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心理的调适

刘成渝 转载自 生物谷 | 2015-05-29 14:17 | 收藏 | 投票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心理的调适

王玉嶂著 2005113
刘成渝转

 

 

注意:这篇文章发表于20051月,文章的许多观点已经过时。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生物的某个基因通过基因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性细胞中,使之无性繁殖并行使正常功能,从而创造出生物新品种或新物种的遗传技术。它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基因操作,以改变生物体的性状。转基因技术使人类可以对生物性状进行任意修改,它既可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因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论 
     
上世纪70年代初,当科学家们第一次利用重组基因技术把大肠杆菌的人口噬菌体病毒和猿猴的SV40病毒构建成重组基因分子时,人们产生了一种恐惧。一些人担心,通过转基因技术可能会制造出人类无法控制的超级生物。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就离人类面临灾难之日不远了。可以说,从转基因技术诞生的那一天起,其安全性就引起了科学家们及许多国家政府的强烈关注。 
     
目前,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存在着两种观点。反对派认为,转基因技术打破了自然界中原先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的基因重组和交流,把来源于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生物体内,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界中释放将污染自然基因库,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赞成派认为,至少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生物技术真正导致危害的实例。一些可预见的或潜在的危险,通过生物安全手段是可以避免的。因而,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例如,转基因植物的杂草化问题,现有的大多数栽培作物经人工驯化后,在自然条件下,已失去适应性和自然竞争力,其退化为杂草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尽管争论的结果一时难以定论,但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全新的应用技术,其应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1998年全世界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已达2780万公顷,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美国播种的大豆有35%、棉花有42%是转基因种子,市场上包装食品中含有转基因食物成分的已占60%。1998年全世界转基因种子的销售额已达15亿美元。转基因技术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任何一项新技术产生以后都要面临一个社会化的问题。转基因技术当然也不例外,必须经历这一过程以获得和完善其社会属性,形成和实现其社会角色。这一过程的进行必然会对社会心理的调适产生影响。 
2. 转基因技术与社会心理的调适 
     
所谓心理,是自发产生的,互有影响的主体反映。它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心理的调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 转基因技术与社会认知的调适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认知者的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它是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是个体对社会刺激加以综合的过程。如果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角度而言,所谓社会认知主要是指一项新技术产生后,社会对这一新技术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社会认知是决定该技术和社会能否相融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受到认知背景、认知对象和认知主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是在生物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和青睐的全球背景下产生的。这在客观上为这一技术的迅速社会化,为社会公众所认知奠定了思想基础。 
     
不过在中国,由于转基因技术起步较晚,不少民众对其了解不多,社会认知的调适自然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公众对这一技术的了解加深,社会认知的调适就会变得容易。这是因为,社会认知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公众的认知会受到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知水平及态度又必然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方向。 
22 转基因技术与社会情感的调适
     
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感受以及相关的情绪反应。它比认知更重要。社会情感也就是社会对某项技术所做出的情绪反应。在新技术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情感的调适比社会认知的调适更重要。 
     
倘若整个社会从情感上对某项技术十分热情,那么,该技术的社会化进程将很容易,社会也就能很快接受这项新技术。反之,则该技术的社会化将变得艰难,例如,日本人的思想意识中始终有一种岛国心态、危机意识。因此,日本社会一直对那些以节能为目标的新技术情有独钟。日本产品几乎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其技术特点可归结为轻、薄、短、小,这都是为了节能。 
     
转基因技术要发展同样也必须为社会情感所容纳。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动物――“巨鼠在人们的心中没有留下什么好印象。这使很多转基因技术的反对者一开始从情感上就厌恶这种技术。一些专家认为,转基因技术存在着广泛性、潜在性、长期性的危险,可能会影响环境中非目标性生物的生态结构,改变物种竞争关系,出现转基因植物杂草化和部分产品的毒性、致病性和过敏性等一系列问题。据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由布莱德国际公司开发的具有抗虫害能力的转基因玉米能使蝴蝶幼虫死亡,成为蝴蝶杀手20005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冻结这种转基因玉米进入欧洲的批准程序,同时警告生产并已在欧洲销售类似作物的生物科学公司,如果欧盟科学家判定他们的产品将危害环境,则将对其采取相应措施。尽管有些支持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家对上述结论提出了质疑,但反对者的观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公众的社会情感对这项技术的态度大为冷淡。欧盟的决定表明了欧洲社会对转基因技术的情感已大大改变。这种社会情感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化过程无疑起到了制约作用。因此,要促进转基因技术与社会的融合,必须加强社会情感对这一技术的调适。 
23 转基因技术与社会动机的调适
      需要是社会动机的心理来源,而动机则是需要的转化形式,而且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即行为的目的。动机和目的总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从技术与社会动机的关系而言,社会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技术活动的内在动因和行为动力。而社会需要、技术目标对人的激发则影响动机的形成。 
     
一些传统的技术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副作用太大或成本太高。如,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增加农药残留量,危害人类健康。而转基因技术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转基因技术在植物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将抗病虫害、抗衰老、抗寒等基因转入农作物使其具有高抗性能,以减少农药和化学除草剂的使用。转基因水稻、小麦、玉米等都已给农业带来持续的增产。运用转基因手段还可创造出新的优质品种,可以对果实延熟保鲜,提高作物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利用转基因技术也可以向动物受精卵注入能产生药物的基因,从而在该动物体内就可得到所需的药物……这些诱人的技术前景或技术目标使得社会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社会需要大大膨胀。通过技术目标对人的激发,其直接后果就是强烈的社会动机的形成。这种强烈的社会动机是直接推动不同国家从事转基因技术开发的直接动因和行为的动力。在此推动下,转基因技术必将蓬勃发展。 
24 转基因技术与社会态度的调适
      这是一个综合的心理反应过程,是前三种调适的综合。既不能过分强调某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另一方面,否则,社会心理的调适就难以顺利进行。转基因技术与社会心理的调适方式
3.转基因技术的利弊
     
新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转基因技术也是一样,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目前尚在观察。但作为一项前景十分诱人的新技术,转基因技术正在飞速发展。社会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影响社会心理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这主要有两种方式。 
31 舆论调适
     
舆论调适有强度调适、深度调适和广度调适三种。鉴于转基因技术的利弊目前尚无定论,结合我国的国情,宜采取深度和广度调适。即通过各种媒介及宣传工具对社会各阶层的民众进行长期的广泛的宣传报导。从而使社会心理在对待转基因技术上趋于一致。同时还能创造一种社会氛围,即普遍对转基因技术认同。在新技术社会化,为社会所认同的过程中,这种社会的认同是十分重要的。他可使那些对该技术不了解或心存疑虑的公众逐步转变观念,趋向一致。 
     
通过舆论对社会心理的调适可以针对不同的层次进行。对于那些对转基因技术持疏远态度的公众,应当向他们宣传转基因技术知识,使他们认识、了解转基因技术并最终接受;对那些对这一技术态度冷漠的人,应向他们多宣传这一新技术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其诱人的广阔前景及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使他们内心产生一种冲动,激发出强烈的社会需求,从而推动这一技术的发展;对于参与型的民众,可实行双向调适一既向他们宜传转基因技术的正面效应,同时也向他们介绍这一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他们充分认识这是把双刃剑,避免出现盲目和过热,从而造成负面效应扩大。 
32 法规调造
      
法规调适的优点是它不仅能调适社会心理,还能调适社会行为。这是舆论调适所做不到的。 
     
首先,法规对社会心理的调适。随着转基因技术进入实用化、商品化阶段,其负面效应似乎显现出来了。1999年世界范围内爆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GM foods)的争论。英国的媒体以转基因食品的恐怖为题发出警告。这股浪潮迅速传遍整个欧洲,使得欧盟终止了对新的转基因食品的采用与输入,直到三年后新的立法。这种效应也在美国引起反响。曾经在美国风行一时的转基因技术随即沉默下来。在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组织的听证会上,许多人大声疾呼,转基因作物可能已经在危害人类的健康。公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后果的担心和恐惧对这一技术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消除社会公众对这一技术的恐惧心理,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来确保这一技术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将其危害性减到最低。这在客观上也打消了一些人的疑虑。如美国实行了技术评价制度和听证会制度,既让公众了解到了转基因技术可能出现的风险在什么地方,也增强了公务人员和技术部门的社会责任心。他们必须以自己的行为向社会公众负责。此举还让公众参与到这一技术的决策过程中,使其心理上产生了主人翁感。 
     
其次,法规对社会技术行为的调适。为了尽可能消除社会公众对新技术的副作用的担心,确保新技术的安全性,政府应当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技术的行为做出规定。就转基因技术这一领域而言,我国政府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至1996年底,我国正在研究的转基因植物种类达47种,涉及基因103个,已批准进行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植物有6种,生物产品相对较少,但我国较早就注意到了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1993年国家科委发布(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根据这两个规定,我国将生物产品按其风险大小分为4个等级。目前,我国的生物产品大多属于低度风险的I级,即该类基因工程工作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尚不构成风险,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但是基因表达调控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现象,每个基因产物又都是微量的,监测很困难,而它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为此,国家还应进一步加强立法和宣传,尽快出台有关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安全问题的法律法规。包括转基因植物田间释放条件,在国内及国际贸易上的有关规定等,提高转基因研究与开发的安全意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吸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按照国际惯例,建议由科技、环保、农业、食品及药物管理等部门共同负责,设立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安全评估机构,建立相关的技术体系。创新却一直比较薄弱,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局的限制太多太死。许多技术创新的主体宁愿不出成果也不想冒遭受重罚的风险。这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的。过分严厉的法规调适不但会阻碍新技术的发展,甚至会使一个国家错过一次又一次新技术革命的机会。在强调创新为技术发展生命的今天,我国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安全日显重要。它将不再局限于生物技术本身,并在国际贸易、基因资源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预计在21世纪,生物技术将逐步商品化和产业化。生物安全将不仅是生物技术开发利用的科学管理规范和对未知危险的防范,还将成为其产品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重要保障。 

原文网址:
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foods/342125.shtml.

 

个人简介
目前,正在进行有关转基因的资料、信息、情报收集工作,并对价值中国网的读者进行转基因科普教育。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