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场全球金融风暴中中国能够学到了什么?

易宪容 原创 | 2015-08-31 14:37 | 收藏 | 投票

一场全球金融市场风暴,来去匆匆。从811日中国央行对人民币主动大幅度贬值为发端,到827-28日国际石油价格暴涨17%以上,美国及全球股市基本上开始企稳,这场历时两个星期的全球金融风暴基本上结束。但是,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及一些市场内在风险隐患仍然存在甚至在蔓延,只是不知道下一次全球金融风险在什么何时发生而已。

 

对于这场全球金融市场风暴之后,各种讨论蜂拥而来。但这些讨论更多的是在归咎由谁引发的,谁应该承担多少责任。比如说,国内网上就有这样的文章,“全球股市暴跌与中国无关”,真是很扯!竟然有人会写出这样的文章,太低估了全球市场投资者的智商了!也有人认为,这次风暴是市场本身两个压力的结果。因为,人类的经济增长,主权货币国家难以提供充分的流动性,有一个自动紧缩的过程,这是第一重压力;第二重压力,是美联储仅根据其国内情况,而不能够足够认识到全球情况而加息。“在双重压力下,全球货币政策会出现流动性紧缺的问题,这就是全球货币新常态”。也就是说,这场全球金融风暴是国际市场发展到一定时候的产物,把这次金融风暴归结于中国央行对人民币贬值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也无法去追究引发这场全球金融风暴是谁的责任,或分清谁的责任大小,因为由无数理性的市场参与者的集合行为,每一个人已经对自己行为承担了相应责任。而且,事件已经发生了,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根本不需要陷入这种无谓的争论中。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或中国人(比如中国政府、中国央行及投资者)能够从这场全球金融风暴中学到什么?对于这点,中国政府还是较为进取了。828日,国务院就召开了专题会,专门讨论了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新变化,领导同志就此做了专门讲话。主要精神就是面对已经变化了的国际金融形势,要清楚了解,并尽早地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这是没有多少错的。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场全球金融风暴中,中国人到底学到了什么?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一是这场金融市场的飓风先是由811日中国央行对人民币贬值刮起,由此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激烈动荡。先是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股市汇市被抛售,然后引发全球股市暴跌。股市的暴跌,先是从中国及亚洲开始,然后传染到新兴市场国家再到欧美股市,然后又从欧美股市变质后再传回到中国及亚洲市场,从而导致全球股市血流成河。直到中国央行再次出手,减息降准,才让这场全球金融风险得以平静下来。这就意味着,尽管中国的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政策既是国内政策,也是国际市场政策,如果中国的经济政策没有把国际市场周延性考虑到,那么中国经济政策对国际市场影响与冲击是难以预料的。而这种冲击及影响最后反过来再冲击中国市场。因此,今后中国政府在出台经济政策时,更多应该站国际化的角度来考量,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政策国际化的周延性。

 

二是尽管这场全球金融风暴爆发的诱因是中国央行对人民币贬值,但是,诱因并非是全球股市暴跌的本身。当前全球股市金融风暴,其根本原因是美联储及各国央行错误政策的结果。2000年以前美国互联网泡沫所形成的非理性繁荣,最后在2001年破灭,并由此引发欧美股市的暴跌及经济下行,为了解决这个美国股市之危机,美联储从2001年到2003年连续13次降息,把基准利率由6%下降到0.75%,向美国股市及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以此来稳定美国经济,但是这种过度的信用扩张结果必然是美国房地产市场过度繁荣及房地产泡沫吹大,最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了百年一遇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了二战以来最大的衰退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危机,不仅美联储推出了一轮又一轮的量宽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近4万万亿美元,而且世界各国央行也纷纷推出各种激烈的救市措施,比如中国政府也随之推出4万亿的救市政策,及要求银行体系进行过度的信用扩张。2009-20145年的时间里中国信用增长是前60年总和还多一倍达50多万亿人民币。而这些政策当然可以让全球经济在当年就走出谷底,但却吹大了一个又一个资产价格泡沫。而一有风吹草动,这些泡沫随时可能引爆,比如2011年同时引爆了美债、欧债危机,当时全球股市也是哀鸿遍野。所以,这次人民币主动贬值,立即引爆全球股市危机。也就是说,当全球各国政府都在采取用各种政策进行过度的信用扩张后,一定会吹大一个又一个的资产价格泡沫,甚至于这些资产价格泡沫还会在政府的刺激政策持续吹大,但是这些吹得巨大的资产价格泡沫随时都面临破灭之风险,只不过什么时候什么方式而已。

 

同时,这里也引申出全球经济中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这些年来,为了救经济,各国央行都在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在进行过度的信贷扩张,整个国内外市场流动性十分泛滥。按照货币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货币发行过多,一定会引发通货膨胀。但实际上,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发生,反之不少国际投资银行的研究分析,一直在说要警惕全球通货紧缩到来。也就是说,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及智慧在现在全部失效了。但实际上,全球各国的流动性泛滥只是流向各种资产价格,而现有的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统计指标体系根本无法把资产价格暴涨反映出来,并让各国CPI处于极低的水平,各国央行也可以据此任意地把金融市场利率一而再再而三地压到最低水平。这种情况下岂能不让全球各国炒房盛行(由信贷利率过于低),资产价格暴涨?而各国房地产泡沫随时都是引发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对此,中国政府看到了吗?

 

还有,国际油价泡沫破灭同样是一个最好的例子。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油价很快就升到100美元附近水平,并由此带动石油产出国的财富暴涨。全球石油产出国的主权财富基金规模,在20092014年间增加约80%,升至约4万亿美元。而这些巨额的资金又不断地流向国际金融市场,推动全球各种资产价格上升,从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泡沫,比如美国股市和欧洲股市。当热钱回流美国,美元升值,油价下跌,必然会导致石油产出国财富严重缩水、财政紧绌,流向全球的“油元”突然枯竭。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股市一有风吹草动岂能不暴跌?也就是说,只要泡沫存在,随时都有破灭的危险。而人民币突然贬值同样也成了全球股市暴跌的重大诱因之一。

 

同时可以看到,当前市场极度恐慌与美联储加息的不确定性,因为,美联储的加息会让早些时候流向新兴市场的资本回流到美国,意味着7年来廉价资金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市场有风吹草动,就容易造成流动性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剧烈的震荡。这些都说明了对当前各国政府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严重质疑。即如果仅是进行过度信贷扩张而不让这些信贷服务于实体经济,可能带来经济的短期繁荣,但实际上却是在吹大一个又一个资产价格泡沫及增加的潜在风险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及市场随时都面临泡沫破灭的危险。比如当前中国房地产泡沫也是如此。

 

三是现代金融市场本质是什么?它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而信用又是国家、企业、个人的不同承诺。这些承诺又都是心理的因素,由预期来左右。而预期同样是投资者心理状况,并取决于相应的市场条件及投资者对此判断的未来变化。如果中国决策者没有火眼金睛,是很难把握到的这种市场预期的。这就是为何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预期管理的原因所在。再加上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所推出的一系列衍生工具及信息快速广泛的传播,很容易把一些市场信息及情绪无限放大。由此,一个小小事件就容易导致巨大的金融风暴发生。而这正是少数人利用、操纵、炒作金融市场最好谋利的机会。

 

也就是说,对于现代金融市场及金融工具,不要仅看它如何服务实体经济的有利一面,更要看到它对实体经济及社会生活可能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和冲击的一面。比如说,全球实际性贸易交易量和实体经济的外汇需求量占外汇市场的交易量不到2%,而98%以上都是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关系的非实质性交易。如果说整个股市、汇市等的交易都是与实际性交易没有关系,而是更多的是金融市场上的内部循环和炒作,那么政府对这些金融创新、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就得有清醒的认识,不可人云亦云引入及开辟。因为,这些工具与市场只能成为少数人炒作谋利的工具,与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多少变化。

 

其次,对于中国央行来说,从这场金融风暴中又学到了什么呢?因为,这次人民币贬值所引发全球市场强烈反应,对中国央行来说,肯定会感觉到十分意外。本来,中国央行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来加快中国金融市场的进程,来满足达到IMF纳入人民币为SDR蓝子的一般性标准,及校正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与现汇价之间的偏离。可以说,从这样角度来看这次人民币汇率贬值一点都没有错。

 

但是,实际上事与愿违,人民币贬值后所引发的全球市场如此强烈反应,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各国股市严重的金融风暴,肯定是中国央行决策者一点都没有预料到的。对此岂不感觉到十分意外?现在的问题是,这次人民币贬值所引发的全球如此强烈反应为何会对中国央行会感觉到十分意外?是因为全球市场或经济实在是太脆弱吗?无法经受得任何风吹草动。是因为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时机不合适吗?还是中国央行对当前金融市场认知不足、及金融市场的观念落后呢?

 

其实,这些方面的原因都存在,但核心的问题还是中国央行对当前全球金融市场了解不够,对现代金融市场本质认识不清。因为,当前全球经济的脆弱性这是不需争论的事实,特别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整个全球经济就面临着全面严重衰退的危机,所以各国政府不得不给这个得了重病的病人不断地吃补药,不停地打强心针,即整个全球的经济,除美国稍微好一点之外(但问题也很多否则美国的货币政策能否回到常态一直在犹豫不决),其他国家经济都陷入严重的困境(一个又一个资产价格泡沫、严重债务负担、老龄化问题及财富严重分配不公等),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问题更是严重。所以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这个严重的病人雪上加霜。但是,如果没有诱因,全球经济脆弱性还只能潜在,并不会爆发出来。

 

至于时机选择,在这个时刻通过人民币贬值来调整汇率机制当前是不合适了。因为,中国央行对人民币主动贬值时,不仅中国股市经历一次严重的暴跌,再加上半年中国出口贸易严重下降,及中国8月份的MPI20093月以来的历史新低等,有这些数据明摆在那里,中国央行再如何认为人民币主动贬值是一次性及贬值幅度有限,但是国际市场不认可中国央行这种承诺,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就是处于十分严重的衰退风险中,中国政府就是希望通过人民币主动贬值来刺激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出口依赖度比较高的国家岂能不也让其货币贬值?全球市场岂能不导致竞争性货币贬值潮及由此引发一系列股市暴跌的骨牌效应?不过,对于这些,对中国央行来说,应该是意料中的事情,这些反应并没有超出传统金融学范畴。

 

那么中国央行为何对人民币贬值全球市场会如此强烈反应没有意料到的,最为重要的是对现代金融学的知识了解不够,对现代金融市场本质认识不清,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没有把握等,在这种情况下,岂能会预料到人民币的贬值会对全球市场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

 

我记得在早几年,一本《货币战争》的书出版之时,本来这只是一本科幻性的财经小说,利用一些欧美的小道消息编成,但是当时国家不少财经方面的部委,却把这本书作为一本金融知识普及读物大力推荐,有些部委甚至于人手一册。试想,作为国家金融决策部门,如果受这本书的金融知识及观念左右,那么中国决策者岂能认识到现代金融市场的本质?因为,这本书的核心一是阴谋论,二是国际金融体系必须建立在金本位基础上。如果以这两个前提来看现代金融市场,那么对整个全球金融市场行为的认识一定会云里雾里,什么也看不清楚。

 

因为,市场的竞争永远是在博弈,但这些博弈可零和博弈,也可出现双赢格局,这就在于什么样的市场规则,而不是以阴谋的方式一方吃掉另一方。同时,在金本位最为盛行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其信用经济都占87%以上,现代金融市场如何可回到金本位这个前提上。当前,现代国际货币体系是以信用货币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这样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一国与另一国货币的汇率关系永远是国家之间利益博弈来决定,而不是仅由市场上的实际货币交易的供求来决定。所以国际市场汇率变化完全取决于各国央行对国家的利益权衡或如何保证国家利益最大化。再加上金融市场特性与一般商品市场不同,是预期所决定,及现代互联网技术及金融活衍生工具容易把金融市场特性及情绪无限放大。这些因素都是人民币贬值引发全球骨牌效应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中国决策者对这次人民币贬值所引发全球强烈反应为何感觉到十分意外的关键所在。

 

在这次人民币主动贬值所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之后,中国央行就得对这次事件进行深刻反思,不仅要对人民币的汇率问题重新认识,比如,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让人民币汇率坚决企稳并略有升值才能真正扭转人民币的贬值预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重建中国金融市场知识体系与观念体系。还有,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短期行为都可能弄巧成拙。因为,中国央行决定在这个时刻对人民币贬值的一个重要诱因,就希望这次汇率改革能够满足IMF的人民币可交易的一般性标准,一箭双雕,但实际上事与愿违。这些都是中国央行从中能够学习到的许多东西。

 

再就是,对中国投资者来说,从中又学到了什么?因为,这场全球股市的风暴,更是让已经暴跌的中国股市雪上加霜,信心刚有所调整的中国投资者更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任何行为都面临极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者能够以静制动,就可能把其面临的风险降到最小程度或度过当时的难关。

 

这里先引用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话来说明,凯恩斯说,当前股市恐惧心理弥漫时,价格与合理价值的预期相去很远,市场价格受制于莫名的焦虑,因此,没有理由率先出逃,在政府税收、改组等基本面十分有利下,颓势任何时候可能突然改变,目前我们座佑铭是“保持安静”或以静制动。

 

可以说,凯恩斯不仅是现代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也是英国剑桥大学的财务总监,投资英美股市几十年,是现代经济学家中绝对的投资高手。所以,在他看来,面对股市的恐慌,投资者及政府的第一要务并非奔命而逃,而是如何保持冷静关注市场。投资者只有以静制动,才能找到适应自己最好的应对办法,否则投资者在当前的落荒而逃中会损失惨重。事实上,在这场突然爆发的全球金融风暴面前,投资者最好应对方式就是以静制动,不要随风起舞。更不要火中取栗,因小失大。雨过才能天晴。否则,就可能造成损失惨重。

 

总之,这场全球金融风暴基本上结束,只要我们对它认真反思,就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的,无论是中国政府及中国央行,还是中国投资者都是如此。

 

个人简介
1958年出生于江西上高, 1989年获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1997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7年7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1998-2000年到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做合作研究; 1999…
每日关注 更多
易宪容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