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国家战略根植农金利乐大众

蓝春锋 转载自 金融时报 | 2015-01-07 08:17 | 收藏 | 投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号召。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加强调了农村工作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

  普惠金融体现的是和谐金融理念,是支持弱势群体的金融。在我国,它的重点在农村,“支农支小,扶贫扶弱,利乐大众”,农村金融义不容辞。普惠金融主张,人生来就应该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不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现阶段,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是,在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所有人,特别是广大农村贫困人口都能以合理的、自己可以承担的金融成本获得长期广泛的金融服务,将农金服务融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主要是放宽农金机构的准入;中观,体现为农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征信体系、评级体系、自律组织和信管系统的建设;宏观,则是政府及管理机构的顶层设计,强调相关法规的进一步完善。要向更贫困、更偏远的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基于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基础之上的崭新金融服务。但普惠金融不等于金融扶贫,它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为进一步缓解惠农贷款成本高、风险大和低收入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将两项已经执行到期的“三农”优惠政策延长至2016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不超过5万元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按90%计入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对保险公司开展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按90%计入企业所得税应缴纳税所得额,扩大对农产品的保险保障和服务,同时,将享受税收优惠的农户小额贷款限额,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并把对县域农金机构保险收入减按3%征收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延长至2016年底。

  随着普惠金融观念的逐步推广,它的风险防范责任显得越发艰巨。在着力推动农金服务普惠创新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农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确保普惠金融信贷资金的安全长效,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许多金融单位同时涉足农金领域,普惠金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由于农信社、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许多涉农金融机构掌握的农户信息还没有完全进入征信系统,这就使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短板在农金普惠工作中十分突出。因此,应尽快建立起对农村经济实体的信息采集、加工处理的行为规范和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特殊作用,发挥其积极性,通过完善教育,根除小农意识,加强信用观念的培养,让大家认识到,信用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同时,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搭建起统一的农村征信平台。

      记者注意到,目前,要开创普惠金融的崭新格局,就一定要放开思路、勇于探索,打造新的金融产品,运用新的科技手段。眼下,互联网金融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形成了诸如p2p网贷、互联网理财、电商微贷,互联网保险等新的金融运行模式,这些,都可以尝试运用于普惠农金的探索。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主的信息基础建设,可以大幅度降低农金信息获取成本,解决农金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风险评估,借助移动网络的发展,深入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为农金普惠创新提供大量的基础产品和服务交易数据支持。

  普惠金融的创新要立足于让每个人获得金融服务机会的宗旨,通过机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来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服务的层次和产品,拓展农金服务的覆盖面,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惠民利民水平,鼓励建立创新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建设风险补偿基金对惠及民生的低收益、高风险农金产品进行一定的风险补偿。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农村贷款增速仍高于其他各项贷款。2014年第三季度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小型农金机构、村镇银行、财务公司本外币(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18.93万亿元,同比增长13.2%。

  进一步加快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金网点建设,广泛的参与性是近期普惠金融在农村全面展开的关键之所在。近日,中国银监会发布通知,进一步扩大农信社向民间资本开放的力度。近年来,在银监会的推动下,民间资本参与农信社产权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截止到上年底,已有590家农村信用社通过吸收民间资本投资入股改制重组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完成改制的机构中,民间资本持股占比85%,支农服务主力军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业界呼吁,应进一步将农民的金融合作合法化,对于那些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形式,应该给以鼓励,政府应进一步组建并健全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日前,银监会还出台监管指引,要求各地农商行,提升服务三农的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能力和水平,在经营管理上“改制不改向,更名不改姓”,多惠农、不脱农。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农信社产权改革的深入推进,农商行机构数量逐步增多,资本实力不断壮大,支农惠农的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4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农商行659家,实收资本3400.3亿元,资产规模10.4万亿元,各项贷款5.4万亿元。其中,县域农商行373家,资产规模3.7万亿元,涉农贷款1.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82.9%。农商行已逐步成为支持“三农”发展、普惠农民的主要力量。截至2014年10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171家,比年初新增100家,已开业村镇银行资产总额7279亿元,其中,各项贷款4635亿元,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92.4%。

  目前,农金系统正在创新服务新模式,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广自主循环贷款,推广拥有先进理念的“微贷”技术,为农村产业经济提供“链条”式的普惠金融服务;努力打通农金服务“最后一公里”,做到农金服务网点在村庄上榜、在网络上线,让广大农民对能否贷款、能贷多少、如何去贷,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农村信用工程建设、阳光信贷、金融知识下乡,实现金融知识普及化,普惠信用价值化,把普惠红利带给广大农民。 (本报记者 石立岩)

个人简介
出生于赣南,求学于京西,就业于浙北,金融从业20多年,持续关注金融对经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本站为本人学习及原创作品刊发网站,转载文章仅供本人学习之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原创作品若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蓝春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