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们所面临的不仅是时序上的演进,更有这个社会深刻的质的变化在引领我们,在拷问我们。而人类作为社会的主宰,作为社会前进的引领力量,有时候却会面临自身的窘境。站在新年的门口,有两大消息很是触动我们的神经:一个是中国,全面放开二胎。这个一度以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而缩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国度,现在又面临着人口加速老龄化的压力,全面放开二胎成为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近40年后的最迫切的选择。
另一个是我们的近邻日本。北京时间3日共同社报道,野村综合研究所和英国研究员近日汇总的推测数据显示,10至20年后日本国内约一半人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AI)或机器人取代。这有望填补人口减少导致的劳动力缺口。推测显示,被取代可能性较高的职业包括普通文员、出租车司机、收银员、保安、大楼清洁工、酒店客房服务员等。研究发现这些职业具有“不需要特殊知识和技能”等倾向。
不过,类似于机器换人的实践,不仅在日本,在中国同样存在,据报道,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在中国山西晋城实施百万“机器人大军”计划公布于众后,同样引起外界瞩目。这个企业计划用三年时间制造百万台智商在7-8岁(全球机器人目前智商最高在20岁左右)、每台造价十几万的机器人,用于取代流水线上的生产工人,进而避免单调的流水线让年轻的操作者因为简单重复和枯燥而“跳楼”。
无论是富士康,还是日本,都在大力推行机器代人工程(暂且这么命名)。那么便容易引发这样的一个疑问:既然未来机器人替代人成为一种必然,那么还有没有必要在人口的数量上那么在意?放到这个大背景下,二胎的意义还有那么大吗?
其实,从实用主义哲学来分析,从一个自然人的孕育到出生到教育直至成人就业,一般的家庭恐怕都要承担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付出,这也是很多家庭不愿意多生的原因之一。反过来,如果单纯从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因素来看,的确还是机器人更经济、更有效。而且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造成更聪明、更便宜的机器人,完全可以取代人类更多的工作,包括简单生产、艰巨危险环境下的工作以及需要高智商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等等,应对老龄化也许都不是问题。到了未来的某一天,随着高度仿真机器人的出现,在大街上和你打招呼的某个“人”,说不定让你根本无法辨别“他”是谁(人类或类人类)。那个时候,在一个智能工厂里面,可能只要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管理机器人、维护机器人就行了,其劳动生产率要比人类高的多。
只是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自身也就到了“孤独求败”的地步了。在一个到处充斥着机器人的社会里,人类的全部意义便会失去。人类因为群居、因为交往、因为不断实现自身需要而推动社会的进步。机器人无论再复杂,都是人类制造出来的,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一种工具,人类永远都是社会的主宰。所以,哪怕再工业化、再现代化、再机器人化,都是一种工具,人类都要按照自身的需要和逻辑向前演进。必要的人口基数,必要的体力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分工,是人类社会得以存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胎和机器人,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