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真正的中国城镇化

迟竹强 原创 | 2014-07-31 06:36 | 收藏 | 投票

 从字面上来看,城镇化或许意味着农村人口不必像国际通行的“城市化”那样转移到大中城市,小城镇也成为农村人口转移的目的地,官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表述也印证了这一点。从这一角度来看,城镇化这个概念本身似乎就很有中国特色,而不必再用中国特色来修饰了。

  
  这种“一个都不能少”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思路在实践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建国初期,中国曾提出“农村工业化”的口号,所谓的“工农商学兵”一体,在农村就地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各家各户大炼钢铁就是生动的例子。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又提出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镇企业模式,但实践看来,只有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可以生存下来,中西部的大多数乡镇企业并无多少发展前景,乡镇企业也渐渐成了历史名词,这也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的农民纷纷长途跋涉奔赴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原因。
  
  即使目前沿海传统产业有向内陆转移的趋势,但是不是所有地区都应该大力发展小城镇以吸引农民进城还值得商榷,主要障碍就是内陆不具备沿海的区位优势,而吸引农民进城需要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支撑。小城镇盖了大楼建了广场修了高速公路,就能吸引本地的农民吗?从金融危机爆发后农村流动人口的趋势来看,只有少部分人愿意留在家乡工作,大部分人还是在经济开始复苏后,又重新奔向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另外,考虑到中国已经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再大力发展小城镇也有重复建设之嫌,至少建设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是对土地资源和其他能源的浪费。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另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城镇化到底让谁受益?本来,城镇化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对农民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不用再被当作“盲流”,不用再交在城市工作所需的各种证件的费用,可以正大光明地享受同城镇居民一样的各种公共福利。但从实践来看,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并不如意。
  
  虽然1978年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但城镇化主要是吸收农民来打工,而不是来定居,农民工像候鸟一样在各地迁徙,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暂住在城市的临时建筑工棚和企业昏暗拥挤的宿舍里,这种现象的存在也让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有高估的嫌疑,否则统计数据显示的每年1000多万新增城市人口来自哪里呢?仅通过上学、参军和征地安置等因素恐怕很难解释。
  
  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最失意的还是土地问题,由于中国的城镇化基本上是政府主导,政府强制征用城镇郊区的农村土地,但并没有给农民足够的补偿,部分农民也就丧失了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出售土地而得到原始积累的机会,这些无地无业的农民可以说是“被城镇化”了。与土地相关的问题就是住房问题,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政府在城镇化中通过征地再出售获益最大,房价也被不断推高,但“被城镇化”的农民和城镇中原有的低收入群体却要承担城镇化过程中的巨大成本。尽管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有一定积极意义,这有助于长期生活在城镇中的农民获得宝贵的“市民权”,但如果因此进一步助推城镇的高房价,大多数农民还是无法转移到城镇。数据显示,近几年在高房价的重压下,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在放缓了。
  
  目前看来,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可以看做是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喜欢的城镇化。但城镇化并不仅仅是给农民以城镇户口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给他们生存的空间和权利。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政府尊重经济规律,不要盲目大搞小城镇建设,而且要把土地的增值收益还给农民,让农民有资本融入城市。
 
个人简介
祖籍:烟台招远,80后,中国智库发起人,人大财经论坛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迟竹强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