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存贷比:短期不改市场流动性

刘利刚 原创 | 2015-06-27 21:33 | 收藏 | 投票

  中国国务院近期通过了商业银行法修正草案,取消75%存贷比的红线。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该草案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笔者预料这一修订最快将在8月正式生效实施。去年6月30日,银监会宣布放松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来引导信贷进入特定领域;时隔一年,存贷比彻底取消意味着中国的银行业监管体系进一步现代化和国际化,这也是笔者一直所呼吁的。

一年前,存贷比的放松是当时“定向宽松”的重要政策之一。到今年第一季度末,中国的银行系统的存贷比仅为65.7%,低于75%的法定要求。存贷比出现下降是由于经济疲弱信贷风险上升造成银行惜贷,这也使得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笔者认为,本次取消存贷比并不是政府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的举动,短期也不会对市场流动性造成较大影响,因为这一草案还需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查和批准。此外,即使这一修改草案获批,中国银监会仍然可以维持对银行的存贷比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真正取消最早可能也要到2016年。不过,笔者认为,中长期而言,存贷比的取消将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也将降低市场利率的波动性,并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中国目前的银行系统中,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占到约40%,它们拥有的存款总额高达53万亿元。目前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8.5%,存贷比取消后,银行最多将可以将剩下的81.5%的存款全部放贷,较以前75% 存贷上限可以多出6.5%,这意味着这些银行可释放出约3.5万亿元的信贷,其作用相当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50个基点。

对于外资银行和中小银行而言,存贷比的取消将使得其贷款规模可以大幅上升,甚至超过其存款总额。例如,在澳大利亚,由于没有存贷比的要求,银行的净贷款额目前为总存款额的113%。此外,中小银行和外资银行还可以通过大额存单或银行间借贷来支持它们的贷款,这也将推动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

此外,存贷比的取消也将降低货币市场利率波动。以往,不少商业银行不得不在季末 “粉饰橱窗”以实现存贷比达标,这不仅增加了现金短缺的风险,也推高了市场的利率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讲,贷存比反而推动了商业银行规避监管开展影子银行业务,取消存贷比将因此大大减少这样的行为。

未来由于商业银行将允许以存款总额为基础进行放贷,这将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和农村企业而言,服务它们的银行将不再受到存贷比的限制,它们将能更容易获得融资,且融资成本更低。这因此也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取消存贷比后,中国银监会预计未来将参照其它遵循巴塞尔协议III的国家,使用流动性覆盖率或净稳定资金比率,来监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这将使得中国的银行监管制度更为灵活,也将使得银行监管从过去的以“规定”为基础,转变为以“原则”为基础。银监会可以选择不强制实施指标检测,这也将减少银行的行政负担。这样的新规管方法在增强金融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担保系统性风险的成本和进行合规管理的费用。展望未来,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最新规定下,银行整体的杠杆率将通过风险资本的要求来进行监管,银行也受到“杠杆率框架和披露要求”的管理。笔者认为,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改革也需要紧密关注国际金融改革的发展。

该措施对市场流动性没有直接的影响,它不应该被看作是额外的流动注入。修订草案仍然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和批准,银监会仍然可以保留后全国人大正式批准的贷存比要求。

个人简介
澳新银行(ANZ)中国经济研究总监,曾任供职于香港金管局高级研究员、国际经济研究所(IIE)研究员、世界银行经济学家以及亚洲发展银行学院高级研究员,并曾经担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公共政策及金融专业副教授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