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消费真相

朱连庆 原创 | 2015-03-28 12:16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焦点关注

中国消费究竟怎么了?真相如何?确实应该好好分析。

中国的消费,在不少人看来云遮雾障,看不懂,说不清。政府和专家们多年来都说要促进消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扩大消费要汇小溪成大河,让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然而,又总是风传中国消费者满世界疯狂扫货、大把撒钱,买掉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把全球都抢成“奶粉荒”,什么包袋、服装、小家电,甚至日本的马桶盖……。我们的商务部长也在二会上宣称:2014年中国出国旅游购物1亿多人次,消费1万亿元。 

从国内来看,连着几年“11.11”网购血拼,去年那次,天猫单日成交额达到571亿元,人民币铺天盖地,钱不当钱。 

这样疯狂的让世界瞠目结舌的“扫货”,能叫做消费不旺? 

中国消费究竟怎么了?真相如何?确实应该好好分析。 

 

一、中国居民消费其实很低,占GDP34%,只是英美等国的一半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与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主要拉动力是投资与出口。其实,消费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都要占到GDP70%左右。美国最终消费占80%以上,近几年接近90%,是经济的命脉。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4年是51.2%,自2001年以来的14年间平均值是45.55% 

消费里面还分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这方面的数据细分,国家统计局没有公布。

从《新浪财经数据库》最新搜索: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34%;而英国是65.87%,德国是57.6%,法国是57.5%,印度61.7%,俄罗斯52%2010年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70.93%,也就是说美国的消费总额里面,民众消费占了绝大多数。 

这样看来,中国的最终消费支出从数据上来看,虽也达到GDP一半以上,但政府消费要占去1,当然,具有特殊意义的庞大中国政府消费里,要包括政府采购、公共服务支出、政府投资、国防与安全开支等等。 

进一步分析历年数据,中国消费份额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逐年下降,而消费里面的政府消费却直线上升,相对应的居民消费份额也就越来越低。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这个时间节点是我国加入世贸,正式生效时间是20011110日,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涌动起国际投资与贸易热潮,正是大量的投资进来,一下子在数值上压过了消费。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0973日在北京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上也这么表示:“19522008年的56年间,消费增长了46.7倍,年均增长7.7%,而投资增长了187.5倍,年均增长10.6%。” 进入新世纪以后,这种差距显著拉大。 

他也承认:居民消费降的趋势很明显,政府消费是不断的上升。这里的原因,他没有也不便指出,除了正常应该增加的,还有大量的“三公经费”奢侈开支以及贪污腐化。 

分析居民消费,还有一个重要指标,那就是看储蓄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

2002年以来上升比较快,2008年达到51.3%2013年世界第三,前二个都是石油大亨,卡塔尔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比例高达59%;紧随的科威特和中国,国民储蓄总额也都各占其GDP的一半以上。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 

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4.76万亿元,人均储蓄3.4万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428日报道:“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中,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储蓄率却没有变,1992年为20%2012年依然是 20%。” 

这种居民消费率低储蓄率高的情况,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中国普通居民消费不足的真实状况。 

 

二、对于房价、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的担忧构成制约消费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普通百姓情愿把钱放在银行里而不愿拿出来消费呢?有人归咎于中国人素有爱存钱的习惯,这似乎不能解释何以宏观上产生这种数据的原因,即使有些人喜欢存钱,是历史传承小农经济的习惯使然,但这绝不会是大多数人,何况条件好了,谁都喜欢改善生活,提高质量。 

一个比较认同的说法是:人们有后顾之忧。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确实有了很大提高,许多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不愁吃不愁穿,平时收入维持日常的生活消费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普通老百姓还不会想得那么远那么深,所谓货币超发、金融危机等那都是政府和专家们的事,他们所担心的主要在二方面:

 

第一、是房价的离谱和教育费用的高企 

 

房价经过十年三轮的跳跃式猛涨,已经完全超出工薪收入。

按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上海2014年住宅成交均价30000/平方米计,一套100平米要300万。人均年收入2014年为47710元,夫妻共95420元,买一套100平米住房要花费32年全部收入,去掉生活开支要50-60年。发达国家房价收入比是3-6倍,世界平均值据联合国统计是8.4倍,上海是32倍,房价成为中国平民消费的第一杀手。 

除此之外是教育费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传统价值观。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子女教育是家庭里最基本的“消费项目”之一,其费用占家庭年收入30%以上。据腾讯《新闻百科》2013312日调查发布:如今父母养大一个孩子,70万都算普通。

 

第二、是不定预期费用,主要是医疗和养老。 

 

医疗改革成为人们的普遍诟病之一就是实际上医疗缺乏保障,小病乱开药,诊治高收费,装个假牙好几千,心脏搭个支架3-4万,骨折动个手术也要3-5万。医疗社保那点费用只能应付一些小毛小病,得了大病还真的看不起,这也是不少人要存些钱的道理。 

还有一个为所有中老年人所担心的就是养老。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按国际标准衡量,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2013年上海60岁以上老人387.6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7.1% 

养老需要多少钱?据搜狐网2014328日发布北师大教授钟伟等访谈,假设每月的生活开支为4000元,按55岁退休活到80岁,需要储蓄25年的养老金,即120万元。若按每年5%的通胀率计算,25年的养老成本将达到229万元。

在养老开销上,除了吃穿住行、住宅、通讯、交通等基本生活开支,还有疾病医疗,上年纪后的护理费和健康管理支出,比如体检等。 

汇丰中国发布的全球退休生活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内地,每年平均需要约16.61万元的退休收入才能确保舒适的退休生活。大多数中国人目前都在担心自己的晚年生活。

央行2013年第2季度储户网络问卷调查显示,约46.2%的居民偏向储蓄,其中不乏年轻的上班族,他们储蓄的动因就是为了养老。

 

三、家庭可支配收入只能基本维持日常生活开销

 

消费问题离不开收入和支出,中国居民这方面的情况如何呢?

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为例,达到47710元,小夫妻俩人加起来是95420元,这与一般的普通白领家庭比较接近。

但是对于很多三口之家来说,加上并无收入而实际算个人头的小孩,家庭可支配总收入要达到143130元,还要加上各种税金和“四金”,显然比实际情况要高估。

倒是按照平均工资来计算分析相对合理,2014年上海平均工资5380元,扣除税金“四金”大约25%,余下4000元到手,夫妻两人每月8000元可供开销。

从消费来看,2014 上海人均可支配消费支出30520元,平均每月2500元,二口之家5000元,三口之家7500元。这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看《天涯社区》的一个“晒贴”: 

列一下普通上海白领家庭每月生活开销。

宝宝四个月大每月800 ( 防疫针/小衣服/米粉/奶粉

保姆费: 2000 ( 主要为带宝宝/做饭 

生活费: 1500 每月买菜/买水果的钱 (父母在这边

大米/: 200 

水电煤: 600 

宽带电信我的E,150/ 

房贷: 900 ( 大部分已经提前还款 

停车费: 120 每月 

汽油费: 280 每月(开的较少

汽车保险: 275 ( 年缴3200块 

手机费: 75 

===================== 以上合计 : 6900 

注意不包含季节性添置衣物/偶尔出去应酬的开销。

应该说,这还是最普通的家庭消费,不包括外出旅游和娱乐、大件添置,房贷还是相当少,房价应该大部分都支付了。按照每月8000元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所剩无几。 

生活中,“4050”的下岗再就业职工也为数不少,由于没有专业技术,大部分工资只有2-3千元,这些都被“平均”掉了。 

 

四、物价上涨快而收入增长缓慢 

 

还有一个制约中国居民消费的原因是收入增长缓慢和物价上涨太快。 

中国的物价指数除了88-89年和93-94年因为价格改革和货币大投入引起快速上涨外,其他年份都是在玩随季节变化上上下下的游戏,官方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980年以来的35年间年平均涨幅只有5.5%2000年以来的15年间年均增幅只有2.7%,这都显然与实际感受有很大差距。 

 

对于物价指数的真实性,一直以来存有很大争议,腾讯网曾做过一项调查,共有20万网民参与,高达86%的人认为CPI数据和他们的消费感受不相符,物价涨幅远超CPI数据。

前些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根据CPI指数权重5年调整周期,对20061月至20105月间的分类指数权重进行分析,得出 CPI总体指数被低估7%的结论。

南方基金高级研究员万晓西也以1978年和今天的物价对应比较,认为平均涨了58倍,换算成通胀率每年14% 

CPI的统计方法、样本选取、权重设置都有待修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都发生很大变化,原来住房是福利,但吃穿用要花不少钱;现在房价迅猛上升,教育、医疗、交通、通信支出迅速增加,家政、旅游、娱乐、洗浴等社会服务价格也上升很快,其中不少都没有及时充分反映到CPI中,导致社会普遍感觉数据失真。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官员出于需要总是愿意营造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造成GDP总是夸大、CPI和失业率等总是压低的数据出笼。 

相对应的是工资的增长速度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以上海为例,1978年职工平均月工资56元,年工资672元,1992月度356元,年工资4273元, 2014年月度5380元,年度64560元。37年增加了96倍。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认为,工资是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的,工资最高的地方不是最富裕的地方而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使劳动工资增高的,不是庞大的现有国民财富,而是不断增加的国民财富。因此最高的劳动工资不在最富的国家出现,而却在最繁荣,即最快变得富裕的国家出现。” 

我国GDP19783624亿元,2014636463亿元,37年增长了176倍,远远超过工资增长。

另外从国家财政增幅来看,1992年以来年均增长了18%,从前面所提到的储蓄率来看,政府和企业的增加值都要高于居民,也说明这个道理。企业应该将更多的利润分配给职工,国家应该减少企业的税金。 

 

五、二级分化是造成消费乱象的重要原因

 

经过多角度分析,应该可以看出,中国的消费确实存在问题,但又如何解释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中国“消费狂潮”呢? 

答案是:中国确实是有钱,中国确实有许多有钱人。中国货币总量世界最多,中国银行里存款最多,有104万亿,中国的外汇存款有将近4万亿美元。但这些财富大都集中在政府和富人手里。 

中国的富人究竟有多少,始终是个谜,官方因为忌讳始终没有公布过。瑞士信贷银行最近发布的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拥有5000万美元以上的有7600人,100万美元以上的118万人,这个数字有点低估。

《福布斯》最新公布的2014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显示,中国亿万富豪总数位居世界第二 位,有净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152位富豪闯入全球富豪排行榜。除了港澳的李嘉诚、何鸿燊外,也不乏中国大陆富豪榜。 

世界银行2010年有份报告称中国1%家庭掌握41.4%财富,而美国则是5%家庭掌握60%财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2014中国财富报告:展望与策略》则提出:目前中国收入前1%的富裕家庭,平均年家庭收入为115.2万元。10%的中国富有家庭,拥有63.9%的社会财富。 

从基尼系数来看,这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数值在0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0.36之间。0.4为警戒线,0.5以上收入悬殊,将引起社会动荡。 

中国的基尼系数由国家统计局于2013年开始公布,见下表:

 

2013年是0.4732014年是0.46920032014年年平均0.48 

和许多其他数据一样,官方数据也遭到各方质疑。西南财经大学《2014中国财富报告:展望与策略》认为:2013年全国家庭资产基尼系数为0.717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小鲁明确表示,官方统计没把灰色收入考虑进来,他2010年发布《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报告提出:2008年中国居民的“隐性收入”为9.3万亿元,其中“灰色收入”为5.4万亿元。这些灰色收入如果加上这二年揭示出来的贪官污吏的侵吞资金,数字还要大得多。

据中纪委披露,十八大以来至2014年底,已结案处理或正在立案审查的中管干部99人。另31个省份立案调查的厅局级官员达533人。还没有 浮出水面的不计其数。

讽刺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竟然从2009年开始回落! 

高收入者还包括房地产商、煤老板、高干权贵、国企巨头、套利者等等,最近的动向是资本外流,国际投资置业。

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海外买家用于在美国购房的每1美元中就有24美分来自中国,中国赴美购房的人数已超过所有外国客户群体。洛杉矶卫星城尔湾市、圣盖博、蒙特利公园等城市备受中国富人青睐,华人比例高达40% 

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的报告同时估计,中国的所有富人(口径与中国银行相同)已经在海外累计投资了36万亿元(折合5.7万亿美元)

在人民币资本账户尚未开放、政府仍然维持严格外汇与资本管制的情况下,居然有如此巨额的私人资本流向海外,又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实。

著名高盛集团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根据税务数据,中国只有2800万人的收入高到有资格缴纳3500/月的个人所得税。这只有二种解释,要么许多人偷逃税,要么能够交得起税的只有2800万人,相对于13亿人口来说,大多数人还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报告还分析:2013年全部劳动人口7.7亿,占 0.2%140万人,人均收入是50万美元,比占50%3.87亿农民,人均收入2000美元,差距是250倍;比占31%2.36亿的城镇普通工人和农民工,人均收入6139美元,差距是81倍。

正是严重的二级分化造成今日中国消费的奇特现象。

 

 

朱连庆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上海社会科学院商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著名的上海商业地产策划、商业规划和商业研究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朱连庆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