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科学的经济学没有所谓效用(或使用)价值论为主还是劳动价值论为主,广义的所谓效用价值论是衡量主体系统获取环境系统物质、能量、信息对自身的有用性即从“得"的角度而言,效用价值论也存在客观性即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本我、客我角度考察参照系的优化效应状态,和主观性即从主体自我心理、神经信息反馈机制、有用性的角度评估使用物对主体的满足程度;所谓劳动价值论是以人类社会或处于人类社会系统中的个体成员的成本耗费和付出来衡量获得目标效用(优化效应)时的"失",事实上劳动价值论也存在社会劳动价值论与主观或个别劳动价值论之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显然倾向于社会劳动价值论,他定义的"价值”一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显然是以整个人类社会系统为参照系,同时以整个人类社会商品供给和需求一致为假设前提,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把"价值"这个概念不仅仅局限在社会劳动耗费的付出成本上,而是恩格斯说的"价值是生产费用(成本)对效用的关系",显然恩格斯应该理解了社会劳动耗费量即劳动力资源投入生产商品时的有效性或有用劳动即必要劳动的分析,由此也产生的产品或商品社会供给对社会需求的有效性有所涉及,可惜的时未能进一步对商品供求不一致的经济现象再深入,由于其模仿古典力学忽略摩擦力的真空假设和以人类社会商品生产与消费从长期角度处于供求一致为前提的假设,忽略了交易费用和抛弃使用价值的研究,最终还是落入社会成本论,这种完全信息的古典经济学假设其实与西经主流的效用价值论尤其一些社会效用论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当时马恩能继续研究下去并用微积分边际分析社会劳动量(生产费用)与效用的关系,我想自然也要走向社会边际劳动价值论,而在完全信息假设前提下所谓社会边际劳动价值论与社会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两条无差异曲线是重叠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己,根据供求一致的价格均衡论,价值的最大化或生产和消费行为最优化条件是每耗费一个单位的货币所得到的效用是样即无差异的,如果把获得效用的(包括交易)过程都看作为效用生产过程,付出的货币都看作社会必要劳动量即生产费用(包括科斯的交易成本或屁古税:两者是不同角度类似的论述),是社会必要劳动量(价值)的体现,那么,两者有何区别?
比如,凯恩斯的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使个体效用价值论分析实际上发展走向类似于社会边际价值论的学说,使原先以个体主观主义的效用价值论引向以国家经济系统为参照系作为考察对象,提倡国家宏观调控。
历史到了当下,价值论的大一统已不可阻挡,人类社会经济学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时空系统变化过程,只是我们应该如何趋利避害、趋吉避凶,持续使人类社会系统向更高层次进化而不是退化,这就要从主体与环境资源的内在与外在如何合理优化配置,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下的劳动生产即行为己非在以前对自然生态渺小和微不足道。而是日益共存亡,任何对自然生态资源不当的浪费和对社会内部的矛盾的处理都可能引起人类与地球系统的失衡,和危害后继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