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货币化的实质及其在经济实践中的运用

(一)经济货币化的实质
鉴于上述分析,所谓经济货币化过程,其实质是指在信用货币不断发行的影响下,信用货币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寻求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或“物品”做支撑的过程。理论上而言,如果这些经过经济货币化的使用价值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那么,随着有效的增量使用价值的不断增加,其一方面有利于实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在信用货币发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增量使用价值供给的增加,也可以对前期超发的信用货币提供更多的使用价值形态商品支持,从而减轻经济运行中的通货膨胀压力。反之,如果经济货币化之后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或“物品”不进入生产领域,而是在货币供给数量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仅仅依靠资产价格上涨的方式来获取价值增值,那么,其最终必然会使游离于实体经济领域之外的信用货币规模越来越大,其在加大实体经济发展成本的同时[1],也使经济发展面临实业空心化的危险。因为在资产价格上涨示范效应影响下,实体经济中的资金也可能加入资产价格投机,从而使实体经济的发展缺少相应的流通货币支持。
总体来看,在信用货币供给总量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通过经济货币化的作用,使新的使用价值形态商品作为生产要素加入生产过程,其对于经济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随着超额发行的信用货币的不断积累,当一国可货币化的资产越来越少时,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蓄水池对这部分多余的信用货币进行有效的集中,那么,信用货币最终会通过流入实体经济的方式,加剧经济运行的通货膨胀压力。
(二)发挥经济货币化正面作用应该采取的相关对策
     如前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货币化对于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此,在经济货币化进程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正确地引导经济货币化进程,对于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当前要发挥经济货币化的正面作用,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通过适度控制信用货币供应量的方式,使信用货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相一致。如前所述,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如果信用货币发行过多,追求信用货币的使用价值形态支撑,将成为信用货币所有者实现保值增值的主要手段,由于超额发行的信用货币总量保持不变,因此,无论超发的信用货币采取何种形式实现其使用价值形态支撑,其都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货币的发行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适当地增加,理论上而言,信用货币的发行数量,一方面取决于实体经济的总量规模;另一方面取决于信用货币的流通速度。
2.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使经济货币化新增的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一方面通过生产的发展,为信用货币提供更多的使用价值总量的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逐步降低超额信用货币发行所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在经济实践中,要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充分利用经济货币化之后新增的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在生产过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不能通过资产价格投机的方式,来寻求信用货币另外一种使用价值形态的支撑。

3.在超额信用货币发行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应通过金融二级市场的发展,发挥信用货币资金贮水池的作用,将这部分超额发行的信用货币控制在金融二级市场,最大限度地延长其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并实际形成货币购买力的时间,以此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运行中的通货膨胀压力。



[1]主要表现为受货币超发影响,实体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产、原料成本上升
个人简介
信用货币经济理论创始人,经济学博士后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