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

谭浩俊 原创 | 2014-09-24 12:13 | 收藏 | 投票

     随着8月份经济数据的公布,有关降息的话题又热烈起来,为数不少的人认为,中国已到了降息的窗口期,应当选择降息。

众所周知,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降息无疑是在经济出现困局时最常用的手段。而且,效果一般都比较显著。近几年来,已经有很多国家采用了降息政策,从而使经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改变。那么,为什么面对经济的持续下行以及频繁在底部反复波动,中国却坚守现行的政策不变,始终不愿出台降息政策呢?

我们说,降息政策能不能采用、有没有效果,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金融市场秩序良好、行为规范,降息具有足够的想象和施展空间。但是,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金融秩序比较混乱,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资金提供者已使融资成本高到可以将利率忽略的情况下,降息还会有意义吗?

此前,我们一直以为,只有地下金融才会抬高融资成本,才会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远高于银行利率的资金支持。实际上,目前商业银行向资金需求者提供的资金,融资成本也早已步入高利贷行列。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资金成本一般都在15%以上,高者超过了20%。也就是说,融资成本已经是正常利率的2倍或3倍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降息对企业来说,已经毫无意义。相反,降息可能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益,对企业只带来更多的伤害。因为,降息不仅仅局限于贷款,还有存款。想一想,存款利率降低了,而银行发放给资金需求者的其他方面的费用一分不减,还能借贷款利率降低之口提升其他方面的费用,对企业和居民来说,能带来什么呢?

必须注意,在已经出台降息政策的国家中,所以能够产生比较明显的刺激作用,能够拉动经济朝着复苏轨道的前进,很关键的方面,就是金融秩序良好,银行等的经营行为规范,从而使降息的实惠能够有效地传递到企业手中,继而对企业摆脱困境、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员工收入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如果出台降息政策,除了能够带来一定的心理安慰之外,不可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的实惠与利好。在这样的情况下,降息政策就好比拳头打在海绵上,不会有任何的作用。

我不知道,那些提倡降息的人,是否了解企业的现状,是否知道目前企业的融资成本到底有多高。一种融资成本已经达到正常利息2倍以上的状态,区区1%0.5%的降息,会成为企业负担减轻的信号吗?会给企业摆脱困境带来好处吗?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经济数据出现反复波动的情况下,高层反复强调要向改革要红利,要大力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什么?不就是因为看到了企业融资成本太高这个真问题吗?不就是因为清楚降息不可能改变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困局吗?如果金融秩序良好、金融行为规范,决策层早就出台降息政策了。

也正因为如此,要想出台降息政策,就必须先整顿金融市场秩序、规范金融市场行为,先让“法外”的融资成本降下来。如果能够将“法外”的融资成本降下来,直至取消,可以肯定,不出台降息政策,照样可以促进经济的复苏,照样可以大大减轻企业负担,照样可以推动企业早日摆脱困境。

关键在于,面对银行肆无忌惮地给企业增加融资成本,肆无忌惮地在“法外”收取各种费用,管理层似乎毫无办法。于是,只能动用诸如定向调控这样的被动手段,甚至定向调控政策能否作用到位,还要看银行的脸色。如此境况之下,货币政策的作用还如何发挥呢?所谓的降息等政策手段,还怎么可能成为货币政策的选择呢?

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不可以出台降息政策,但是,在金融秩序得不到整治,金融行为得不到规范的情况下,包括降息政策在内的货币政策手段,都是很难发挥作用的。搞不好,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与效果可能比正面还多。

在金融问题上,中国最急需解决的是金融秩序的整顿和金融行为的规范。特别是银行的行为,必须成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最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银行的经营行为规范了,整个社会的金融行为才会规范,监管部门也才有足够的理由和勇气整顿金融秩序,才能将各种不规范的地下金融行为取缔。否则,有什么资格和理由去查地下金融行为呢?去规范其他方面的金融秩序呢?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