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银行深度转型路径何在?

蓝春锋 转载自 金融时报 | 2014-09-15 08:01 | 收藏 | 投票

  中国经济新常态轮廓渐清。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之前通过高信贷、高货币投放而维持的高储蓄、高投资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更多依靠转型升级。

  过去10年,经济高速增长给银行业带来无限繁荣。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10%,银行业资产年均膨胀20%,银行业利润年均增长30%.

  新常态下,经济减速换挡势成必然。深刻变化的经济大环境,对银行业意味着什么?银行业应如何面对挑战?

  向集约效益型银行转型

  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研究员付兵涛认为,经济新常态具备四个核心特征——经济增速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结构调整加速、增长动力更多由改革与创新驱动、政策调控更加强调总量稳定。总之,新常态对商业银行意味着经营环境的根本变化。

  毋庸置疑,经济新常态下,受经济结构调整和过剩产能消化的影响,传统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将难以为继,银行盈利增长步伐将放缓,违约风险有可能小幅上升,资产质量将长期承压。

  上市银行近期公布的半年报已体现出这一趋势,以五大行为例,工、农、中、建、交的净利增速分别为7.2%、12.65%、10.97%、9.17%和5.59%,与几年前动辄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速相去甚远。

  与经济走势相一致,不良贷款亦步入微升通道。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增长1023亿元,超过2013年全年的水平,不良贷款率也升至1.08%的水平,较2013年末增加8个基点。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将发生战略性调整,银行业长期以来‘跑马圈地’、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将难以为继。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银行业需要不断转型升级。”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王勇告诉记者。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认为,新常态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非常紧迫,这对银行业加快发展转型提出客观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至今仍存在重规模、垒大户的问题,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依托经济粗放低效增长获取经营收益的传统模式将不可持续,银行业应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着力向稳健银行、精细银行、特色银行、智慧银行、增值银行、普惠银行转型升级。

  “在发展方式上,应当从规模扩张型发展转向资本集约型发展。按照银监会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的小企业业务、零售业务、中间业务比一般的信贷业务消耗更少的资本,而且从现实环境来看,这些业务未来也有较大的发展和盈利空间。”大连银监局副局长张兆君向记者表示。

  向服务型银行转型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也包括资源配置机制的新常态,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机制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位置,将自发形成服务型金融机构。因此,顺应市场化改革的趋势,经济新常态下应努力建设服务型银行业体系。

  “新常态下,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会进一步下降,而股票、债券、信托、租赁等间接融资方式将继续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将面临由信用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的挑战,商业银行需加大力度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在真正做好客户服务的基础上,服务于资源配置改革的大局。”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许文兵说。

  服务型是银行面向市场的内生机制,张兆君认为,与客户进行战略性、互利性合作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选择与尝试。具体来说,对于企业客户,可利用专业优势,如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整合金融资源,为其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提升客户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传统银行以服务大企业、大项目为先,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消费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将大幅增长。构建服务型银行,需要做好中小企业和广大居民服务,提高金融产品便利性和可得性,激励银行全面有效地开展中小客户业务。具体来看,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服务型业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专业信息咨询和专门技能服务,帮助客户更好参与金融市场,分享金融创新发展红利;另一方面要注重培育管理型业务模式,针对客户的财富专业管理需求设计开发专门产品,提供专业化管理支持。

  未来10年,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变,将是优化结构的主要目标。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付兵涛认为,服务型银行还应优先支持高端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的“催化剂”。

  向“大风险”管理机制转型

  经济增速换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管理压力会加大。适应经济新常态特征,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单线条风险管理方式,加快推动银行风险管理转型。

  “要高度重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风险管控。不仅要定期排查,挖掘风险隐患,预见未来风险的演化趋势;同时,要丰富风险处置手段,下大气力化解显性风险,遏制风险蔓延的势头。应当推进表内外以及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全面风险管理。”张兆君向记者表示。

  随着“三期叠加”不断深入和银行集团化、多元化、综合化经营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业内专家认为,应当强化“大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从单点单线管理向立体综合并表管理转变。具体来说,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加强表内表外业务内外并表,加强母子公司上下并表。同时要警惕非法集资、民间高利贷、不规范的网络金融业务等向银行业传染风险的趋势。不仅要加强微观的风险防控,还要加强对行业内外风险研究,从中观乃至宏观层面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形势下,治理银行‘不良双升’也应有‘新常态’思维和政策。”王勇认为。

  他提出,对符合政府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产业或项目,可考虑适当适度放松考核条件,在这方面形成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得到包容性解决;反之,那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信贷政策并且严重违规经营的产业或项目,管理层必须限制其发展空间,或不允许其发展,在这方面形成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则一定要加强监管,并责令银行限期整改。唯有如此,方能从根本上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有效治理银行“不良双升”问题,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本报记者 周萃)

个人简介
出生于赣南,求学于京西,就业于浙北,金融从业20多年,持续关注金融对经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本站为本人学习及原创作品刊发网站,转载文章仅供本人学习之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原创作品若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蓝春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