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蓝图:富民之路

易宪容 原创 | 2017-10-27 00:02 | 收藏 | 投票

  在十九大报告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可以说,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及政治经济生活的重新定位,也正是因为这种新定位,许多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新要求、新方向、新政策、新动能等呼之欲出。比如,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就是让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的强国富民。可以说,对当前中国社会的新定位,不仅凸显了领导人对过去五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认可与制度自信,是对当前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反思,也对我们整个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挑战。

  也正是由于这个新定位,整个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该论断意味着,在新时代,中国要走向一条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富民之路。因为,从历史来看,建国以来,对社会矛盾不同的界定,则决定这个阶段政府的政策目标及方向。1956年党的八大时,判断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所以当时主要的政策就是促进生产,增加物品的供给,以便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为目标。而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促使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开启了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新纪元。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高,社会经济也由短缺经济转向了过剩经济。这不仅使得中国十几亿人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也让不少居民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人民开始追求和向往更为美好的生活。这里人民不仅在物质文化生产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有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有了更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同时,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快速的发展及广泛渗透到人的生活,人的消费模式、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广泛。但是,对于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需要的不平衡不充分也是十分明显的。

  这种不平衡不充分除了一些重要的经济问题,比如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不高等,更为重要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还没有完全冲破。在计划经济时代,相应的制度安排不仅把广大的农民完全固定在农村,而且通过农产品及工业品的剪刀差政策让农民为城市工业化提供资金,从而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长期呈现严重的差距。即使改革开放30多年,即使有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但由于严重的制度路径相依,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还是没有完全打破。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远不足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三分之一。所以在这次报告中,有较大篇幅就农村农民问题改善方面出台了专门的政策。二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与中西部边远地区不平衡。由于中国的经济是由计划转轨而来,而市场的观念与制度最早进入东南沿海地区,然后逐渐地向西北方向递进。如果不考虑地方自然禀赋,越是早进入市场经济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由于市场因素之影响,造成了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边远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三是绝大多数中小城市与一线二线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由于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政府对经济生活参与无所不在,这自然容易导致社会经济资源向权力集中的城市聚集,造成中小城市与一线二线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及严重不平衡。四是居民持有财富的严重不平衡。这种严重不平衡成了不少居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难以得到满足的重要原因,等等。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现实,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判断。这意味着这种不平衡不充分既是当前中国经济能够持续的障碍,也是未来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潜力。所以,新矛盾提出不仅给政府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也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挑战与机会。

  同时,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而大数据时代并非仅是一场技术创新,而是一场 eScience范式革命。这种研究范式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复杂人类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认知新方式,也突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边界,使得社会科学研究如自然科学一样能够实证化和定量化。更为重要的是,eScience范式可以把以往许多不可见、不可度量、不可存储与不可分析的事件数字化,以此来发现不同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来提升对事件未来变化的预测力,而这些则成了技术创新、新的需求发现、社会财富创造的动力与源泉。当eScience范式认知维度可拓展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时,它将对人类社会的思维观念、认知模式、社会经济生活及价值取向等方式都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与冲击。它不仅直接驱动着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的出现,也驱动着新产品、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也将全面地提升社会经济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挖掘社会需求等,为解决经济生活中许多问题创造了技术性的条件。比如普惠金融的创新、大健康产业的出现、网络公开教育普及,共享经济出现等。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为了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以,整个报告对人的全面发展及民生的问题特别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成了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最为重要的方面,也是家庭及个人财富增长不可或缺的方式。因为,在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增长,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生态经济等新经济既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也需要更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进入这些领域来推动其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创造性人才得以成长的根基。

  为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全体人民真正富裕起来,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可以说,这与改革开放30多年主张一直主张的“让一部分先富裕起来”思想,在观念有根本上的转变。所以,新时代的富民政策既要用好的制度安排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全体人民的收入及财富都得以增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新制度安排让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为了达成此目标,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是中国走向强国之路的重要条件,也是在为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机会平等的条件或基础。因为,只有机会平等,每一个人才有最大动力全面提升自己及发挥个人才智,努力增长财富。可以说,重大的教育改革是新时代的重头戏。二是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在现代社会,随着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分,个人就业基本上是其增长财富最为重要的方式。如果一个人连工作都没有,要让财富增长根本就不可能。所以在报告中把提高及保证全体人民就业质量放在显著位置上,预计未来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三是大健康产业的概念呼之欲出。人的健康不仅涉及到人口素质问题,也涉及当前中国的人口结构。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形成了与老龄人生活身心相关的大健康产业,比如医疗卫生、生物技术、营养保健、健康护理、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酒店与休闲等等,这些产业都可围绕着银发族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及新的业态。这既可有效地应对中国人口结构所发生巨大变化,也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四是让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这里既有振兴乡村的发展战略,也有脱贫攻坚的专门政策,及对弱势群体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通过这些方式让社会弱势群体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这种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也将使未来中国财富增长政策及财富分配政策出现重大变革。

  总之,中国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蓝图是强国富民,当然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富民上,由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政策、新目标、新方向,这些都会未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共同富裕的新理念,则会影响一系列的重大政策。国人及投资者对此得密切关注。

个人简介
1958年出生于江西上高, 1989年获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1997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7年7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1998-2000年到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做合作研究; 1999…
每日关注 更多
易宪容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