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年经济难以好转

樊纲 原创 | 2015-12-18 11:50 | 收藏 | 投票

非常高兴参加《商界》的论坛。

刚才的演讲者说,过去三十年,经济都是平稳增长,其实不是。过去30年,并不像大家感觉到的一直都是高增长,其实波动是非常大的,多数情况下,并非两位数的增长,增长不到10

另外,我们已经在经历第二次经济周期了,第一次是什么时候呢?90年代以后,GDP有两个高点,第一个是1992年,另一个高峰就是2007年,两头都是14%以上,显然是过热的疯狂的顶点。第一轮有三年时间非常过热,1992年高是因为1991年低,然后1992年那么高,1993年、1994年也很高,通货膨胀率达到了三十年最高峰——24%。后来从1995年开始,经济明显的下滑了,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继续下滑,那个时候“保8”没有保住,是7点几。

那时候的问题跟现在也是一样的:产能过剩,债务危机,银行占GDP50%,比现在都困难,通货紧缩。那个时候的PPI,连续31个月负增长,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是44个月负增长了。这次跟上次比是加倍的,可能是62个月,但是这次的情况跟那个时候不太一样,那个时候全世界的大宗商品价格都特别的宝贵,然后连续下跌,1999年算稳住了。后来2000年、2001年、2002年仍然在徘徊,停止下跌了,2003年非典以后就进入正常了,一共用了8年的时间。

这一次是4年的高涨,2004年中国经济增速超过10%,通过膨胀加资产泡沫,这个对于中国来讲不是正常增长,但是大家觉得那个时候好,卖东西容易,怎么都能挣钱,

2004200520062007一个劲高涨,在2007年底我们主动进行了调整了,最后一根稻草是房地产,当时房地产开始掉头,也牵连了股市,那时候的经济完全是政府调下来的,当时北上广深的房价跌了40%-50%GDP到了6%,但是还没调整完,金融危机就来了。危机一来,大家一致同意加大投资,又把经济刺激起来了。

后来的高峰就是10%以上的增长,一看经济又过热了,政策就开始掉头,应该说我们还是比较及时的退出了刺激政策,标志就是房地产限购,有钱也不让买房子,这是其他国家没有人敢动用的行政手段,然后开始清查地方融资平台。2011年经济开始下滑,告别过热了,这是属于软着陆,中国政府能够控制不让泡沫马上破,有序的、逐步的、解决各种问题。

软着陆比起局部风险酿成系统性风险的崩盘要好很多,不会使经济出现衰退,衰退就是负增长,现在无论是6%还是几,还是正增长,到不了衰退的地步,到不了企业大规模倒闭破产的底部,这就是好处,坏处就是时间持续会比较长。

如果要说今后的大势,那只能说调整还没有走完。今年能不能止跌,仍然有可能,但也许明年还会下跌,因为有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么多的产能过剩,坏帐,包括互联网金融的问题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坏账。

说到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防过热防的就是产能过剩。过热就得调整,不管是用危机的办法,还是软着陆的办法,一次一次的经济周期,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过热产生的过剩,要么是机器要么是楼盘,结果就是砸机器倒牛奶,清理出一批过剩的企业,或者进行产业重组。

在经济调整当中,需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第一,优胜劣汰终于发生了。经济过热的时候,没有人被淘汰,都有饭吃,商业模式好不好,效率高不高,技术好不好,都能挣钱,但在低谷的时候,就会有重组或者倒闭的情况发生。新的商业模式能够得到发展和利用。

这个时候,企业就要想一想,你是处在被兼并重组的位置上,还是你可以去兼并重组别人。刚才有些嘉宾讲到了,很多企业要想转产,但无论哪个行业,多数企业都是困难的,以你为他没有领先的技术。很多企业都是东张西望,一有风吹草动,被淘汰的就是你。经济学的基本道理是讲企业要通过专业化打造核心竞争力,你老三心二意,不专注专心发展自己的产品和技术,研发自己的商业模式,就只能被兼并。

第二,现在社会更注重创新了。说句实在话,只有困难的时候,才会逼着大家关注创新。这就为改善经济的效率,包括经济结构提供了基础,为下一轮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总之,现在是困难的时期,但也是新机遇到来的时候,丘吉尔曾经说过,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好的危机,危机正是实现调整的时候。今天我不去讲中国潜在的增长率是多少,但是至少大家可以听到我的倾向,近期来讲,明年、后年经济不可能恢复正常,我相对悲观一点。但长远来看,中国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中国经济的潜力远远没有结束,我们现在是在一轮周期的低谷当中,不要把低谷当成常态。既然有市场经济,就有经济周期,就有波动,我们就要在波动当中生存和发展,持续和复兴。

今天的主题非常好,我非常赞同,只有持续了才能复兴,而且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这么过来的,发达的经济体都是一轮一轮这么过来的,只有经过经济周期的考验,企业才能更加丰富,才更加持久,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增长的机会。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