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竖一:地方债发行必须适时关闭闸门

罗竖一 原创 | 2016-03-31 08:04 | 收藏 | 投票

 文/罗竖一

       据2016年3月30日《经济参考报》报道,临近3月末,地方债加速发行态势趋于明显。截至目前,今年地方债发行已超过5000亿元。

  在市场经济时代,地方债犹如“借鸡生蛋”。是故,中国政府对于地方债给予了支持。譬如,中国财政部2011年10月20日在网站上刊出《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成为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2014年5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江苏、山东、北京、江西、宁夏、青岛等10省市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

  然而,就一定层面来讲,依靠地方债谋求发展的方式,往往带有或大或小的风险。因此,近年来中央层面出台了一些防范措施。比如,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预算法》修改决定,明确允许地方政府适度举债,并从举债主体、举债方式、规模控制、预算管理、举债用途、风险控制、责任追究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做出了规定。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即“43号文”,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整体制度安排。

  但不容置疑的是,不少省市痴迷于发行地方债,而极不愿自拔。结果在某些地方,诸如“适度举债”之类等几乎成为一句空话。

  有关新闻表明,通过发行置换债券借新还旧,是目前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的最主要方式。此外,部分地区正在尝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用市场化手段化解地方存量债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实际上,无论将地方债如何改头换面,如何扔包袱,如何借用市场化的名义化解,都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过度或疯狂举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诸多风险。

  诚然,从综合信息来看,目前地方债尚处于可控范围内。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而各种矛盾不断尖锐和深化的泱泱大国,更应该在地方债方面做到未雨绸缪。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在中国经济增速普遍减慢的大背景下,在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大形势下,不少鼠目寸光的地方决策者、行政者加快了卖地、盖大楼、建新城的步伐。这样的做法,客观上确实能解地方的燃眉之急,譬如,用卖地的钱去偿还旧债。但是,其却会给未来埋下不小的祸根。

  概而言之,笔者罗竖一认为,地方债发行必须适时关闭闸门。否则,无论是对地方,还是对中央,都会留下难以估量的各种伤痛或祸害。在这方面, 薄熙来主导重庆时为了营造表面的繁荣昌盛,而留下的巨量地方债,以及由此而给重庆,乃至给中央留下的伤痛或祸害,值得中国所有地方的决策者、行政者深思。(文/罗竖一)

个人简介
曾经的新闻人,现在的评论人。
每日关注 更多
罗竖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