提高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水平,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同时,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区域经济结构,能够改善融资环境,增强金融与经济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二是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区域性差异,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社会融资规模的依赖程度最高;三是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第三产业相关性最强,其次为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相关性较弱。地区融资结构反映了不同融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与人民币贷款相比,地区社会融资规模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地实体经济从整个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支持。加强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有利于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有利于改善地区融资环境,增强金融与经济间的良性互动。

  记者:《社会融资规模理论与实践》是第一本关于社会融资规模的专著,请您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与主要特色。

  盛松成:我国为什么推出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意义何在,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社会融资规模是如何统计的?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制度建立的来龙去脉,从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提出、理论基础、统计原则,到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利率市场化的关系,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发展理论、实验验证,再到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和金融统计标准化、金融业综合统计以及有关历史数据,对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作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阐述和解析。除此之外,书中还系统地梳理了超过十年的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结构等时序数据,整理了历年来GDP、固定资产投资、CPI等经济变量时序数据和货币供应量、贷款、市场利率和汇率等金融变量历史数据,可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的需要,方便读者参考及深入研究。(记者 刘红)

个人简介
出生于赣南,求学于京西,就业于浙北,金融从业20多年,持续关注金融对经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本站为本人学习及原创作品刊发网站,转载文章仅供本人学习之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原创作品若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蓝春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