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玲:拉动内需的重点在帮扶弱势群体

潘国尧 原创 | 2017-10-03 11:53 | 收藏 | 投票

 编前

作为中国银行的原副行长,国际商会全球理事会执行董事、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主席张燕玲女士日前在出席“2017中国消费金融年会”时,不管是在做主题演讲时,还是在年会间隙与嘉宾和媒体人的互动中,都反复强调一个重点:无论是传统的金融机构还是新兴的消费金融公司,都要切实对包括广大的农民和中小微企业及创业个体在内的弱势群体引起高度的关注,她认为这也是普惠金融的要义所在!

 

张燕玲:拉动内需的重点在帮扶弱势群体

 

/潘国尧

 

我今天要讲的是大消费金融,不完全指咱们消费金融公司手头在做的这些事。

四大难题

我认为当前消费金融的现状是存在着发展不快、理念落后、创新不够、供给不足这四大难题。

发展不快,主要是针对我们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来讲的,因为一般情况下,GDP中用于资本投资的应该占到30%-35%,用于消费的占到70%65%,但是由于我国很长一个时期内是在保增长,在加大投资,所以目前我们用于最终消费的占GDP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15%左右,这样就显得内需严重不足。

理念落后,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当前消费金融还停滞在公司金融和个人金融这个分工上。现有的消费金融主要面向的是富裕人士,车贷、房贷、高端消费,买个东西一刷卡马上出来一条信息欢迎使用分期支付,其实真正需要钱的人他们根本没有办卡。如果买任何一个消费品都用消费金融的模式支付,能接受得了那么高利息的人,他的经济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创新不够,主要是指消费金融的供给对需求不匹配。现在社会发生了变化,消费需求增加了养老、陪护、育儿等,但是这些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比如每年春节的时候,大城市就会出现保姆荒,现在国内有些城市开始引入菲佣,这就是供给不足造成的。

另外,扩大内需还需要大零售、大消费金融的支持,所以消费金融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应该承担更多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职能,跳出传统分工的局限,大胆创新。比如借助金融的力量把农村青年组织起来培养成为护理员、保育员,把他们固定在养老护理这个产业链上,这样不仅雇佣者放心,而且也帮助了农村青年就业,帮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有喜有忧

总之目前的情况是有喜有忧,风险突出。喜的是在人民银行的领导监管下,2015年消费金融试点扩大到全国以后发展迅速,起到了补缺作用。从今年半年报看,多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绩也是很好的,盈利水平在不断上升,特别是中银消费基金,上半年盈利了6.4亿元,名列市场第一。招联消费金融盈利5.7亿,马上消费金融也过亿了,京东的消费金融场景触角迅速延伸到京东的电商体系之外,成为传统商业银行业态的重要补充。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天,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LOGO还登上了世界第一屏——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的大屏幕,这是中国消费金融以及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品牌在国际广告平台上的展示,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现在担忧的是消费金融的经营模式还存在着很多的风险点,最早的试点方也有的因违反监管条例被罚了900万元。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流入股市都很难防,不能简单的外包了事。问题都是临时工干的,凭身份证放款,用款人和申请人不同,这些问题还依然存在。昨天中午我吃饭的时候看CCTV就播了一个专题节目,这个节目就是消费金融套现被骗的案子,网上贷款,实际上是不需要购物的,所以贷款者申请贷款被骗了。这个骗局是贷款人购物获得消费贷款,中间人凭购物的信息来领取货物,收到货物以后减去8%的费用,再将款放给贷款人。这个案子是买手机的,中间人收到手机以后就失联了,破案以后发现这是一个惯犯,可见我们消费金融还是有漏洞的。

很多人是不需要消费的,而是需要套现。所以消费金融派生出来了两个行业,一个是直接给银行找客户的代理,这是正当的合作伙伴,他们收取6%的手续费;另一个是帮助得到贷款的客户套现的非法中介,他们再加收8%的手续费。

目前我国的金融资金,贷款还是稀缺资源,普惠金融还远远没有落地,联合国所说的那个无账户、无卡、没有得到金融服务的人群在我国还是有很大比例的。前几天看了一个报道,被命名为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它是继北京中关村之后全国第二个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在这个光谷里面有3.5万多家科技中小微企业,他们普遍是轻资产模式的,在融资方面患有强烈的饥渴症,但是累计成功记录只有6千家,说明科技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没有改观。

三条建议

联想到消费金融,由于采用外包获客、场景获客或者在线获客,中间要加收6%的手续费,全部费用要到24%左右,其中部分客户不是真要消费而是套现,它还需要8%的手续费。我就觉得这个程序里面风险是比较大的,风险管理任务是比较重的。我看到这样一条信息:请中国金融用产品和服务说话,别再设计金融陷阱把全民变成卡奴变成小白鼠

所以消费金融要把金融资源配置到弱势群体,比如三农,配置到社会矛盾最大的日常消费生活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全过程。我提过一个大胆的建议,就是跳出传统分工的格局,包括消费金融场景的小额化、分散化、用户进一步年轻化、普惠化,我觉得从消费金融公司的角度看,这是可以的,但是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来说,发展消费金融也是当务之急,所以我的建议是:

一是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从繁荣市场供给的角度,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角度,从建立和谐社会、信用社会的角度,从供给侧改革出发设计消费金融模式和产品。

二是利用大数据、金融科技使消费金融社会化、产品化、产业链化,重塑消费金融社会形象。所以我赞成今天这个会议设立中国消费金融产业生态联盟。刚才蔡主席还跟我讨论它的意义,我觉得有一个这样的生态联盟很好,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经验体会,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是消费金融需要创新。我觉得针对高消费、奢侈品消费的这种金融服务,是寅吃卯粮,我更希望消费金融创新,为弱势群体服务,做真正的普惠金融。试想,如果我们每一个家庭的老人都享受着集养老、医疗保健、看护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每个家庭的儿童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我们的上班族就不用这边放不下老人,那边放不下孩子了。

关注三农

我直观的表述一下我的想法,我们现在最大的抱怨和矛盾焦点,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如果我们把农民、土地还有种植的作物、销售渠道和最终的消费者建立一个产业链的互联生态圈,消费金融与产业链结合,在每一个点上提供资金和服务,那就会做到土地不污染、作物有产地证明、农民卖产品有保证。现在农民的风险几乎没有被分散出去。由于农民还有很多的风险,所以就出现了联保骗保这种情况。现在农民的种植,因为跟市场需求信息脱节,去年大蒜卖的好,今年大家都种大蒜,结果今年大蒜价格全下来了。

另外农民的产出要到城里去销售,这就与城管产生矛盾。如果我们用供应链金融的手段把农民的风险分散出去,以农业观光、度假旅游,使农产品的信息透明化,一键就能追溯到原产地,农民的信用就增加了,消费者也可以踏实消费。这种供应链一旦形成了就不容易改变,作用非常大,还可以减少浪费、减少很多社会矛盾。试想如果我们每一个金融机构、每一个做金融的实体,它能够支持一个或者专攻一个产业,比方说养殖业、比方说蔬菜、水果种植等等,中国的食品安全和农产品的信誉问题就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业界认为,消费金融应该打造集合多种跨界要素,创新组合,成为一体化服务消费者金融信息的价值平台。但是目前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定义是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居民个人提供除房贷车贷以外的日常消费贷款。消费金融是做不了大项目的,是否也可以突破?我建议主管部门能够给予考虑。

(根据张燕玲女士在2017中国消费金融年会”上的主题发言速录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潘国尧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长期从事财经类媒体的策划编辑制作工作,有300万字以上公开发表的新闻作品,500万字以上的编辑作品,先后参与整合了包括《浙商》杂志和《领军企业家》杂志等在内的多种平面媒体。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