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五宝镇的历史由来

蔡律 原创 | 2016-06-08 20:39 | 收藏 | 投票

  五宝镇御临河历史传说

  五宝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属巴国、巴郡,至今已达2800多年。清乾隆24年五宝从巴县划属江北厅(后改为江北县)。1997年,重庆成立直辖市,五宝镇从江北县划规江北区管辖。五宝境内两江沿岸,巴人遗迹,汉代古墓,崖墓遗迹至今犹存,宋元明清均有军事设施扼守两江要冲。据考证,明清时五宝最为繁荣,建寺庙、设义学、迁场镇,处处均有古人遗迹。而“五宝”得名,更是源远流长,传说纷呈,与明朝建文帝朱允炆避难于此密不可分。亦帝亦僧亦为仙,半史半野半相疑的明代建文帝的传说为五宝镇御临河增添神秘色彩。

  御临河本名大洪河,发源于四川大竹县华蓥山脉东麓,顺着华蓥山和黄草山的沟槽从东北流向西南,在华山脚下注入长江,全长2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3800多平方公里,是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大洪河流经的统景遍布温泉,所以又称为温塘河。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在位: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继承皇位朱允炆出生于公元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论和行事上努力实行一些较大的变革,但这些变革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几位老者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这三个人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嫡孙。朱元璋去世后,年方21岁的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朱元璋死后,不按常规办,不让儿子继位,而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诸王拥兵自重。有的多为不法。建文帝削藩,结果引发燕王朱棣举兵反叛,称其师为“靖难”。公元1402年6月,朱棣亲率燕兵攻陷南京。恰在此时,皇宫大院里莫名其妙升腾起一片大火,熊熊烈焰疯狂地吞噬着着砖木结构的大小宫殿。霎时间,墙倒屋塌顿现断垣残壁。朱允炆从地道中逃走,改换僧装,流浪各地。朱棣到处派兵追捉,朱允炆便从江苏、湖北流浪到西南。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和历史遗迹考证,朱允炆在逃出南京后,隐姓埋名,四处云游,最后有可能来到了四川。朱允炆先后到过泸州、重庆、邻水、大竹、通江、巴中、南部、阆中和达州等地,所到之处,留下了大量遗迹和传说。

  川渝云贵四省市,几乎到处都有这个落难皇帝的传说,而以重庆为最。重庆的不少地名,都是因他而取的。传说朱允炆曾在统景的龙藏寺躲藏过,那寺前就是温塘河,朱允炆经常到河边来散步消愁,于是人们就称这条河为御临河了。

  有人甚至还找到了建文帝出家后的隐居之所,贵州安顺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寺。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开山祖师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经过。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传建文帝在此削发隐跸的传说,并说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在寺院的大殿内,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两旁分别为伴帝出家的杨应能、叶希贤两人,殿内的后壁绘有建文帝逊国出逃的路线。此外寺院内还保留有建文帝出家后所作的几首诗:此外寺院内还保留有建文帝出家后所作的几首诗: “百官不知何处去,惟有群鸟早晚朝”;“尘心消尽无孝子,不受人间物色侵”。诗中意蕴饱含仓皇出逃,归于世外的无奈和忧伤,为建文帝归隐于此。

  据史载,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五月,燕王朱棣挥师南下,攻破大明朝都城南京,几天之后即取代建文,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朱棣登上了皇帝宝座后,在南京称帝为明成祖。然而,建文皇帝朱允炆却在南京失陷之后下落不明,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有传说称,建文帝在京都失陷、皇宫大火时葬身火海之中。也有传说认为,建文帝已逃出宫外。朱棣也一直怀疑朱允炆活在人世,不断派人去寻找建文帝下落,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朱棣派人假称寻访仙人张三丰,寻访建文帝。

  更有传说认为,建文帝当年从海上乘船逃走了,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直到朱棣临死时才罢。据一些史料上记载,“金川门破”后,建文帝与随行人员化装成和尚,通过密道逃出了皇宫。对于逃出皇宫的建文帝的命运,有关史料记载和民间流传了好几个版本的传说,有的说他到了云南贵州一带,有的说他去了南洋、北京西山、江苏吴县等等。关于建帝朱允炆的下落,史学界一直争论不已,成为明史第一谜案。

  建文帝有文才,流亡中经常诗性大发而赋诗,最著名的一首就是:流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比如在四川的永庆寺,就有这样的诗: 杖锡来游岁月深,山云水月傍闲吟。尘心消尽无些子,不受人间物色侵。

  一天晚上,踱步河湾,天空新月如钩,江流奔涌,河水擦过沙石,哗哗投奔莽莽长江。建文壮志未已,心潮澎湃口占一绝:“太洪江边一秤砣,长江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此诗秤沱一带父老们耳熟能详产生几种版本。如:“沿河流水如秤杆,怪石峦团即是砣。等候月斜如钩后,称量山河重许多!”,”怪石峦团像个砣,黄河作杆路作索。日月作钩星作用,赠与皇王称山河。“虽在草莽间口传,然其气魄胸襟有王者气慨。

  永乐年建文帝从云南流浪到了重庆,隐居邻水,隐居邻水家中的天官杜景贤则在河边建观音寺庙供帝及随行居住。 一次,二人口渴,建文帝乃拔剑插泥成井,井水清冽,饮之不尽。建文为此赋诗《题清风亭及剑井》:“靖难旌旗下石头,鼎湖龙起去悠悠。江山敝屐空遗恨,蜀道蒙尘怅远游。宝剑泉中埋万古,清风亭畔泣千秋。羁魂应逐东流水,偏绕吴门哭首丘。”后人为记其事便将建文帝居住过的小邻水改为御临河……

  又据史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前夕,传位于其嫡孙朱允炆(年号建文)。建文帝“天资仁厚”“亲贤好学”,承接大统后,励精图治,采取有力措施“削王权”“除冗员”,不料却引发各地封王和官僚集团的强烈不满,其四叔燕王朱棣起兵发难,直指帝位,并于建文帝四年(1402年)攻陷明都南京。据说城破之时,建文帝意欲自刎以谢社稷黎民,为近臣王钺劝阻,并告:“太祖生前有嘱,子孙若临大难,可开箧视之,自有避难之法。”建文帝遂令人取出先帝遗箧,发现内藏度牒、袈裟等僧家行头。建文帝即幡然领悟,旋即改换僧装,带着一干近臣随从,连夜出逃,躲避杀身之祸。

  这日,建文帝一行溯江而上,抵达重庆江北太洪江镇,旧臣李景贤在太洪岗迎驾,奏请建文帝一行暂时安避此地,叩曰:“此方虽属偏僻,却是风水宝地,域内有山、水、泉、峡、寺五宝,实乃休养生息之上佳处所也!”

  建文帝伫观周围山川风物,令其详解。

  李景贤奏曰:“此地外有横绝天际,苍黛峥嵘之明月九峰,乃避尘退隐之天然屏障与伐材取樵之不老青山;内有起伏连绵、四季葱茏之深丘浅峦,乃栽禾种稻、植桑蓄麻以足衣食之膏田沃垄,此为山宝。本辖东临上通西蜀、下连荆楚、一泻千里之浩荡长江;内含蜿蜒流淌、风光旖旎、可上溯重庆诸县镇之大洪江;两江形成三面环水之状,平时有交通之便,一旦有事,亦可进退裕如,此为水宝。域内有温泉多处,虽无华清池之奢构,然水质之清洌温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乡民终年泡浴,净身强体,寿星人瑞多有所见,此为泉宝。长江上之明月古峡,峭壁千仞,挟势束江,上与铜锣相望,下与三峡争雄,峡中历代骚人墨客题咏众多,乃长江上游之名峡;太洪江上之洞溪峡,峡幽滩险,水流激湍,两岸怪石嶙峋,古木森然,排花洞一带风光奇绝,恍若仙境;两峡之壮观秀丽各领其极,战时乃阻兵却敌之天然要塞,平时为登临赏景之佳境,此为峡宝。本辖虽地处偏僻,有世外桃源之象,然乡人尊儒崇佛,景仰圣贤,兴办义学,文明教化蔚然成风,域内庙宇殿堂比比皆是,暮鼓晨钟,远近相闻,香火鼎盛,四时不绝,此为寺宝。今本辖得以五宝恭迎圣驾,侍奉皇上,既为天意,亦为乡梓之幸也!圣上不妨权且在此休养生息,静待时变;一当否极泰来,宇内澄清,即是圣驾返京,重登帝位之时也!”

  建文帝听罢,龙心甚悦,环顾左右曰:“既为天赐五宝福地,朕与尔等就顺天应命,暂此安歇吧!”众人皆大欢喜。

  李景贤遂在一处背靠明月山,面对大洪江的风水绝佳之地破土建庙,恭请建文帝暂行驻歇;又命本地的“秦、陈、朱、王、李”五大族姓各在境内择山建寨筑堡,拱卫帝庙,时称五堡。由是建文帝一行在五宝地界暂时安居下来。

  建文帝在太洪江镇一住经年,每日黄卷青灯,念佛读经,闲时泛舟沐泉,登山观峡,走访农家,却也悠哉游哉,自得其乐,不觉之间,重返帝京,龙袍加身之念渐行淡去,弘扬佛法,普济众生之心却日益强烈,遂择日召集随侍众臣曰:“朕自隐居五宝以来,承日月之辉照,蒙释祖之慧启,感生民之多艰,丧位之痛与复辟之思皆已化浮云矣!从此将舍身事佛,以普济众生为念,削发跣足,云游天下!”随即令随行武官军士将所有兵器箭矢悉数抛掷于江边一沱湾内,然后焚香剃度,行礼如仪,正式皈依佛门,一袭袈裟,踏莲而去。

  建文帝离开太洪江镇后,先后在重庆的龙兴镇、江北的鸿恩寺、南温泉的建文峰和沙坪坝磁器口宝轮寺等地留驻,然后离开重庆地界,遁迹江湖,不知所踪。

  为了永志建文帝劳途驻足,转危为安,弃难呈祥的荣幸,后人将迎候建文帝登岸的太洪岗更名为接圣台(因重庆地界迎官接圣历来都是在长江与嘉陵交汇处的朝天门,故接圣台又有“小朝天门”之称),将建文帝居住过的寺庙命名为驿龙庙,将建文帝游览过的大洪江更名为御临河,将建文帝登临小憩过的山岩取名为龙顶山,将建文帝沐浴过的温泉取名为天子泉,称建文帝命部众销掷兵器的江湾为箭沱湾。并因建文帝盛赞太洪江镇为“五宝福地”,太洪江的镇名在民间也逐渐被五宝之名所取代,天长日久,终成官称,并固定下来。(因“五宝”与“五堡”谐音,后人常将二者混淆,甚至有“五宝”系“五堡”误读之说,实大谬也!二者各有来历,内涵殊异,当正本清源,还以历史真相。事实上,当地乡人多有占山建寨筑堡以自卫的习俗,至今以“堡”称谓的地名仍不下数十处。)(以五宝为名建场镇乃清代后事,得名之说各有所据。建文帝事均为传说。——编者注)

  后来当地乡人发现域内的长江与御临河之间,由接圣台到龙顶山的一脉丘陵田垄,自建文帝御临之后,原来常有之旱涝灾害皆不复重现,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遂感激曰:此皆圣君所赐也!再细观之,其山势逶迤起伏,极像一条昂头伏尾,势欲腾云西去的瑞龙。一时之间,乡人扶老携幼前来观看,皆深信此为建文帝之化身,于是焚香叩拜,尊之为瑞龙岭。

  光阴荏苒,弹指间数百年过去。深藏峡江秘境的五宝,山、水、泉、峡景色依旧,接圣台、御临河、天子泉、龙顶山、瑞龙岭风光如昔,驿龙庙和其他星罗棋布的寺庙殿堂虽已在岁月的风雨中倾颓损毁,但遗址尚在,香火不绝,而当年真龙天子临幸此地,却凶去难,化吉呈祥的故事,则在民间世代流传,成为当地的美谈和乡人的荣耀。

  当今世界上关于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唯一一个专题网站,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相关知识的传播方面与交流方面,它都有信心站在这一领域的制高点。建文帝 JIANWENDI。COM   http://www。jianwendi。com/

  蔡律   2016年6月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