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市场重演钱荒可能性不大

莫开伟 原创 | 2016-06-07 10:4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时间进入了6月,又让人不仅下意识地想到了2013年那场令中国金融市场恐慌的“钱荒”。由于受国内半年各类企业前期缴税及其他因素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呈相对加大趋势;从国际看,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引发人民币贬值,导致中国金融市场资本外流可能性加大。据此,有不少业内专家学者纷纷呼吁,谨防资本外流再次诱发中国金融市场“钱荒”现象发生。

  众所周知,“钱荒”并非银行真正“缺钱”,它只是金融市场内部结构性中发生的银行金融资产和负债期限错配,在受到外部冲击时表现为流动性紧缺的一种短暂现象。近几年,“钱荒”现象确实在中国金融市场上上演了不少次,最严重的2013年“钱荒”,让中国银行业饱受资金“短缺”和资金高成本“煎熬”。当年6月20日这天,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利率大涨578。4个基点至13。44%,创下自2006年运行以来的历史纪录。且今年金融市场流动性也的确存在一定不利因素,如5月隔夜银行间拆借利率平均为1。99%,高于去年同期的1。18%,给6月流动性稳定留下了隐患。

  在笔者看来,尽管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令金融市场流动的人民币处于“贬值”不利地位,承受着较大资本外流压力;且国内经济下行,银行潜在不良资产不断暴露而产生坏账风险,进而对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和流动性需求造成压力,金融市场短期流动性冲击可能会存在。但当前经济环境、流动性风险监管方式相比2013年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央行货币调控工具不断丰富,调控技能不断提高;尤其央行依然有较大降准空间抵销外汇储备下降导致的市场流动性紧缩,再重演2013年“钱荒”惊险剧的可能性不大。

  从央行操控货币工具看,已今非昔比,可降低“钱荒”发生可能性。目前,尽管金融市场上流动性存在“短缺”迹象,但央行对待市场流动性态度与以住明显不同。2013年央行释放流动性动作远远低于市场预期,是因为意在强制商业银行去杠杆,今年央行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在操作中使用逆回购+MLF,释放了逾万亿元市场流动性,虽然市场流动性仍有缺口,但总体略显宽松。而且,目前央行将有意识保持银行间利率平稳局面,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备借贷便利(SLF)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利率走廊,短期利率被设定在利率走廊之间,利率的波动率下降,利率有顶有底,利率再次飙升可能性不大,由利率大幅上涨诱发“钱荒”的可能性被消除。

  从央行货币调控能力看,还有更大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可降低国际因素诱发“钱荒”几率。目前,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存款准备金,有较强应对流动性紧缺能力。截止今年5月底人民币存款余额已突破150万亿元,3月1日央行降准后,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综合存款准备金率约为15%,有20多万亿资金可供央行再进行若干次降准释放巨量流动性用于商业银行应对不时之需。同时,在商业银行具有足够存款准备金状态下,即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再度下滑,引发资本外流导致外汇储备下降而收缩市场流动性,不仅不会对中国金融市场流动性带来“致命性”威胁,也不会影响到银行资金短期流动性平稳状况和短期资金成本的稳定。

  从经济增长面看,已呈触底反弹迹象,可增强抗“钱荒”发生的底气。今年以来,随着房地产投资回暖和资本市场相对稳定,加上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资金流向的监管趋严,银行资金向虚拟领域“转移”的冲动被管住;且目前市场继续下滑力量耗竭,经济增速从快速下滑期进入缓慢探底期,并有反弹迹象。同时,全面营改增及系列优惠财税金融政策实施,实体经济未来经营状况会有所改观,资金流动会加速,可为银行间资金加速流动创造条件。更为有益的是,国企改革全面提速,供给侧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快淘汰产能过剩行业及僵尸企业出清,全社会金融资源会得到合理配置,被无效占用和浪费现象减少。此外,政府债务置换稳步推进及国企债转股实施,存量银行债务会被“盘活”,社会整体金融风险会被“展期”,对改善金融市场流动性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此外,监管部门更加注重金融业流动性风险监管,在流动性监管上出台了多项监管新举措,引入了国际银行业流动性监管规范,商业银行抗击流动性风险能力大为增强,“钱荒”暴发的空间被压缩。如央行最新发布公告,决定进一步完善平均考核存款准备金,实质就是为增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稳定商业银行存款,平滑货币市场波动,也被称为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另类降准”。同时,金融监管更加严厉,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混乱局面基本得到控制,金融业去杠杆和整顿上取得了较大成效,这一切能让银行业腾挪出足够资金应对市场流动性短缺压力。

个人简介
中国知名财经评论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