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真会“折”吗?

钮文新 原创 | 2016-06-06 13:5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韧性强、弹性好、回旋空间大,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如果真是这样,那当然好,那真是天佑我中华。但是,我实在不敢如此乐观,担心中国经济已经失去“弹性”,也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词汇:失速。就像一根钢条,没折之前有弹性,一旦折了,弹性就谈不上了。中国经济真会“折”吗?说实话,不敢乱说,但一些不妙的迹象却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而不得不让我们感到忧虑。

  那些迹象?第一,中国内生性增长动力疲弱,财政投资变成支撑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第二,中国民间资本权重较高的“财新PMI指数”不仅长时间处于衰退区域,而且还在不断下滑;第三,民间投资积极性十分低落,而且金融成本居高不下,今天《人民日报》依据中央调查组结论指出,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借贷)高达13%,而我在“长三角”了解的情况是,中小民营企业无论贵贱,干脆就得不到大银行贷款;第四,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民间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急速回落,从2013年的23。1%到2014年的18。1%、再到2015年的10。1%,2016年一季度的5。7%,而1至4月份更回落至5。2%。

  我们的问题是: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源自于谁?当然是民间资本的活跃。如果民间资本的生存环境如此恶劣,那中国经济内生性动力在哪?这不是经济之“折”的关键节点吗?真得很麻烦!2010年之后长时间执行错误的货币政策,是不是已经导致中国经济“折”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疑问。

  对于2010年货币政策的错误我们已经N次给出分析,包括从2010年当年开始,我们就在不断批评这一严重错误。紧缩货币政策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反向用力,同时不断敦促力保政府项目贷款需求的政策,使得政府项目吸干了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所有贷款额度,民间资本求贷无门,而不得不依赖民间高利贷维系生命。时间久了,实业家放弃实业,而被吸引到高利润的金融投机领域;在财富再分配的金融领域里,企业家的大量资金变成了别人、甚至骗子的财富,再回实业领域谈何容易。投机失败者无力回归,投机成功者不愿回归。这就是现实。

  很多人认为,民间资本现状是中国产能过剩、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对于这样的看法,我不赞同。我认为,这是敷衍、是掩饰,是在用结构问题的说辞,掩盖总量政策的错误。总量政策错误,导致民间资本逃离实业,这是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说不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总量政策错误,恶化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它体现为:第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与实业的结构性扭曲;第二,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结构性扭曲。不错,这都属于宏观经济范畴的结构性扭曲,但是我们眼睛往往只盯着中观(产业层面)和微观(产品层面)的结构问题,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层面的结构正常,绝不能发生金融膨胀而实业萎缩的关系扭曲,同时一定要确保民间资本的正常活跃,因为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恰恰相反,这些年中国金融改革的结果是使中国经济“脱实向虚”;同样,金融改革带来的利率高企和各色金融乱象,严重抑制了民间资本的活跃度,破坏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使得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失效,改革无法产生红利。

  毫无疑问,中国不能继续以中观、微观的结构性问题掩饰宏观经济结构的扭曲,而必须正视问题,大力度压缩货币投机的利润空间,提升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为实业经营创造良好而稳定的营商环境,引导民间资本重新回归实业。我认为,中央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各种手段“降成本”,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的施政方针。但我们同时注意到,中国货币市场投机过剩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金融市场生成资本的难度依然巨大。我认为,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中国宏观经济结构扭曲的问题将会越发严重。

  所以我认为,中国要搞供给侧结构改革,首先要在金融领域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让金融市场供给更多地生成长期资本,更加体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核心理念,更加符合实体经济对金融、对资本的需求。我认为,过度容忍短期货币套利投机膨胀的金融改革是错误的,必须设法加以纠正。

个人简介
2001年进《财经》任金融首席编辑;2002年5月进《财经时报》任副总编辑,主持金融报道。后担任《财经时报》总编辑。现为中国金融网总编辑。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