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版”货币政策的核心

易宪容 原创 | 2014-08-05 07:14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焦点关注

央行81日发布的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定向降准”主要发挥信号和结构引导作用,若长期实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该报告指出,如美联储实施“扭转操作”以打通短期利率向中长期利率的传导梗阻,欧央行推出“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在引导资金通过信贷等途径流向实体经济。而央行的两次“定向降准”体现了这一思路。

 

报告继续指出,货币政策主要还是总量政策,其结构引导作用是辅助性的。“定向降准”等结构性措施若长期实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的真实性可能出现问题,市场决定资金流向的作用可能受到削弱,准备金工具的统一性也会受到影响。中长期看,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根本上还是要依靠体制机制改革。所以当前央行的货币政策要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调节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货币市场稳定。

 

那么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为何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这主要是与当前金融市场形势及市场对央行“定向降准”政策理解的歧义性有关。我们可以看到,央行“定向降准”政策推出之后,市场上各种解读涌现。有人就认为这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大调整。它不仅是央行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也会有更多的“定向版”工具推出。甚至有人认为,有“定向降准”,也会有“定向降息”等。而这些政策核心就是“定向宽松”。我当时就指出,对此可见仁见智,但多以是过度解读。

 

因为,国内央行“定向降准”政策与欧美“定向宽松”政策,其目的是完全不一样。欧美国家是在价格机制无效的情况下如何让货币政策宽松,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而中国的“定向降准”是市场传递的信息是在当前的货币政策不改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如何向小微企业、三农等弱势行业提供流动性。

 

因为,从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的形势来看,根本就不是市场流动性紧缺或不足,而是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足。从今年1-6月份的数据来说,社会融资规模为10.57 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而1-6月本外币贷款比年初增加6.2 万亿元,同比多增6702亿元,仅小于2009年同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央行向市场发出的信号是“定向宽松”,那么金融市场的杠杆性及风险都会上升。而当前国内金融市场问题是这些流动性流向了哪里?所以,央行“定向降准”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并非是来改善现有的融资结构,也不是“定向宽松”向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而是要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

 

还有,央行为何要采取“定向降准”这项工具而不是其它?这与国内金融市场的背景条件有关。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扭转操作”这种定向工具,还是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起作用,就是通过这种政策工具来降低长期融资成本,激励企业增加投资。而中国“定向降准”的核心在于特定条件下(即多年来由于外汇占款流入过多而导致存款准备金加得太高)引导金融机构定向性向企业注入流动性。它是一种数量工具而不是价格工具,是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融资贵的问题。

 

所以,我早就指出,不可太高估“定向降准”的政策意义及效果,更不应该把该政策看作是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常规工具。因为,就目前中国经济结构及金融信贷结构的劣化情况来看,特别是银行信贷结构劣化来看,这种现象并非是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流入某个行业或某些企业量上的多少问题,而是金融市场价格机制严重扭曲的问题。如果“定向降准”政策不是强调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不是强调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那么这种“定向降准”政策有可能又转化为国内银行信贷过度扩张的新方式。

 

所以,就当前的市场形势来看,当前央行货币政策根本就不会再用信贷扩张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而是会关注国内楼市调整及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还有,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形势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的现象。一是尽管今年上半年银行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仍然处于一个历史高位,但国内影子银行的风险在减弱,即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同业市场等融资都有所下降,市场化利率水平在降低。二是今年以来央行主动遏制人民币升值以阻国际热钱套利,不仅让人民币汇率可双向波动,也让外汇占款增长迅速下降。如果国内外汇占款涌入的这个结解开,当前“定向版”数量型工具的效果及作用更是有限,反之,央行当前更会注意这些政策工具可能面临的风险。

 

所以央行灵活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如PSL(抵押补充贷款)更主要是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因为,外汇占款退出基础货币投放主要渠道,PSL能借此取代再贷款引导中期政策利率,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转型,并定向降低薄弱环节的融资成本。

 

可见,当前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会放在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的这个基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及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核心仍然会放在如何从以往数量型政策工具为主导的货币政策调整框架,向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工具共同发挥作用的政策调控框架转型,会放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改革,这是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核心所在,而不是对“定向宽松”过度解读。

个人简介
1958年出生于江西上高, 1989年获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1997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7年7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1998-2000年到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做合作研究; 1999…
每日关注 更多
易宪容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