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思维方式

迟竹强 原创 | 2015-08-29 22:59 | 收藏 | 投票

  家族血缘思维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以致于当我们思考任何问题时都不能不考虑其自觉不自觉的影响,它已成为我们民族思维方式的一个圆心、一个出发点、一个基本的立场。但是我们对此却没有从根本上系统地清算过。

  中国和古希腊对血缘原型的两种不同的处理路向

  在文化原型的处理和重新设计方面,古中国和古希腊却显然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这一点从柏拉图对理想的城邦政治的设计和孔子及其后学对中国宗法文化的设计、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让护卫者阶层不能有固定的妻子、财产、家庭,子女由公家抚养,除去优生学的考虑以外,是为了让城邦的上一代的每一个人都以下一代的每个人为子女,而下一代的每一个人都以上一代的每一个人为父母,这恰好与孔子儒家学派以家为国(即强化家,放大家,以家的模板来建立家国同构的国家)相反,是以城邦以国为家[4]。甚至主张将这种完全的共产主义推广至全城邦会更加理想(当然在实际的法律制度上他不得不放弃这一点)。[5]当然柏拉图绝不是要退回到氏族制度中去,恰恰相反,他正是针对血族集团过于狭隘的弊端而刻意做的这种设计。这点继承了梭伦改革的方向。作为对原有的血缘氏族原型的一种处理,在方向目标上与孔子学派最大的反对者——墨子——的学说,又是何其相似:兼爱,即视人之子若其子,视人之父若其父。孟子曾责其无父。由此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出作为西方哲学之父的柏拉图对家国关系的设计是明显地异于以孔子儒家学派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

  血缘家族思维方式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排他性;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几乎没有割裂了血缘纽带而能真正独往独来的个人,即便有也被视为特例甚至被人另眼相看;也没有形成真正民族意义上以地域性为主要特征的非血缘国家(英语中的nation、country、state),一切人几乎都与自己的家族脐带相连,家族或家庭是中国人的生存单位。像所有物种都面临着残忍的生存竞争一样,人类最早以天然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氏族也是这样最本能的维持本种族生存的基本单位。过去许多的研究给我们留下印象更深的似乎是氏族的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11],常常让人忽视氏族另一方面的甚至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即其作为军事组织的功能。恩格斯在谈到典型的印第安人氏族的职能时总是把酋长(平时的首脑)和首领(军事领袖)相提并论,并且专门论述了氏族的血族复仇的职能。[12]在中国古文字中也可找到相应的参证。如氏族家族的族字,(甲骨文写作)族字这里甲骨文无法贴,“上为一面旗帜,下为一只箭,其本义为军事组织(张光直)。丁山说:“族字从【族字去掉矢】,从矢,矢所以杀敌,【族字去掉矢】所以标众,其本谊应是军旅的组织。”[13]在刻意设计的历型宗法文化中保留并强化这种“族”的功能不是很冒险吗?因为它是一把随时可能出鞘并露出锋芒的剑。但作为特意设计的社会共同体——族——是对外而不对内,是内外有别的。如果君如父,那自然是天下一家,孝—忠观念的作用在于论证拟血缘形式的合理性,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天然血族的自闭性,这是孔子儒家宗法文化优于三代宗法文化的长处。但其本性总是难移,甚至更加强化了,一有人揭竿为旗,则往往原形毕露。这恐怕是梁漱溟中西印三路向说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以征服他人为目标的原因之一,也是柏杨说窝里斗是中国人最丑陋的劣根性之一的原因所在。有人认为不讲建设只讲斗争的极左思潮源于战争环境的思维模式,由此看来显然没有溯及其更深的源头。

  【第二个特点】是其封闭性。家族血缘范围总有限,加之农业民族安土重迁,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其自闭性就益加明显。中国田园诗类的理想——桃花源,与世隔绝,封闭性极为明显。

  【第三个特点】是其令人难以置信的简单性。人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的标准在民间往往简单到只分内外不顾实际、自欺欺人的地步:家里的自然是好的,家外的怎么会好,走到极端也就是所谓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在家族血缘的障蔽下,难辨真假、善恶和美丑。一种类似古代(祖先+英雄)的个人迷信或个人崇拜使我们失去正常判断力。这是我们这样早熟又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为什么会犯文化大革命那样几乎自我毁灭的低级错误的思维方式上的根源,也似乎是中国历史上周期性动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个特点】是其一元性。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到儒家政统、道统、血统三统说看,其顶点无一不是一元的,其源头可追溯至最早的宗君合一的宗法文化的核心——氏族的共同祖先。这是一种典型的历时性线性思维方式。

  【第五个特点】是其非功利性。我们不理解在一种天下为家的时代背景下孔子为什么罕言利,也不理解为什么儒家思想中往往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也许在一种宗法文化中,对家族来说只有内外之分,对内只有且只应有仁义,对外才涉及利的问题,义利在这里的是对内对外的两种不同的态度,义利之分是内外之分的表现。中国传统孝道强调对内无私或非功利性可以达到孝子剖腹取肝以为父母药引的地步,而父母甚至全族人为了子弟读书仕进也可以到勒紧裤带的地步。但是对外则是必须斤斤计较的。如果天下一家,再无内外之分,自然不须言利。如果义与利在某种情况下只能做非此即彼的选择的话,甚至可以舍利以至于舍身取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正是一个极端的推演结论。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就是一种完全相近的思维模式。

  【第六个特点】是其非理性特征。在理智与情感两端,家族思维的天平总是向情感倾斜。中国人思考问题讲情理,一旦遇到血缘或拟血缘的对象往往是法无可恕,情有可原,情理变成了先情后理,变成了偏正词——偏向人情。

   另从思维秩序来看,家族思维方式是一种直观外推式的:

   身不是思维的出发点或圆心,按阳明之学修身的要求应是格去人欲而致良知,修身即是忘我,所以其核心应该是家族。国与天下的含义也与今天的理解有所不同,西周时代,诸侯称国,大夫称家,亦有“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之说,天下也是皇族王族的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附

   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是有差等的,遵循着血缘的由近及远的顺序。这样向外推,势必存在家(近)与国(远)的矛盾,或者父家与君家的矛盾,这点许多研究者都已注意到了。有一点现在人们倒不大言及了,这就是逆向向内推,还存在家与家族成员个人的矛盾。虽然家族思维中没有个人的地位,至少很少考虑如西方个性解放论者所注重的个人权利和地位。这种忽视和牺牲个人的传统无疑压抑了家族中个人尤其是青年的个性和创造力

个人简介
祖籍:烟台招远,80后,中国智库发起人,人大财经论坛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迟竹强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