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蓝春锋 转载自 金融时报 | 2014-08-26 08:17 | 收藏 | 投票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将普惠金融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普惠金融是一种金融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旨在把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延伸至原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人群,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和地区获得金融服务。自“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推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普惠金融虽已成为被国际社会和金融业普遍认同的金融发展战略,但国内外普惠金融的实践并不长,仍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地总结国内发展普惠金融的实践和经验,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本文对四川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域地区普惠金融实践进行调查和总结,以期为提升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四川省农村地区

  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总体看来,通过“迅通工程”、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和大力发展小额农户信用信贷,四川省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低、区域差异大的特点还较为突出。调查结果表明,在第一、二类地区,金融服务可得性基本已经可以满足需求,但在三类地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仍然十分有限。这反映出当前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路,由于未考虑地域差异,还存在较大局限,需要结合地域特征,增强普惠金融发展路径选择的针对性。

  (一)基础性的金融服务可得性与人口密度高度相关,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和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

  目前,对提高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主要是以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以及“迅通工程”为工作抓手,通过银行网点下沉和银行设备的推广,来满足农村居民的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便利性。调查显示,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人口密度高度相关,使得上述普惠金融推进思路虽然能解决一、二类地区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但对第三类地区的效果并不明显。

  数据显示,第一、二类地区的银行网点乡镇平均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3.6%,ATM乡镇覆盖率100%和72.6%,助农取款点均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居民基本能够方便快捷获得基础性的金融服务。即便以幅员面积较大、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巴中南江县为例,平均每个助农取款点服务地域为6.5平方公里,理论上,农村居民基本可以在1.4公里半径范围内享受到小额取款、账户查询等金融服务。

  第三类地区,基础性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仍然比较滞后。例如甘孜炉霍县,虽然与一、二类地区同时起步推进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与“迅通工程”工作,但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仅为6.3%,每个银行网点服务区域达1449平方公里,助农取款点乡镇覆盖率虽然达到了81.1%,每个服务点服务区域却达到41平方公里,难以满足居民对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的要求。

  (二)小额分散化的农户融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的较大额资金可得性不足

  从调查情况看,不同地区农户融资需求满足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农户贷款覆盖率 最高的甘孜炉霍县,覆盖率达到了69.0%,农户贷款笔均贷款额1.70万元;最低的德阳广汉市贷款覆盖率仅为2.8%,农户贷款笔均贷款额27.75万元。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第三类地区小额分散的融资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大力推广过程中,已具有较高的可得性。第一、二类地区农户贷款满足率低,并非小额分散的融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提高,规模化经营主体融资的额度需求呈现大额化、多样化特征,而这部分需求是现有的农户小额贷款难以满足的。

  (三)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较差,融资成本普遍较高

  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差和成本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普遍难题,也是当前普惠金融发展中最大的难点。这样的现象在县及县以下经济发展中更为突出。调查显示,各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县(市)的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都不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其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越差。如第一类地区中德阳广汉市的小微企业融资覆盖率 为13.2%,第二类地区中巴中南江县的覆盖率3.5%,而第三类地区中凉山昭觉县覆盖率仅为1.8%。从融资的成本来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水平普遍较基准利率上浮35%以上。且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利率水平越高,如凉山昭觉县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普遍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90%左右。

  (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影响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一是金融基础机具布设仍然存在差距。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终端触手,金融基础机具能够最直接影响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被调查县每万人平均拥有银行网点1.55个,仅与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所显示的2007年末全国县及县以下水平基本相当 ;被调查县人均拥有银行卡2.11张,低于全国3.11张的水平;ATM每万人拥有量为2.92台,低于全国3.84台的水平。二是信用环境亟待改善。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环境建设同时也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间接影响因素。从调查情况看,信用环境各项指标均不理想,且各地存在明显差异。被调查县个人信用档案建档率仅为14.9%,眉山洪雅县仅不足1%的人口建立了信用档案。企业信用档案建档率仅为43.6%,而甘孜炉霍县仅不足10%的企业拥有信用档案。三是金融参与意识低下,维权意识不高。缺乏金融知识,金融参与程度低,也反映了金融基础设施发展的不足。被调查县每百万人金融服务投诉22.3件,在金融基础服务整体落后的背景下,这并不足以说明金融服务质量优异,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的金融参与程度低、金融维权意识不足等问题。

  进一步深化

  普惠金融的建议

  (一)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原则,有针对性提高不同地区的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一是在人口稠密、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二类地区,可继续按照当前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以及“迅通工程”的思路、方式和措施,继续推广银行卡、ATM、POS机具等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重点拓展“迅通工程”助农取款服务点的代理支付、缴费、开户、征信服务、保险、理财业务以及提供农产品现货期货价格信息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功能,探索建立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宽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加强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增强普惠金融的金融服务使用性和金融产品接触性。二是对于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第三类地区,目前思路无法有效满足居民对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的需求。普惠金融发展思路要有新的调整,建议将基础性金融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纳入地方政府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服务体系整体框架有序推进。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新型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对于经济较发达的一、二类地区,应把农业规模化生产中的金融需求作为普惠金融应当满足的重要方向,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产业链金融模式等方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对农户、现代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放贷款的同时,扩大贷款额度。在经济不发达的三类地区,引导金融机构在继续做好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贷技术的创新方法,继续扩大小额农户贷款覆盖面。

  (三)加强和改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一是在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江抗发展的意见》等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县域金融体系的整体供给性,提升县域金融的竞争性。坚持农村信用社立足县域的改革方向,避免脱农脱离县域现象的发生。鼓励金融机构在县域设立村镇银行、鼓励建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二是立足“三农”和县域特点,创新降低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三农”特点的差别化、独立于城市金融的信贷管理制度,赋予县域分支机构更大的信贷管理权限,优化审批流程,对有市场、有技术、发展前景和信用记录良好的小微企业开辟贷款绿色通道,提高信贷审查和放贷速度。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规范服务收费,并从税收、财政补贴等多角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四)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金融知识普及,为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便利条件。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为有金融需求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小微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开展非营利性县级征信服务中心试点,多渠道整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征信机构的信用信息资源,切实发挥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信用服务网和农村融资对接平台的信用培植和信用对接作用,降低金融机构对于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同时,加强农村地区金融知识的普及和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权益保护力度,让农村地区更多的经济主体能够正确地认识金融、了解金融、利用金融,逐步提高经济主体的参与程度。(作者周晓强,系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

个人简介
出生于赣南,求学于京西,就业于浙北,金融从业20多年,持续关注金融对经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本站为本人学习及原创作品刊发网站,转载文章仅供本人学习之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原创作品若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蓝春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