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釁與威懾

张海勤 原创 | 2016-12-29 05:55 | 收藏 | 投票

  062.挑釁與震懾

  挑釁,以細長有針尖的硬物直接或敏感刺激的語言隔空針砭假定對象,製造新情況或直接獲取私利或謀機而動獵取他物。

  震懾,對假想敵採取不接觸的方式或動作或隔空對話促使對方產生心裡變化或內部改變,以達到目的。

  按照慣例,美國換總統要產生新希望的力道,把中國作為假想敵挑釁或鞭笞一番似乎理所當然,大快人心,效果上佳,且成本低廉,佔據主動,樹立自我優勢。

  這次不同。奧巴馬臨終放炮,顯示外交遺產有強度。特朗普的對華挑釁被奧巴馬政府提成一部分,減少了特朗普挑釁的總額。這樣一來,特朗普要不被黑了一把,認了;要不再加碼挑釁撈回來更多,加劇。

  安倍晉三去珍珠港,拉空奧巴馬的八年外交諾貝爾和平獎的鼓勵成分或競選積極言論的社會意義。安倍晉三迎合奧巴馬無能而要虛名的總統權力,推高了或延遲了美國保守派的收縮幾率,抬高了特朗普虛張聲勢的門檻。弱化了特朗普挑釁的實際效果。

  中國航母戰斗群在戰略轟炸機兩次繞台之後首次穿越第一島鏈也巡航東台灣行至三亞軍港。至此,中國人民解放軍再無台灣海峽防衛概念。值得說明的是,航母戰斗群應該有戰略核潛艇在海面以下。

  除了外部挑釁,兩岸網絡民粹(吳斯懷將軍語錄)的挑釁,也在助推兩岸危機邊緣化。由於台灣實行所謂西方民主政治,民進黨需要民粹壯大自己,以平衡國民黨的一個中國情結和原本獨大的政治勢力,只能往“台獨”死鑽牛角尖。而大陸一直希望盡快解決統一問題,民進黨執政台灣,加劇了大陸與台灣內部因為定期爭奪執政權需要而分裂的現實的統一的難度的連續性。

  韓國總統是高危職業(周軼君)和朝鮮是家族統治都是某種脆弱不穩不成熟的表現,挑釁被挑釁隨時發生,且南北為敵,又長期不能獨立自主。外部挑釁及威懾長期存在,隨著朝鮮核武器研發的推進,內外硬度在加強,越來越嚴重。

  特朗普對華今天的強硬以及其組閣成員構成的鷹派風格都是虛張聲勢,當然不是說不會對外實際行動,而是說他是為了恢復美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強大的策略或底線思維。現象圍繞實體,有改變主體性質的風險,特別是殃及他物。

  威懾的存在感。菲律賓不是換屆的投桃報李,而是威懾的精神實質得以貫徹。雖然這個可以投入更多的金錢,更多的情感交流,釋放更多的善意等等,但是,都來自威懾的結果,甚至包括了菲律賓總統辱罵奧巴馬。

  對台灣威懾是政治的延續,態勢已經開始且必將永遠下去。客觀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展示了保衛台灣安全的能力,而對“台獨”以及干涉台灣的外部勢力以警告或威懾。台灣內部政治的“二人轉”態勢必須被威懾成統一“一個中國”,即“九二共識”的最高政治意識形態認知上才算威懾目標完成。

  日本挑釁多元化,安倍去珍珠港,談的是中國航母,東北亞,南海問題,司馬昭之心,天下都明白。中國海軍要發展必須去西太平洋訓練,穿過宮古海峽是威懾,到西太平洋也是威懾。中俄威懾日本,環繞日本已經有經驗了。值得一說的是,中國崛起必須增加軍事力量,一方面中國本來軍事力量就不足,長期受到美國威脅;另一方面,中國在全球化發展的新需要也必須發展軍事力量。這裡面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防御性軍事力量;另一個是被威脅程度及變化速度。

  東北亞威懾的需要。六方角逐的一個分裂狀態下的實體(同一個朝鮮民族)。接壤三個半國家,近距離一個國家(日本),長期插手一個國家(美國)。僅次於巴爾幹地區,中東地區,好在歐洲四百年前就認識到互相消滅的思想不可行,安於現狀。

  挑釁完了,威懾完了。看看趨勢。

  美國對台灣頂多管一管的軍事態度,美國這幾年對外用兵打仗沒有真正贏過,何況對中國開戰。在中美對抗的態勢裡,台灣挨打幾乎不可避免。既然奧巴馬不相信新型大國關係,那就等於相信修昔底德陷阱。管控好朝鮮半島就是維護自身安全,中國即將切割與朝韓的歷史關係,以保護自身安全為唯一選擇,順便經濟貿易友誼交流。日本,將繼續挑釁,中國繞日本威懾預期不遠了,岸基一千枚導彈擺在那裡。

  從菲律賓開始,越南還在偷雞摸狗,印度尼西亞做了一回小人,維科總統跟風阿基諾三世,先和中國討教與合作,再與虎謀皮;馬來西亞通過外交部咳嗽一聲,。南海,挑釁的危險區域,癢癢的話可以打一打,放得開,有限傷害。

      挑釁,威懾,賣弄實力?

      之後,處理台灣問題,有更多空間,就可以做得更細一點。除了民進黨是“台獨組織”,誰是“台獨分子”?設置標准,貼個標籤,區別對待,一個一個,容易拔掉,斬首都可以。比方,人數太多,先從蔡英文是“台獨分子”開始,標準“寬鬆”,威懾顯現,一步一步加碼,逐漸剩下深綠分子,直到失去組織功能。這叫法理統一。

  張海勤  2016-12-29+0546於廣州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禁止侵權,違者必究」

 

 

 

张海勤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海勤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