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国"僵尸企业"的危害性

迟竹强 原创 | 2016-09-29 19:17 | 收藏 | 投票

  近期东北特钢债务违约事件,将中国债市推上风口浪尖。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共有违约债券62只,合计违约金额367.31亿,钢铁、煤炭及建筑工程等产能过剩领域,成为债券违约高发区。业内普遍认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债务违约规模将持续增加。

  据悉,东北特钢资产负债率高达85%,其中短期债务比重近7成。属于典型的僵尸企业。在钢铁产能过剩、利润下滑环境中,仍能频频发行短期债务维系生存。反应出国有企业、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三者间的畸形关系,这也是导致经济结构扭曲、市场失灵的根源所在。

  僵尸企业对经济的危害非常严重,一方面裹挟众多经济资源,另一方面绑架了金融机构,对相对优质的企业产生挤出效应。经济发展本来就是不断推陈出新、充满动态的调整过程,大量僵尸的存在,打破了这种内生循环规律,从而降低了经济长期增长速度。

  中国是投资通胀型经济体,国有部门投资占一半以上比重,这构成僵尸企业生存的土壤。如果政策环境宽松,这些“僵尸”出于逐利本能,会以疯狂的速度扩张投资规模,将债务杠杆增加到令人惊叹的程度。如果宏观环境逆转,索性以“老赖”身份挟持银行,导致金融资源源源不断流向僵尸企业,让央行货币政策趋于无效。

  金融机构也默认了这种事实。如果停止对僵尸企业的续贷,前期投入的资本将立时转化为坏账,由于僵尸企业借贷规模过于庞大,这对银行来说是难以承受的重负。并且,僵尸企业大多属于国企,和金融机构同样拥有官方背景,出于共同的政治和利益诉求,通常情况下,银行也乐于顺水推舟,这种特殊环境下的迁就行为,让僵尸企业越发地有恃无恐。

  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不希望僵尸企业破产,这些庞大“僵尸”的存在,虽然扭曲了经济结构和要素资源配置,但能够促进地方就业,并能为地方带来税收。经济下行周期中,地方财政本已捉襟见肘,倘若僵尸企业倒闭,必然陡增地方财政压力。同时,所释放出来的失业人口,不利于地方维稳,当地社会稳定状况,是地方官员重要的考核指标。

  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让中央和地方政府针对僵尸企业处于激烈的博弈当中。尽管决策层频频下发文件,要求地方顾全大局,淘汰清理僵尸企业,并派要员赴地方亲自督导,但仍难见成效。甚至,处置清理僵尸企业,呈现出“停在文件、沦为口号”的苗头。

  据陆媒报道,位于山西东部一个煤炭城市,有近百个煤矿,由于煤价下跌,大多数煤矿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其中一些深陷经营困境,拖欠职工工资长达数月。但截至6月,当地被认定为僵尸企业的始终处于“零”状态。

  该市经信委、煤炭局有关负责人坦言,并没有启动僵尸企业的认定工作,也不知道该如何确定僵尸企业。全市几百家规模以上企业都正常生产,可能会有困难企业,但没有所谓僵尸企业。究竟根据停产启动无望来判断,还是根据财务指标判断?这个标准无法制定。

  很多企业即使深陷困境,也不承认自己是僵尸企业,对他们来说,寒冷的冬天终有一天会过去,谁熬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甚至一些企业家表示,即使公司选择放弃,接受破产清算,但地方政府不同意,并与银行协调进行续贷,因为企业倒闭,将直接增加当地失业人口,影响到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切身利益。

  仅仅6月一个月,就有山西、山东两省出台文件,制止银行对当地重点企业抽贷。其中,山东省出台文件表示,对单方面采取抽贷、断贷、停贷措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予以同业谴责和制裁。煤炭大省山西6月中旬出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实施细则》,要求金融机构确保煤炭行业融资量,禁止对省属七大煤炭集团抽贷。

  僵尸企业“僵而不死”,虽符合地方政府短期利益,但让中国经济结构改革成为一纸空谈。产能过剩无从化解,僵尸企业难以出清,经济和金融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必然导致经济发展长期停滞,并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不利影响。前苏联轰然倒下,归根结底,在于长期计划经济,让该国丧失创造有效财富的机能,并激化社会内部不满情绪。

个人简介
祖籍:烟台招远,80后,中国智库发起人,人大财经论坛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迟竹强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