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进入扎实推进新阶段

杨良敏 原创 | 2015-10-14 22:40 | 收藏 | 投票

  “一带一路”战略进入扎实推进新阶段


        本刊记者杨良敏 实习生王琳

       “一带一路”战略自提出至今已有两年。从倡议到宣介、从规划到了行动,这一重大战略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形成了诸多共识,取得了新进展,并开始进入一个扎实推进的新阶段。未来如何切实抓住机遇、冷静应对挑战,将“一带一路”战略持续深入推进,取得更大进展、更多共识和收获,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对此,在9月12日举行的“国研智库论坛2015年会”的一场平行论坛上,来自政府、智库机构和企业的代表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主题进行了充分研讨。本节讨论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主持。

“一带一路”战略,从倡议迅速转化为行动,并取得新进展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通过高层引领推动、签署合作框架、推动项目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平台作用等具体措施和行动,这一重大战略倡议已取得积极进展,并收获早期成果。
      近两年来,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出席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就双边关系和地区发展问题,多次与有关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会晤,深入阐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就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与部分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一些毗邻国家签署了地区合作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编制与一些毗邻国家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的沟通磋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推进了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发起设立丝路基金,强化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投资功能等,推动银行卡清算机构开展跨境清算业务和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相继同韩国、澳大利亚签订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功组建,成为“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进过程中的一大亮点,而且很快将由57个创始国发展为70个成员国,规模将超过有67个成员国的亚洲开发银行,“这预示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良好开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如是说。
在推进这一战略过程中,各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峰会、论坛、研讨会、博览会,对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直接服务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端智库,通过全面深入扎实的研究,为中央提供了若干政策建议,并与土耳其等国的智库合作举办论坛,向国际社会阐释“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倡议的内涵、影响和意义,取得良好效果。今年10月,还将在西班牙举办类似的国际研讨会,继续向国际社会阐释 “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由此开启了“智库外交”的新局面。张来明说,现在看来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阐释是极有必要的,也需要极大耐心和水准做细、做深、做透。

    树立三种意识,做到“五忌五要”,构建风险和利益共同体,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走向成功的关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之所以在国际社会引起热烈反响,特别是在沿线地区国家反响尤其热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看来,这是因为“一带一路”战略在国际上倡导的是发展导向的理念,对于这个地区的国家非常有现实意义,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给国际社会提供的一个重要公共品。隆国强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说,这一战略与此前一些国家提出的相关倡议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说完要算数,迅速转换成行动,并扎扎实实地推动它。当前,“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新的扎实推进阶段,要树立三种意识—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平等互利意识。
        他说,“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会带来很多发展的新机遇,这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来说可能不一样。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其建设和完善会给沿线处在发展中的经济体带来重要的经济发展助推力。对中国很多企业来说,过去二三十年在国内建设基础设施的热潮中锻炼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从设计、总包、设备提供和基础设施的管理运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非常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相关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矛盾情况下,推动很多境外其他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机遇,会给发电设备、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提供新的市场。而且,出口的产品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价值含量,实际上也给我国的出口结构升级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对于企业尤其是矿业企业,会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在中亚、中东很多没有进行深入勘探的发展中国家发现资源优势。再比如,这个地方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能够更加顺利地、更低风险地实现产业转移,这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也是未来“一带一路”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投资、贸易去了,也会带来国际化的新机遇。
      隆国强说,推进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会带来非常多的战略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首先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意识不到机遇,就很难说能把握机遇。同时,当我们谈战略机遇的时候,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宽泛、空洞、笼而统之地谈这个机遇、那个机遇。同样一件事,对有的企业是机遇,可能对另外的企业就是挑战。所以,必须从企业本身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去认识、分析、把握这些机遇。
       第二,要树立风险意识。“一带一路”沿线是情况非常复杂的地区,65个国家和地区,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有的国家相对比较发达,有的发达程度比较低,有的国家市场化程度很高,有的到现在还不是WTO的成员。这个地方有几类大的风险需要特别关注。一是政治风险。这个地区的地缘政治复杂,有局部战争,有恐怖主义,很多国家政局也不稳定。二是法律风险。有一些国家受到西方国家影响比较多,有的国家是前苏联解体时新成立的,法律体系很不一样。要进入这些国家,必须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否则就会面临非常高的法律风险。三是文化风险。这里是多民族地区,几大宗教汇聚在此,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如果不能了解和尊重,就可能在投资贸易过程中面临额外的风险。当然,还有国际经营最常见的市场风险,而且可能比其他地方略高一些。所以,当我们进入这个地区时,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在机遇和风险意识的前提下,可以趋利避害,找到一个合适的开展跨国经营投资贸易的国家。
    第三,要树立平等互利的意识。“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来的,相对于这个地区的其他国家,中国的发展水平比较高、发展势头比较好,所以很多人谈到推进“一带一路”,似乎觉得我们中国人是去帮别人的,我们是救世主,这个观点要不得。现在有一些国外媒体不了解内情,也在讲中国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在非洲、亚洲推行所谓的新殖民主义,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中国企业,在推进“一带一路”的时候,确实一定要高度警惕,不能用不平等的心态推进“一带一路”,要充分地尊重当地的老百姓、政府,充分地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否则,就可能碰到很多麻烦。同时,一定要互利。到这些欠发达的地区,大家一定要记住,出去以后不能赚最后一分钱,尽管是勤劳致富、守法经营,也一定要留有余地。互利共赢要落实到行动上,我们企业要去赚钱,但也要让当地的人—你的合作伙伴,你的上下游供应商,当地政府,特别是当地老百姓从中受益,真正让大家一起在发展中受益。这样,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可以步子走得稳一些、扎实一些。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说,“一带一路”战略设想从提出到总体规划的制定实施的两年间,我们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刻,越来越觉得重要,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感到艰巨,越来越值得期待。但我们也要看到,“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超级的、宏大的国际战略,实施起来难度极大。
      这一战略的扎实推进不仅要依靠我们的积极工作和率先行动,作为倡议国,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走在前面,起示范带动作用,而且更要依靠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有力参与和主动工作。从操作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成功的路径不仅在于科学谋划,还在于智慧操作。在实施这样一个宏大工程中,既要积极作为,又要有所顾忌,做到“五忌五要”。
       第一,忌虚张声势,要真抓实干。“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目的是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面临的任务是实现“五通”,涉及一系列具体任务,无论是目的还是任务,都是具体的实在的,需要真抓实干,不能搞花架子。中央明确指出,“一带一路”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所以,我们要把战略细化为操作方案,把任务细化为工程项目,把工作要求体现为具体成效,分领域、分阶段、分步骤提出工作清单,落实工作措施,考核工作成效。
       第二,忌四面出击,要突出重点。“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国内外,涵盖经济、政治、外交、国防等诸多方面,但在操作上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举纲张目,要考虑财力、精力的限制,考虑国际大环境和地区小环境的要求,考虑实际操作中我们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风险,坚持抓重点方向、重点国别、重点项目,优先与那些意愿强、基础好、影响大和地缘优势明显的国家合作,合力重点推进那些地处要冲、涉及关键互联互通的标志性、瓶颈性工程的建设。
      第三,忌盲目行动,要因区制宜。“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风险会很大,不可预见和预判的状况会很多,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要始终从大局出发,但处处要谨慎从事。要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摸细情况,根据具体情况来合纵连横、推挡攻拆,各司其策,力求突破。我们不怕风险,但要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我们要付出努力,但要尽量避免做无用的工作。通过精确定位、因区施策,防止盲目行动而陷入困境、无法自拔。
      第四 ,忌浅尝辄止,要软硬并重。不能使“一带一路”建设仅限于经贸往来,要力求从交换式合作变成交融式合作,利用共建园区、共搭机制等多种有效形式努力使合作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要把软件和硬件建设结合起来,协同推进。既要推进项目建设,也要注重规制建设;既要推进产品产业合作创新,也要推进管理体制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我们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基础设施、走廊通道水平的提高,更要促进双多边乃至整个国际治理体系的健全完善和规则的透明公正。
第五,忌急于求成,要久久为功。战略是宏大的,但操作永远是具体的。“一带一路”战略一头连着东亚经济圈,一头连着欧洲经济圈,这么漫长的战线,涉及数量庞大的工程建设,自然难以一蹴而就。在战略实施的问题上,一定要树立团结攻坚的意识,不一家独揽,不包打天下,也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意识,不急躁冒进,不急功近利。我们要做必须做的事,但必须是做能做的事,坚持循序渐进,集小成为大胜,适时实现突破。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说,“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提出的一个放眼全球考虑发展的国际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跟国内战略的实施完全不同,很难用国内的一些理念和传统有效的办法去落实。对此,要用势不用力,先谋势而后谋利,其中形势包括经济形势、社会形势、国际形势、政治形势。“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怎么去造势,这一点最重要。而造势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有一个大目标,即形成利益风险共同体,这样大家才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付诸实际行动,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规避共同面对的风险,有了风险共同体的意识、利益共同体的意识,表现在行动上可能会更为快捷。否则,无论是投资、贸易,还是项目,都很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碍。
      如何形成利益共同体?刘尚希说,需要在两个方面做文章。首先应当是交流,交流首先是要靠政府推动,国研中心在这方面做出了先行示范,以智库的身份跟其他国家共同探讨“一带一路”战略,让其他国家更多地了解到“一带一路”战略的含义。群众基础是过去革命胜利的法宝,怎样做其他国家的群众工作,而不仅仅是政府工作,这在“一带一路”实施中也至关重要。政府不仅仅是交流、造势,而且在具体政治上、法律上,尤其是双边协议和多边协议上要做足功课。政府、市场、民间联合起来共同行动,“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就有可能成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李伟表达了与刘尚希相似的看法。他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点,同时也是对和平与发展、对全球化平衡发展的促进,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当今国际社会虽然处于和平发展的时代,但必须对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有深刻的认知和领会。全球的安全风险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不一样,这些风险不是单独存在的,甚至会相互交织在一起。“一带一路”战略的愿景与行动,给我们勾画出宏伟的蓝图,但是要真正实现蓝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当然,这种风险和挑战是客观存在,需要通过真诚合作来化解于无形。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洪伟从卫生合作角度出发,认为可以通过在传染病防控、人才培养、突发卫生事件处理、应急援助和妇幼保健等具体服务领域的合作,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合作,来改善人民福祉,从而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成为政策沟通、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合作需要讲究策略。如何选择合作国家和合作领域?杨洪伟提出,选择重点合作国家的依据是首先符合国家的外交战略,然后看现有的合作基础,最后再看我国和目标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同时,应利用既有的国际合作机制,让我国借力、使力。而重点领域合作的选择依据是,一要保证国家卫生安全;二看比较优势,看供需双方能做一些什么事情;三是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中国的话语体系和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能力;四是要通过这种合作传播中国的价值和文化。

       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战略机遇,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企业扮演关键角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从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他提出,中国制造从整体上看,目前在全球产业分工,也就是在全球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中低端的位置,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乃至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单位出口的国内增加值显然偏低,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价值分配中明显处于劣势,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是中国强化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而“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将为中国制造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供重要机遇。按照国际经验来看,一个新兴经济体提升价值链的地位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学习、要创新、要引进技术,通过这种过程,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游延伸,这是我国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可以面向后发国家,例如周边地区去转移一些产业,通过更广范围的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区域合作的价值链或者生产网络来提升地位。事实上,我们在品牌、技术、产业体系上是拥有一定优势,可以主导区域的价值链。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是这样做的。他说,中国要引领“一带一路”区域的价值链合作,必须做到“内外兼修”。第一,要加强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练好内功最为重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第二,要优化“一带一路”的贸易投资合作关系。第三,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沿线地区设置新的产业布局,提升竞争力。第四,加强金融合作,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比如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方式来提高人民币在本地区的影响。第五,结合其他国家的经验,我国在这一地区应该对一些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扩大国际援助,通过援助和直接投资贸易手段的结合来深化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牢固的区域价值链,势必会对提升全球价值链创造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在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中,企业的角色很关键。AECOM亚太区总裁乔全生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主体作用。而企业,不应该是狭义的国企或者国内民营企业,也不仅仅是中资或者外资企业,不仅仅是本土的,而且是跨国的,涵盖面非常广。企业扮演主体角色,非常重要的是要改变传统的建造者角色,转变成为一个主动的主人公角色,用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用一种非常中立的态度来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提供最正确的服务和方向。
在提到如何促进“五通”上,乔全生特别提到政策制定要能够听到企业或民间的声音,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建立企业咨询机制,来扮演政策制定的顾问角色。他建议成立一个“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国际咨询委员会,对不同发展主体进行研究,建立贸易投资便捷化咨询机制,寻找操作性强的政策,同时跟跨国企业合作建立全球的架构和本土的实施,这对于国内企业真正“走出去”,创造一个海外投资可持续发展的指南,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李伟也强调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中扮演关键角色。他说,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树立好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用优良的文化和行为来影响所到的国家和地区,从利益共同体迈向命运共同体。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九期)
个人简介
观察经济社会,学写文章,乐在其中。
每日关注 更多
杨良敏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