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与期望

郑磊 原创 | 2016-01-24 17:00 | 收藏 | 投票

       在翻译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主编的的行为金融学论文集时,我对EXPECTED UTILITY和PROSPECT统一翻译为预期效用和期望。这里说明一下预期和期望的联系和差别。

       传统金融学理论中,风险是已经被考虑进去的,但是这个风险是在完全信息下的可知的,通过一个概率表现出来。而这个概率通常也是客观的。由此可以计算出预期效用。所以这里的“预期”,就带有客观、可知、确定的风险的意思。

      而前景理论(我译为“期望理论”)中的PROSPECT也是未来将要出现的结果或者选项,而它和前面的风险不同之处在于,它基本上是主观产物,受到人的认知局限(或偏误)和情绪的影响。它也给出了一种可能性,或者说是风险,但这里并不是一种客观概率。因为它是由个人决定的,因此随时都受到心理因素(上述认知和情绪)方面的影响,对于外界来说,甚至对于这个个体而言,都是不确定的,不可知的,带来的是主观造成的不确定的风险。

      奈特教授曾经对于风险和不确定性做过区分,他认为风险是可以计量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则专指不可测量的不确定性。我认为,不确定性是比风险更大的概念。不确定性本身就蕴含着风险。而预期和期望的不同,就在于预期带来的风险,其实是客观、可知、可预测的,预期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明确的意图和指向性;而期望这个词,更多地反映了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是主观的,不可知,不可预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预期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成分更少。这是因为,如果结果的概率本身就是先验的和已知的,其实就相当于是确定的。当然不同的概率分布会得出不同的后果,这是其中的风险所在。但是从概率的角度看,可以说,其中没有多少不确定。而期望则和概率没有直接联系,而是与人的主观判断有关,是对结果发生概率的一种主观评估。我们也可以将其类比为一种“主观概率”,既不是先验的,也会随着个体情况和时空而改变。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不确定性。

       回到预期效用和期望效用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到,预期效用是各个可能结果和相应的发生概率乘积之和,而期望效用则是各个可能的结果和相应的“概率权重”乘积之和。差别就在于一个是用客观概率,另一个则是用“主观概率”(此处我们用主观概率代替了概率的权重这个说法)。所以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贡献是革命性的,一下子将具有确定和已知的风险后果,扩展到了主观判断造成的带有未知风险的后果。我们的研究也就从确定性的客观概率,一个和人无关的变量,转移到了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对经济后果产生的各种影响。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创新,开拓了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新纪元。我们已经从理性经济人假设(这样的人不受心理影响,具有完全的信息,因此可以给出事件发生的客观概率,可以及时做出让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这个把人类理想化和机器化的假设,进入到了更贴近事实情况的“有限理性人”假设(人有时理性,有时非理性,受到情绪和认知影响,不掌握完整的信息,可能无法做出最优化的决策)。从这个更为实际的起点出发,我们可以让经济学重新回到世俗世界,而不在是书斋或象牙塔中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玩具。

       这是一个重要意义不亚于物理学中对牛顿力学的突破的革命性进展,开辟了现代经济学的新天地,使得经济学朝着科学化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我们知道牛顿力学理论很简洁,很美,但是只能作为粗略的分析工具,并不能用来计算出弹道或冲击力,甚至非真空下的准确速度。而我们在实践中的工程学却必须面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挑战。经济学也是如此,局限于纸上谈兵是不够的,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包装经济学,也没有实际意义。经济学需要走出象牙塔,真正起到“经世济国”的作用。现代经济学离这个目标,还差得很远很远。

       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大部分处于经济学原理水平,这也未必不是好事。因为西方现代经济学那一套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上全套数学化包装的理论体系,其实对于中国的实践不仅是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会将人带入歧途。当我们从“有限理性”假设开始重建经济学理论体系时,也许我们可以走得更扎实,也更有益于经济实践,并对经济学理论建构做出实质性贡献。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