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向东看,往东比”的工作主题

何党生 原创 | 2016-03-25 08:09 | 收藏 | 投票

  “十二五”已经圆满收官,芜湖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十三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时间,芜湖如何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历史性机遇,“向东看、往东比”,迎难而上,奋力赶超,实现弯道超越,是摆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和历史抉择。

  一“十二五”时期,芜湖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位,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民生保障达到了新水平。与我们自己的过去比、与省内兄弟城市比,我们的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但是,“向东看、往东比”,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芜湖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结构不够优、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够强的问题依然突出。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向东看、往东比”,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赋予芜湖的历史定位和职责使命。上世纪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在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时,就明确要求芜湖成为皖江开发开放的排头兵和“龙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芜湖城乡面貌欣欣向荣,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在全省次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巩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芜湖需要在更高层次树立新的更高标杆和目标。

  “向东看、往东比”,是芜湖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坐标选择。芜湖与长三角城市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东向发展血脉相通。“向东看、往东比”,其实芜湖多年来也一直在为尽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而不懈努力。无论奇瑞、海螺,还是方特,都是芜湖创新发展理念、强化自身、东向发展、跳起来摘桃子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委再一次提出“向东看、往东比”这一重大课题,对芜湖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需要各级各部门将其作为“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的一个重要主题,迅速学习领会、统一认识、凝心聚力、奋发前行。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安徽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芜蚌综合创新试验区将在国家自主创新中起引领示范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芜湖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一员,理应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切实担负起在安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和重任。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成为“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众多新动能的重中之重,引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包括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几乎涵盖所有重要的改革。关键是要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发展,增加有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芜湖近几年的改革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与之高度契合。

  “向东看、往东比”,首先要解决看什么、比什么的问题。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芜湖需要为自己在长三角确定新的“坐标”。“眼里有目标,心中有方向”,这个“目标”的涵义绝不只是一两座目标城市,更不是盯着GDP等关键数据,简单地比数字、拼指标。“向东看”,看的是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的新理念、好思路;“往东比”,比的是有没有更加务实进取的作风,有没有创新突破的新思维、新招数。

  “向东看、往东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市统计局、市发改委根据相关资料,把芜湖与长三角15座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我们的第三产业是一个短板,县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工业不够强,经济外向度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差距就是潜力,补齐短板就会带来提升。“向东看、往东比”不是亦步亦趋,用他人的经验生搬硬套,永远跟在标杆的后面,而是要善于利用后发优势,树立“弯道超越”的雄心和决心,因地制宜拿出芜湖的科学方法和务实举措,瞅准时机,在“弯道”处把准方向、加大油门、奋力超越。特别是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面对大数据浪潮、国际化大趋势,芜湖与一些先进城市在许多新领域、新业态上处于“同一起跑线”,要利用后发优势走出一条新路,增强与发达地区竞争比拼的信心和实力。

  总结芜湖几十年的经验,产业发展是芜湖的命根子。打造产业高地是芜湖的不二选择。要在培育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已有支柱产业,加快补齐第三产业“短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聚焦重点产业,打造核心竞争优势。

  “向东看、往东比”,要勇于打破惯性思维,拿出新常态下高效管用的新手段、新举措。紧紧盯住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高度关注资本市场和政策动向,把握好每一个发展机遇,用超常规的创新手段,培育爆发式的经济增长点。这两年芜湖不乏航空产业从无到有、机器人产业迅速集聚、“三只松鼠”风生水起的生动案例。我们每个县区开发区,如果都能有“不走寻常路”的眼界和思路,紧盯一两个重点产业,集中精力培育特色竞争优势,就能把这种竞争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

  三“向东看、往东比”,我们更多地要向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学习。学先进理念,学科学方法,学务实作风。认真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着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努力走出一条人才结构高端化、产业层次高端化、城市品质高端化良性互动的内涵式发展路子,奋力实现弯道超越。

  “向东看、往东比”,芜湖需要创新发展。创新是芜湖的基因,融进了芜湖人的血脉。要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广泛集聚创新资源,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向东看、往东比”,芜湖需要协调发展。要积极推进跨江发展,建设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乡一体化。

  “向东看、往东比”,芜湖需要绿色发展。芜湖山清水秀、四季分明,自然禀赋优异,要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建设美丽芜湖,使芜湖的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向东看、往东比”,芜湖需要开放发展。芜湖30多年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全面开放战略的实施;芜湖未来的发展同样需要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向东看、往东比”,芜湖需要共享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要加大公共事业投入,促进各项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幸福芜湖。

  “向东看、往东比”,目的是让芜湖更加美好,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加幸福。要更加注重环境营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当问到为何来芜湖投资,不少客商的答案是环境好、服务好。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芜湖的投资环境。任何一个干部,无论大小,对企业好、对群众好、对同事和部下好,才是真正的好干部。要精简办事手续和流程,做到亲切服务,对每一位群众,都要像自己的亲人一样设身处地替他着想为他办事;对每一个企业,都要真心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

  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真心实意、兢兢业业、科学务实地干,让苦干、实干、会干还干净的干部,有更大的施展舞台、更好的位置体现人生价值。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成为唯一的必然,让风清气正成为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尚,让芜湖的老百姓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向东看、往东比”实现弯道超越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芜湖发展呈现整体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去年GDP增长达到10。3%。芜湖市长潘朝晖在分组会议上说:“春节上班第一天,我们在开展县区工业园调研时,提出‘向东看、往东比’的工作主题”。
 
“往东”比不仅比总量、比速度,更要学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打法”。潘朝晖认为,芜湖市每个部门和县区除了都要有信心、有决心外,还要有实现弯道超越的野心。力争“十三五”期间,在长三角排名明显前移,争取总量超过镇江,人均超过嘉兴。
 
奇瑞汽车的销售情况,也是代表关心的话题。潘朝晖在发言中透露,奇瑞汽车实现整理盈利,2015年累计销售55。01万辆,增长8。3%,今年起月销售额达7万多辆,实现良好业绩。目前计划将与百度合作,自主研发生产无人车。

  向东看瞄准更高目标往东比加快转型升级“十三五”开局之际,市委作出“向东看、往东比”的决策部署,这是加快芜湖改革发展、实现弯道超越的战略之举,也为我们立足新起点、推动新发展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近年来,繁昌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纵向比成绩很大,但横向比尤其与长三角地区差距不小。“向东看、往东比”,我们不仅要通过看指标、比数据,清醒认识自身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现状,切实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更要透过指标数据,从深层次寻找思维观念、体制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虚心“比”和“学”,矢志“赶”和“超”,全面等高对接发达地区的科学规划、先进管理、优质要素和营商环境,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取主动、赢得优势。

  当前,繁昌正处在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下定决心向东看,坚定信心往东比,把繁昌的发展置于长三角一体化大格局来谋划,瞄准更高目标,迈出更大步伐。在学习先进发展理念上下功夫。紧扣“向东看、往东比”主题,组织开展外出考察、专题调研、学习讨论、主题宣传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在发展理念上与时俱进、向长三角地区靠拢,着力破除制约转型发展的思维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在借鉴转型升级经验上下功夫。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在实施创新驱动、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繁昌实际,大胆借鉴和吸收,努力转化成我们破解转型发展难题的良方和实招,推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在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上下功夫。善于学习长三角地区敢为人先、锐意创新、开放大气的精神特质,大力弘扬 “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举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拿出大手笔、敢于开拓新领域,不断激发发展活力、集聚发展动力。在选准加速赶超路径上下功夫。始终突出转型发展这一关键,坚持培育优势产业引领转型、鼓励资产重组加速转型、促进创新创业驱动转型、加强环境保护倒逼转型、坚持城乡统筹助推转型“五条路径”,着力打造产业和城市两个升级版,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临港经济、文化旅游经济,加快建设山水繁昌、人文繁昌、活力繁昌、智慧繁昌、幸福繁昌,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十三五”期间,芜湖本土金融业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如何为芜湖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日前,来自上海财经大学、东南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中国人民银行芜湖支行等单位的11位专家为芜湖市“十三五”金融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把脉”。

  在这场芜湖“十三五”金融产业发展规划专家评审论证会上,专家们对芜湖市“十三五”金融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科学论证和认真评审。

 负责制定规划的安徽大学课题组专家,对《规划》制定的背景、编制思路和内容做了详细介绍。《规划》在全面总结芜湖市“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金融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常态、新形势、新要求,提出“十三五”期间芜湖金融产业发展工作的具体目标、指导思想及发展战略,明确了未来芜湖市金融业发展的“八项任务”和保障措施。

  本次论证评审由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蒋传海担纲。专家组认为安徽大学吴成颂教授负责编制的《芜湖市“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对芜湖市“十三五”期间金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机遇把握得比较清晰,对“十三五”期间芜湖市金融业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的制定符合实际且可行,对芜湖市金融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芜湖市金融办有关负责人指出,在未来的五年,芜湖市将紧紧围绕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新加一资”(即: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资本市场)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金融服务“四大目标”的实现,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向东看、往东比”要求,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性经验,做好规划的定性指导与定量目标有机结合,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打造城市和经济两个升级版,促进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

  芜湖市民政局根据市委“向东看、往东比”工作部署,深入组织学习东部发达地区的工作理念、思路、做法,并结合我市民政工作实际,认真谋划,创新思路,找准民政工作着力点。

  完善多层次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借鉴嘉兴市“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我市将坚持公办、民办并举,以保障型和护理型机构为重点,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继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不断完善照料中心“文体娱乐、配餐就餐、医疗保健”等基础功能体系。统筹我市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衔接,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建立有实效的“三社联动”服务运行机制。嘉兴、镇江都将“三社联动”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引擎,我市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将进一步研究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深化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实施“社区社会组织摇篮”项目,以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为重点培育对象,支持枢纽(联合)型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及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居民群众、承接政府职能的作用,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激发社区的创新活力。

  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救助格局。借鉴嘉兴、镇江先进做法,积极构建机制健全、救助精准、政策公平、全民参与的我市社会救助格局。全面推进建立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困难人群主动发现机制,实现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救助措施精准到位、救助流程精准高效。拓展社会救助服务内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救助中的“主动发现”和专业服务作用。

  2016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向东看、往东比”的决策部署,鸠江区城管局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大力实施“网格化管理、环境综合治理、环卫机制创新、城管综合考评”四项工作,努力构建“干、查、督”的闭合循环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有序的外部环境。

  一、细化城市基础网格,努力实现科学、长效、精细的城市管理。一是实施城市管理样板工程。分别在商住区、安置区、老村庄(汤沟镇选建立由执法队员、协管员、村居干部、保洁员等组成的城市管理基础网格,通过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并推广。二是实施城市管理社会化治理工程。通过完善城市管理工作市场化运作、建立城管服务队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市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多元、互动、共治的城市管理新模式。三是实施“门前三保”自管、互管工程。在全区商户、企业中开展“门前三保”责任履行评比活动,实现自管与互管相结合,提高“门前三保”责任履约率,对履责不到位的加强监管和处罚。四是实施违法建设“零发生、零增长”村居创建工程。通过创建实现1-2个村居违法建设“零发生、零增长”,并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奖励,以此带动查控违任务的再落实、再加强,促进镇街违法建设“零增长”。

  二、建管结合,持续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一是继续实施城市管理建设项目化,督促各载体单位如期完工并发挥效益。二是着力打造万春路、鸠江北路城市管理示范路和城东新区云从路、赤铸山路无占道经营示范区。三是强力推进农村垃圾治理行动,清理垃圾卫生死角、建立日常保洁队伍、完善日常监督考评,形成“户集、村收、镇转运、区中转、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四是疏堵结合整治市容乱象。全面提升“三线三边”广告、铁路沿线环境整治,结合实际,本着规范、有序、整洁的要求,对一些市容乱象相对集中区域集中疏导、友情规范。

  三、创新环卫作业机制,提升大环卫成效。一是扩大环卫作业市场化内容和范围,试行垃圾中转站管理市场化运作,将“牛皮癣”、小广告清理和窨井盖缺失、绿化损毁、游商、渣土偷倒、道路污染的发现上报等纳入环卫作业市场化内容,把环卫市场化运作向江北农村区域延伸。二是完成五陶垃圾站建设、白茆垃圾站改造,在江北南埂、雍南、流泗建设3座简易垃圾站。

  四、实施多元化考评,指导、推进城市管理工作。一是创新城市管理考核方式。完善现有城市管理考核办法,强化区对镇街的城市管理考评,延伸城市管理考评范围,适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市民代表、被考核单位代表参与城管考核、评议和满意度调查。二是加大环卫作业考核力度。引进第三方参与清扫保洁公司监管考核,增强考评结果的公信力,提高道路保洁水平。制定《鸠江区清扫保洁作业优秀班组考核评选实施办法(试行)》,以评选促进道路保洁质量提升。(刘邦军)

  芜湖“向东看、往东比”,不是简单地比数字、拼指标,而是要打破惯性思维,学习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的新理念、新思路,因地制宜拿出芜湖的科学方法和务实举措。尤其要抓住当前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顺应大数据、“互联网+”、国际化大趋势,在新领域、新业态等“同一起跑线”上,勇于与发达地区竞争比拼。

  实现弯道超越,不仅要把准方向,更要鼓足干劲,在关键时刻“踩油门”。各县区、开发区和市直部门要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确定各自的标杆,争先进位创一流。要按照芜湖“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推动人才结构高端化、产业层次高端化、城市品质高端化。

  要坚定不移打造产业高地,在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已有支柱产业,加快补齐第三产业“短板”。要打造招商引资升级版,把招商引资与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在用好传统经验的同时,创新使用海外并购、招才引智等新招数。要高度关注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高度关注资本市场和政策动向,把握每一个发展机遇。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各县区、开发区要聚焦重点产业,打造核心竞争优势。要坚持不懈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不断提升城市美誉度。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
 

  “芜湖速度”助力“中国智造”

  “包括格力精密制造在内,格力已经在芜湖布局三家工厂。其中既有作为龙头的空调整机生产,也有瞄准了业内蓝海的精密零件制造。除了珠海总部以外,这种现象在国内很少见。”芜湖格力精密制造筹备组长张勇告诉记者。“说到底,除了芜湖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优势、高匹配度的生产要素以外,各级政府提供的良好投资环境和优质服务等软实力都是格力落子芜湖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在格力精密制造的诞生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直观。只争朝夕的“芜湖速度”刷新了格力团队对芜湖的印象。

  2015年7月,珠海格力总公司对外公布精密制造项目筹建的消息。以此为起点,将时钟往前拨一年。  2014年10月,筹备团队完成勘探选址。当月底,张勇来芜办理公司注册等前期手续。不到2天,张勇就在三山区相关部门人员的全程陪同下圆满完成任务。格力精密制造在芜顺利注册。2015年5月,三山区完成项目拆迁并回填水塘等地块后交地。一个月后,芜湖公司破土动工。 9个月后,项目一期工程完成投资约10亿元,占一期总投资额的83%以上。“今年6月芜湖精密制造一期项目将如期投产。一路向前的“芜湖速度”将为格力实现“中国造”之梦插上飞翔的翅膀。

      芜湖格力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系珠海格力旗下全资子公司,项目规划总投资约17。8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12亿元。项目规划打造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无人化工厂,从原材料运送到成品包装,全过程无人操作。工厂配置了世界一流的立体库调度系统、高度智能化的CPS设备物联监控系统、西门子840D系统、ABB机器人系统等。主营业务包括金属材料研发、金属铸造、金属结构件精密加工、精密模具制造、智能装备及机床铸件等相关产品。规划年生产精密铸件19。5万吨及相应的机加工产品,产品含制冷压缩机、泵阀、高铁、汽车、机器人中的精密铸件。“向东看、往东比”加快弯道超越“从今天起算100天后,无论是格力的拳头产品空调压缩机、还是新兴项目厨卫小家电、抑或是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都将被贴上‘芜湖造’的标签。”年初,芜湖遭遇极端低温天气。即便这个时候,三山区委区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每天都要到格力“转一圈”。张勇开玩笑地说,“他们一来我就特紧张。这既是关心更是一种鞭策。工地年初五就复工,一天也不敢耽搁。”
种“紧张感”与三山区全区上下抢抓发展机遇大干快上的紧迫使命感不谋而合。面对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外部环境,该区加快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向东看、往东比”,主动拉高标杆,学习先进经验,加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实现弯道超越打下坚实基础。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长江大桥三山片区在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6。2亿元,增长16。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7亿元,增长6。5%。今年,该片区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1%。

  蓝图已经绘就,画笔就在手中。据悉,提振支柱产业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旧是该片区的两大发展重心。政府将继续加强农业机械产业与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和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产业发展基地集聚,吸引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关键核心配套项目入驻,鼓励和引导现有企业扩大投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市委作出“向东看、往东比”决策部署后,全市上下认真谋划,正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向东看、往东比”,其实质就是学习东部的发展理念、发展路径,找出与东部发展动能、发展成果的差距,确立今后的发展思路、发展措施。

  摸实情、找差距、促发展,这是一场检阅;定目标、拿举措、抓落实,这是一个考场。在火热的工作一线见证干事创业的铿锵步履,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开阔发展思路。

  比学赶超,倍增前进斗志;求真务实,凝聚奋进力量,我们就能增加解放思想的锐气,坚持发展的勇气,稳中求进的底气,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志气,为打造我市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提供重要支撑。

  砥砺出锋芒,百炼始成钢。深刻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真抓实干,以开拓创新释放干事创业的巨大能量,我们一定能在新的起点上,进入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新阶段。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狠抓国家宏观调控和省、市相关政策落实。

  完善“一企一组一策”帮扶机制,优化市企业服务中心服务平台运行机制。促进企业上市、挂牌、增发、发债,利用政银担合作机制、税融通、过桥贷款、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争取3家企业首发上市,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0家,直接融资220亿元。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2。转变招商思路从单纯的资金引进转变为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从传统的“政策让利”转变为项目投入提供更专业、更高效的公共服务上来,项目融资从单一的银行贷款转变为多层次资本市场运作,促进各类优质资源要素集聚。一个县区、一个开发区聚焦一个产业,站在行业的制高点上,推进重大项目的招引、落地。围绕交通、生态、健康、水利等重大工程领域,谋划、招引一批重大项目。持之以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二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扩大机器人、新型显示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成果,加快建设3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快通用航空、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新材料、文化科技等产业的发展,积极申报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开工建设海创节能板材二期、信瑞新能源基地、安川电机、初级教练机、庞巴迪单轨车辆等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无为和三山智慧农业生产基地、信义电子超薄玻璃等项目建设进度,建成中电科钻石飞机、赛宝新能源汽车公共检测平台、奇瑞电动汽车增程器改扩建等项目。

  2。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全面落实省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汽车及装备制造业、材料、电线电缆业,壮大四大支柱产业。支持奇瑞、海螺、美的、新兴铸管等龙头企业新上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将转型升级与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相结合,完善产能过剩行业产能减量置换方案,启动50家企业兼并重组。

  3。加快服务业发展。

  培育养老家政健康、信息、旅游休闲、绿色、住房、教育文化体育等消费增长点。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申建民营银行。启动物联网医学产业园项目,加快老船厂?智慧港、新芜电商产业园、国家级广告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启动“十分钟快递便民服务圈”工程。支持三只松鼠、宇培吉品、长信智控、阡陌科技、外贸供应链、共生物流等龙头企业发展。加快方特复兴之路、新华联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芜湖旅游集散中心。

  4。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开展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以农机现代化推动农技、农艺、农资、农信的新融合。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建成青弋江分洪道、澛港闸和荆方、双摆渡排涝泵站主体工程,开工建设青弋江治理、裕溪河治理工程。扎实推进“三线三边”整治、美丽乡村建设。

  三努力提升城市品质1。坚持规划引领,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中心城区各组团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双核”城市功能布局等课题研究。编制城乡建设系统“十三五”综合发展、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完成全市“多规合一”规划,探索空间开发建设管理模式。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成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制定城市风貌控制导则。建立三维城市信息平台,形成建筑三维审查的管理模式。提升县域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2。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开工建设新火车站西站房(西广场)、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建成庐铜铁路、芜铜铁路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宁芜高速芜湖东出入口、综合客运枢纽、米市口立交、马塘立交、淮九路扩宽改造项目,建成和谐大道、澛港闸大桥、205国道南陵渡大桥工程。优化城市交通,完成中江桥、中山桥老桥拆除,新桥开工建设;积极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市,推进省海绵城市试点项目长江大桥南岸桥公园建设;开工建设长江路地下综合管廊、沿河北路;建成3处地下公共停车场。启动野生动物园、滨江公园三期建设,新增绿地400万平方米,新建绿道80公里。完成造林7。3万亩。加快江北新型城镇化步伐。完善城东新区、新兴产业基地周边生活服务设施。推进高层住宅二次供水改造。加强取用水监管。实施329国道芜湖县段拓宽及备用水源工程。开工建设保兴垾二期、城市防洪墙改造,确保安全度汛。

  3。强化住房保障。

  完成棚户区改造300万平方米,提高改造资金转化率。落实房地产去库存化政策措施,完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城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建设。

  4。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突出城市空间和人文特色塑造,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发挥大数据效用,完善城市管理“一站通”行政权力运行平台。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市场搬迁改造。提升城市美化、亮化水平。探索物业服务新模式。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1。加快推进城市服务管理信息化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推行基层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模式。整合治安、城管、民政等基层队伍,运用“社管通”平台开展巡查,完善事中事后闭环监管体系。

  2。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国有独资企业进人“逢进必考”。

  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开展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试点,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加强存量资金清理,全面实行国库支付电子化。鼓励与规范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完善招标采购评价办法,优化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和土地管理改革。开展国家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试点。

  4。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深化对外投资改革,落实以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对外投资管理办法。支持海螺、奇瑞境外项目建设。启动综合保税区扩区。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努力把开发区建成产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深化中德合作,加快中欧国际物联网医学研究院等项目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分工与合作。加快芜马同城化,推进芜亳合作共建。强化皖江航运枢纽地位,推进与上海港的深度合作、与上游和周边港口的合作共赢。

   五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推进人才特区、创业特区建设支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招引。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构建众创空间体系。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建设市级创业产品展示中心和青年创业产品定向招标采购目录库。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支持企业提升研发能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公共研发平台发展。加强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转移、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产学研人员双向流动合作的新机制。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广“持股孵化”、“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团队,优化人才服务环境,鼓励人才在芜湖创新创业。启动企业家培养计划。

   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实施一批减排重点项目。

  组织重点污染行业实施技术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坚决落实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抓好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加快餐厨废弃物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实行市区污水管网统一管理。

  2。强化节能目标考核,实施一批节能重点项目。

  推进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强节能监测,控制能源消费增量。开展重点单位温室气体直报系统填报工作,探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力争开工建设经开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建成中电环保发电一期、绿洲环保垃圾焚烧发电厂改扩建、无为生物质发电项目。争创国家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低碳城市等试点示范。

  3。落实用地“双向约束”、用地规模预核定等政策,强化耕地保护。清理盘活存量用地、闲置土地。探索制定市级绿色矿山标准。

   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1。投入99。6亿元,实施33项民生工程。

  开展精准扶贫。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加快皖江人力资源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就业失业动态监测,推进校企合作和高校就业联盟工作。完善城乡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制度,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稳妥推进城乡居民医保统筹,积极探索与职工医保“三保合一”。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实施社会保险费减负政策。实施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协议管理,完善医疗保险费用按病种分值结算办法,建立住院医疗费用互审制度。完善生育保险政策。推进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三位一体”体系建设。

  3。提升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力争新增教育集团5个、优质学校办分校(分园)3个、结对帮扶学校(幼儿园)30对。力争华师大外国语实验学校招生。完成技师学院新校区二期工程。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宽带网络和资源平台。加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启动中德职业教育跨国培训合作项目,推进校企联合招生、现代学徒制度试点。支持在芜高校发展,开工建设国际工程师学院。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推动形成基层首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落实生育政策,改进计生服务。

  4。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守法、诚信为主题,引导、规范市民公共行为,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加快实施芜湖百年建筑复活计划。开展近代西洋建筑、历史影像资料、新发现文物保护修复等研究。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全民健身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工建设奥林匹克公园二期,完成神山、赭山公园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举办第七届中国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巩固城市民族工作成果,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发展档案、地方志、人防、气象、防灾减灾等各项事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投资养老服务业。

   八着力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1。继续把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管理作为头等大事树立隐患即事故的理念,推进“铸安”行动,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公共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坚决防止各类事故发生。完善重大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做好处置演练。启动公安视频监控“天网工程”二期建设。强力打击传销活动。强化司法保障,依法防范和严厉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2。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

  启动“七五”普法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完善价格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推行“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

  3。支持驻芜部队建设,做好国防教育、优抚安置和双拥共建工作,增强全民国防意识。

  推进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工军品生产行列和“军转民”。

  “向东看,往东比”,你准备好了吗?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转促”工作之际,市委号召“向东看、往东比”,就是在新一轮产业调整中,主动拉高标杆,学习先进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打好转型升级之战,实现弯道超越。鸠江区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通过三维定位“向东看、往东比”,主动挑担和补位,谋求更大作为,全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三维定位“向东看、往东比”,首先是要准确定位比学对象。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按照“基本区情相似性、产业优势互补性、发展思路可学性”原则,选择各项经济指标是鸠江区1。5~2倍、经济结构和规模相似度高、有新区建设任务的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和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参照比学,通过专人对接、专门跟踪、专题研究、专项突破,全方位地看思路、看做法、看成效、看典型,学习他们先进经验,力争“十三五”全面追赶,实现“弯道超车”。

  其次,科学定位发展目标。结合鸠江区实际情况和综合实力,确定“十三五”鸠江区全力推进好“两区建设”:一是建设“欢乐芜湖”核心区。依托方特主题公园、新华联海洋公园等在全省具有排他性的文创产业资源和“欢乐芜湖”城市品牌,加快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建设。二是建设跨江发展先行区。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坚持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子,全力推动江北城区开发进程,勇做全市跨江发展排头兵。

  在定位比学对象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之上,清晰定位行动路径。按照“投创融干”四字诀,全力抓好工作落实,加快赶超步伐。投就是每年开工建设亿元产业项目不少于50个,其中5亿元不少于8个,在发展速度上形成赶超优势。创就是坚持人才优先主战略,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量。融就是主动承接东部地区辐射,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布局建设沿江产业带,在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合作共赢、体制机制等方面努力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等高对接。干就是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机关效能,和东部地区比干劲、比作风、比环境、比效率,在干中学,在干中比,通过实干来奋力赶超。

  向东看、往东比,关键在于学习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的新理念、好思路,结合芜湖发展实际,以创新突破的思维亮出“弯道超越”的新招数。在方法路径的设计上,要把握“大、高、新”三个关键字。

  “大”,即建立大格局。把芜湖的发展放到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大格局中,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前瞻性的眼光去谋划和考虑。一是推动思想认识大提升。经历思想解放方能脱胎换骨,要不断刷新思想、知识结构,在发展理念、发展规划、体制机制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无缝对接,切实增强思想认识的超前性、抢抓机遇的主动性、推进发展的创造性。二是推动城市品质大提升。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科学治理、精细服务为核心,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在城市功能和品质上与一、二线城市等高对接,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三是推动开放水平大提升。充分发挥连接长三角和中西部的重要门户优势,以申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目标,构建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打造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

  “高”,即瞄准高水平。对标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国际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高水平,在更高的层次上整合资源、集聚要素。一是构建高端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由全面发展向产业高端环节、核心领域和尖端科技的聚焦发展,在培育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支柱产业,补齐第三产业“短板”,着力构建高层次、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外向度和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努力打造中部一流、全国领先的人才高地。三是打造高效能服务环境。加快简政放权,不断完善为民服务“一站通”和社会治理网格化等便捷高效新模式,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氛围,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新”,即吸收再创新。把从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中取得的“真经”,结合芜湖实际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探索一条具有芜湖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一是立足优势求突破。充分发挥芜湖改革创新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文化优势和先行先试的优势,加快比学赶超,在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等方面提出更加科学、务实的举措,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二是寻找差距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向东看、往东比”结合起来,尤其是针对城市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要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同时,大胆探索、推陈出新,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在学习、追赶先进标杆中实现自我超越和提升。

  看齐同一起跑线比出发展新格局来源:芜湖新闻网—芜湖日报编辑:徐涧2016-03-20“向东看、往东比”,在“长三角”更大格局中对标追赶,是市委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标志着芜湖市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加快弯道超越站上了一个新起点,驶入了一个新赛道。弋江区作为全市重要的功能组团,拥有国家级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第55位),在“向东看、往东比”过程中,理应有更长远的规划发展目标,肩负起更大的责任担子,争当比学赶超的排头兵,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十三五”期间,我区将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一个主战略、两个升级版、三个高端化的总体布局,在经济总量等指标上奋力赶超,在赶超过程中集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优势。首先聚焦同一起跑线解决“怎么看、看什么”的问题。赶超是综合实力的比拼,经济总量等指标差距要补短板,奋力追赶力争超越。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集聚、综合发展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我们与长三角城市处于同一起跑线,也是新常态发展下共同的路径选择,我们有机遇、有基础、有条件、有决心,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全力先行。

  其次聚心构筑发展优势解决“比什么、在哪比”的问题。竞相赶超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要在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中比谁更先筑牢主动权。“双创”区位落差不大,要在创新资源、创新生态的聚合转化中比谁更快换装新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要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产业周期产能释放上比谁更快抢占制高点。综合发展环境优化要在企业服务体系供给、企业商务成本降低中比谁拥有更多新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统工程要在社会治理等方面比谁更多增进群众福祉。

  第三聚力赶超路径解决“怎么比、如何比”的问题。一是持之以恒推进“调转促”,认真落实“4105”行动计划,加快盘活存量资产资源,淘汰低端高耗产能,推动传统企业优化升级。扩大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做优龙头企业质量。二是对标江浙高新区,按照产业高新、人才高地目标,加快高新区转型升级步伐,争先进位,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三是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力,快速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力争新增省级电子商务、节能环保装备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四是全力做活高新区+高教园区“双高”文章,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创新和创业两手抓,抓两手,发挥创新驱动主引擎作用。五是奋力改革创新、等高对接,全面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优化综合发展环境,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小康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宜居宜业水平。

  “一江春水向东流”,放眼长三角,伫立新起点,我们将自觉拉高标杆,学创并举,努力在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重塑弋江成长新坐标,再树全面赶超新标杆。

 

个人简介
中华大地,西高东低,大河东流,趋势也!何老师着, 日食无米之炊(读书),夜读无字之书(思想)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头脑里奔跑思想千军万马,述而不作,劳心活到2050年。
每日关注 更多
何党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