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红利”不消失,制造业转型才到位

谭浩俊 原创 | 2015-06-04 17:24 | 收藏 | 投票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有关“劳动力红利”将结束的观点也越来越统一、声音越来越集中。一时间,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将下降、出口等将严重受阻的论调也越来越有市场,仿佛经济出现下行,也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结果。

 

我们并不否认,劳动力成本上升,确实是企业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竞争力也必须下降。如果这样,发达国家的企业怎么也不可能超过中国。因为,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是低于中国的。就算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也不会影响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中国企业有没有核心技术,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如果继续满足于低端制造、低端产业、低劳动生产率,自然不会有竞争力、有市场了。

 

很显然,“劳动力红利”能否再次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筹码,能否继续推动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中国制造能否从低端转向高端、从低水平转向高水平、从低效率转向高效率、从加工制造转向技术创造,从而继续维持较高的“劳动力红利”。否则,连劳动者基本报酬都不能增长,发展经济干什么?

 

事实也是如此,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提高广大居民的物质文化水平,让劳动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综合国力增强了,劳动者的报酬自然也要提高。至于企业的用工成本上升了,也是很正常的事,就看企业的运行效率能不能也同步提高,能不能超过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步伐。

 

正常情况下,企业的运行效率提升应当快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应当引领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因为,劳动力报酬能否提高,关键还是要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效益的提升。没有这些方面的保障,企业是难以生存下去的。所以出现运行困难的状况,就是因为劳动者的要求提高了,企业对自身的要求却没有提高,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满足于过去那种依靠劳动者领取低报酬的方式维持企业的利润,维持企业的生存,维持经营者的利益。如果这样,自然只有被淘汰的份了。

 

事实上,中国劳动者的报酬,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特别是一线员工,很多都处于社会平均收入以下水平,属于低收入阶层。也就是说,他们的报酬,不足以对企业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劳动力成本所以成为企业的重要负担,原因就在于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没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劳动力成本每提高一点,就会对企业形成一点压力。相反,发达国家生产同样的产品,要么劳动力数量比我国少得多,要么劳动生产率比我们高得多。自然,劳动力成本高一点,也不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影响企业的利润。

 

也正因为如此,中央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要求,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的要求,并于上月18日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个被称作中国版“工业4.0计划”的规划,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可以这样说,如果这项规划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那么,必须会带来新一轮的“劳动力红利”。“劳动力红利”,仍然会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砝码。想一想,低端制造配置低劳动力成本有丰富的“劳动力红利”,为什么中高端制造配置中高劳动力成本就不会产生“劳动力红利”呢?更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制造业的转型步伐大一些,创新创业的成果和核心技术多一些,核心竞争力强一些,可以带来的“劳动力红利”可能比过去还要多、还要丰富。关键就看经济转型的效果好不好、制造业转型的步伐快不快了。

 

也正因为如此,所谓“劳动力红利”已经消失的论调,不可再延续。即便暂时受到一些影响,也会很快得到改变。反之,如果没有新一轮“劳动力红利”出现,那只能说明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没有达到,制造业转型的步伐太慢,所谓中高端制造仍然是一句口号。只有“劳动力红利”不消失,制造业转型才到位。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