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三年内危机可能问题

胡伟新 转载自 凤凰网 | 2014-06-23 23:22 | 收藏 | 投票

 分享到:

2014-06-23 09:55:39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574021 次 | 评论 156 条

 

提要:邱震海新著《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危机》中写到,2014—2017年将是未来十年里最为关键的三年,有很多深层的问题,短期的抑或长期的,经济的、社会的抑或政治的问题都会在这三年生成,就看能不能闯关成功。若闯关成功,2018年以后我们才有好日子,否则将面临第二次重大逆转。

从经济方面来说,这三年将是中国经济的深层问题,尤其是供求面的深层问题浮上表层的关键时期。

首先,先用通俗的方式解释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

对近年中国经济稍有了解的朋友们一定都听说过以下几个名词:中等收入陷阱、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下降。这些名词其实分别描述了中国不同侧面的经济问题,尤其是结构性问题。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人均收入达到5000~15000美元之间时势必面临一个发展瓶颈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所表现的特征是基本相同的,即缺乏长期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

所谓刘易斯拐点,其实来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其要点是:一个经济体在发展初期,往往呈现劳动力无限供应现象,因为随着机械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部门有大量的劳动力多余出来,逐渐进入现代工业部门,一时间给人以劳动力无限供应的假象;但当经济转型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得差不多了,原先的劳动力无限供应情况就会逐渐消失,而转化为劳动力相对紧张状态。这就是“刘易斯拐点”。

而所谓人口红利下降,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消费人口总数超过了生产人口,亦即“吃饭的人比干活的人多”。而当一个经济体的长期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劳动力人口支撑的时候,“吃饭的人比干活的人多”就会成为一个困扰经济长期发展的问题。

其次,用较为理论的方式,把人们谈论经济时经常提到的一些概念整合一下。

多少年来,“调结构”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努力方向。中国经济投资过高,消费不足,过分依赖出口一直是一个大问题。于是,降低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将出口主导型的经济逐渐转型为消费主导型的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这种经济结构显然在过去导致了非常不良的后果。

对于过度投资所导致的经济结构扭曲,以及其导致的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和金融风险的积累,人们一般不会有过多争议。但很多朋友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出口主导的经济模式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我还是同济大学的一个年轻讲师,当时开始听到一个最新的说法:“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当时一般的理解中,所谓外向型经济,也就是发展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与前述国家的进口替代方式不同,战后东亚一些国家采取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并由此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的低级形态。出口导向的优点是:需求不受本国收入的限制,较高的竞争水平对效率和现代化起到促进作用,为与外国生产者的竞争提供强有力的市场检验。

但这一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微观经济上说,出口导向可能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专业化”,削弱长期增长的潜力;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所谓的出口只是在中国组装,大部分处于“微笑曲线”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和赢利率过低,也由此导致出口企业只能“以量取胜”,不可避免地导致贸易摩擦的增多。而出口以外的部门则依然长期处于欠发达的状态。从宏观经济上说,为了维护出口量,实施这一策略的国家必须压制汇率升值,并由央行买进外汇,释放出大量高能货币,从而形成资产泡沫并导致通货膨胀。

因此,无论是以投资还是以出口导向为拉动的经济模式,都到了该彻底改变的时候,其出路就是增加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元素,逐渐改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而所谓消费拉动,既包括居民个体消费的部分,也包括整体经济结构中增加生产性服务的成分。

实际上中国已到了由外向型经济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型的阶段。但外向型经济高级形态又该包含哪些要素?对于这些问题,今天真正加以讨论和思考的人并不多。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今天和未来的中国经济,只要解决了消费拉动的问题,似乎就万事大吉了。这其实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也是对中国经济极为浅薄的理解。且不说消费究竟如何拉动,所谓的消费究竟包含哪些内容,由拉动消费所带动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何建设等,就说最基本的一点:拉动消费多年来为何如此艰难?这显然不是居民手里是否有钱的问题,而是在居民不敢消费的背后,存在着社会保险体系依然大幅缺失的问题。

但拉动了消费,中国经济未来长远的发展引擎是否就此找到并得到启动?这显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今天很多人对中国经济的误解乃至认知误区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们还是把眼光拉回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中国,并把过去20多年的中国发展历程与过去200多年的西方工业化的历程做一个纵向比较。

当然,中国迄今走过的道路,都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道路。但毕竟中国属于后发国家,因此研究发达国家早年的规律,对今天和未来的中国而言,无论如何都是有意义的。

说了这么多,也许你已经开始被我说服,也许你已经恹恹欲睡,因为以上内容通篇都是理论阐述,缺乏鲜明、活泼的例子和故事。

但且慢,无论你已开始被我说服,还是你已经开始恹恹欲睡,其实我只涉及了中国经济整体结构的一个方面,亦即需求面;中国经济结构的另一面——供给面,我还远远没有涉及。而经济学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只有厘清中国经济供求面的问题之后,我们才能对中国经济的整体结构及其未来走向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

然而2014—2017年的这三年时间里,中国劳动力紧缺的情况将全面浮现。其间,中国面临的不仅是短期问题,而且还面临着长期问题,还面临供求层面的“三驾马车”问题。对此我们以前很少说,因为我们认为这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可是未来这个供求层面的“三驾马车”问题会变得很重要并将长期存在,而供求面的问题也将全面浮现。“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句话用在未来三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上,听来是一个无奈,却是很贴切的写照。

我们长期以来的注意力一直为经济结构中的需求面问题(投资、出口、消费)所吸引,以为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全部问题,并以为只要解决了需求面的“三驾马车”的“调结构”问题,中国经济的全部问题就解决了。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详细内容,请阅读邱震海新著《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危机》

 

延伸阅读

1《被误读的中国经济》(樊纲推荐,著名经济学家张军深度解读从朱镕基到李克强时期的经济改革。)

2《差距》(章立凡作序、吴稼祥、贺卫方、邱震海联袂推荐,时政观察员王冲深度

3《改变法国的丑闻》卡恩桃色事件特别调查,在这场丑闻游戏中,谁偷走了法国准总统的影子

4《浩瀚大洋是赌场》全本细说日本海军史,带你走近日本海军,走近这支疯狂的赌徒性质的军队

5《当务之急》(邱震海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探讨未来三年我国七大关键问题)

 

 

 
 
9
 
上一篇 << 马勇: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历…     
 
 
个人简介
第一人:提出防控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要创新变被动为主动,为脱下口罩做准备。 第一人:旗帜鲜明的指出房地产税是西方价值观下的产物,从征收的后果实际和理论论证出中国不应征收房产税。 第一人:建立人民币区块链侧链侧链: 亚货…
每日关注 更多
胡伟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