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当局应当反思

吉宁 原创 | 2016-01-10 11:04 | 收藏 | 投票

 A股指数熔断机制在正式实施后的四个交易日四次触发阈值,而后被中国证监会“熔断”。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称,由于目前其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为维护市场稳定,决定暂停熔断机制。

相信谁也不愿意看到,这项原本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冷静期”的制度,反而导致了市场更大的不冷静。坦率地说,我们反对将股市大跌归罪于熔断机制。在中国经济走势L型,去产能箭在弦上,人民币汇率急跌,而A股整体估值仍然在全球名列前茅之时,股市下跌只缺最后一根稻草。

尽管如此,一项为稳定股市引入的制度创新,短短四天即告停止,市场巨幅波动,市值蒸发7万亿元。监管部门及时纠错固然可赞,但其出也忽,其断也促,对政府信誉的损害却也不容小视。

在叫停熔断机制后,证监会称,熔断机制有一定“磁吸效应”,即在接近熔断阈值时部分投资者提前交易,导致股指加速触碰熔断阈值,起了助跌的作用。有关专家证实,在美国等国家引入相关机制时,对此都曾有过广泛的讨论,在学术界也有持续研究。令机构困惑的是,如果监管部门事前对此即有了解,是否权衡过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市场人士早有提示,现有阈值较低,触发次数可能较多,且两档阈值间隔过小,可能连续触发。不过显然这一意见没有得到重视。中国股市散户为主,市场同步性和羊群效应更为突出,也可能放大磁吸效应。从结果来看,这恰恰是熔断机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的重要原因。

种种考量之下,不管熔断机制是主动所为,又或者“应各有关方面的呼吁开始启动”,也不论有关方案是否 “经过了审慎的论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监管部门责任所系无可推托。监管部门称,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同意,没有敢于直面自我的深刻检省,又何谈真正有价值的的经验教训总结?

这正是包括监管者在内的市场参与者应该补上的一课。从2015年的股市暴涨暴跌,到熔断四日数万亿市值的灰飞烟灭,投资者热衷于谈论内幕消息和恶意做空者,远甚于研究经济基本面,监管者对于股指维稳的在意很多时候也超过市场运行规则本身。面对市场信号的扭曲或者股指下跌,我们更喜欢归咎于某种外部力量,而不大情愿相信,投资者的敌人正是投资者自己,而监管者本身就是市场的问题之一。

不能不说,这是很大的缺失。对于监管者来说,我们希望看到这样的反思:秉持对市场的敬畏之心和对常识的尊重,放下挥之不去的“父爱主义”和对无所不能的笃信,将市场的还给市场,监管的归于监管。这意味着我们不会仅仅寄望于某个能吏干臣,这需要“壮士断腕”,也必然“触及灵魂”。若非如此,我们吸取教训的方式和推动变革的动力也许会走向市场的反面。

必须要说,我们仍然对证券市场的大胆创新与试错寄予厚望,为此应该建立有利于创新试错者的容错纠错机制,并给创新与试错者充分的空间与时间。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轻视市场规则的蛮干,或者惟长官意志的傲慢,都不会带来制度创新意义上的试错,将证券市场引向通途。这时候要做的不是宽容,而是问责。

 

个人简介
管理博士,实战派企业培训师。
每日关注 更多
吉宁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