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高管究竟该不该拿高薪?

张平 原创 | 2014-09-12 10:54 | 收藏 | 投票

 近日,有国外媒体称,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去年年薪200万元人民币,而摩根大通董事长戴蒙去年总报酬为2000万美元。姜建清的年薪只是戴蒙的1.6%。而工商银行的利润却是摩根大通的两倍,姜建清不但没有受到嘉奖,他的薪资水平还有逐步下调的空间。

显然这家海外媒体在为姜建清打抱不平,暗指由中央政府来决定央企和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薪水的做法似乎有欠妥当。而且还有媒体认为,如果真的实行国有金融企业高管薪酬由中央政府来管理,则将会导致国有银行业领域人才大量流失的结果。

不过,在去年某年度峰会上,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姚景源则痛批银行暴利,他认为:“即使让银行的行长们回家睡觉,把一只小狗放在行长的座椅上坐着,银行也照样能赚钱”。如果按姚景源的看法,国有银行高管根本没啥技术含量,显然是薪酬太高了,而非太少了。那么国有金融机构高管们的薪酬究竟算不算高?他们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究竟在哪里呢?

首先,国外投行高管之所以拿高薪,是因为他们获得的业绩是有很大“含金量”的。因为国外投行在存贷差方面的收入一般只有0.3-0.5%就很不错了。投行高管要想取得上佳业绩除了走中间业务之外,还要谋求不断的金融创新和具有良好经营管理的水平。虽然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金融创新受到诟病,但是适当的金融创新对于国内银行业转型极具推动作用。

而在国内,正常情况下银行吃着3%多点的利差,虽说现在利率开始市场化了,老百姓的存款利率有上限,而银行贷款利率没有上限。在非正常情况下,很多企业在贷款利率方面均需要付出15%左右的成本。

显然在中国,银行行长们永远不用担心没业务,所以往往固步自封,缺乏创新进取精神。在存款方面,中国民众投资渠道狭窄,储蓄率世界最高;而在贷款方面,企业都排队求银行放贷,自己只要做大爷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对国有银行行长的要求,与摩根大通的高管要求,并不在同一档次上。摩根大通高管薪酬大于国内银行业高管也在情理之中。

再者,国外的银行高管,必须要对自己的经营行为负责。一旦出现重大纰漏,不仅高管要受到严厉处罚,银行也可能会跟着破产。而在金融机构爆发以来,美国已有数百家大中型银行倒闭,所以国外投行的高管们往往时常要战战兢兢,如履簿冰。而在中国迄今为止有哪家银行破产了呢?而没有破产制度,银行的高管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个人利益而盲目投放贷款。

更要命的是,今年以来,银行出现了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的趋势,就是前些年国有银行将大量的信贷投向到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而这一切都为将来的金融危机埋下了巨大隐患。当坏账风险来临之时,现任高管不认账,而前任高管犯的过错也不追究,笔者倒觉得,在风险与收入不挂钩的情况下,国有银行高管的收入还是有些偏高了。

最后,国有银行的高管,向来都是政府直接行政任命,跟自己以往的业绩是否靓丽毫无关系,这极有可能造成业务不太精通的人通过各种关系,爬上了领导岗位,而真正懂管理、懂创新的精英骨干被埋没在中下层。

而国外投行的高管则没有行政空降之说,有些人从底层做起,需要自己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一步步爬上去,并且通过激烈岗位竞争之后才能担当掌控大局重任。笔者认为,一个是行政委派,一个是竞争上岗,不仅在薪酬方面当然要有较大差异,而且还在经营理念和思维、风险和责任意识方面也会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直以来,国有银行高管拿高薪的事情广被国内民众所诟病,而有些国外媒体却为之鸣不平,那么国有银行高管究竟该不该拿高薪?国有银行高管如果像国外投行高管那样,收入与业绩挂钩、收入与风险挂钩,收入与金融创新挂钩,并且做到竞争应聘上岗,那么这个高薪是没有异议的,否则国有银行高管哪怕只拿200万年薪都是过多的,都是应该削减的。这样的“人才”如果流失,他们又能去哪儿呢?

 

个人简介
不执著财经创始人:张平 知名经济学人,著名财经评论家, 每日经智库财经专家,今日头条,财经头条,百度百家,腾讯自媒体专栏作家,金融界、国际金融报,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特约撰搞人。 微信公号:bzzcaijing(或输入不执著财…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