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路线——让美国为之坚守百年的国策

韩和元 原创 | 2017-11-10 16:55 | 收藏 | 投票

 摘要:美国所需要的扩张主要是贸易扩张,是对主要市场和广阔海洋的自由进入,而不是占领和控制他国领土。再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及的——只要有生意做就好。

作者:政经天一楼主韩和元

 

 

创纪录订单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官方微博消息,中美企业家对话会1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商务部部长钟山在对话会上说,在两国元首的正确引领下,这两天,两国企业创造了奇迹,经贸合作的金额达到2535亿美元。这既创造了中美经贸合作的纪录,也刷新了世界经贸合作史上的新纪录,这充分说明合作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互利共赢符合中美两国共同利益。

 

但我认为,这更充分说明的是,美国仍然坚持着它一贯的立场:有生意做就好。有人或认为,这大手笔的订单跟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有关。但事实是,这是美国人早于1895年,也就是它正式于1890年确立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后,逐步确立起来的基本国策。

 

基本国策

     国策出台的背景:盛世危机

19世纪下半叶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内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市场实现了进一步整合与扩大,新的企业模式迅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又及时来到。多种因素的幸运结合,使美国的经济实力快速赶超了英法等老牌欧洲大国,并把同样新近崛起的德国抛在了后面。


在农业方面,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被一场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所激发。内战以后,东部地区的大批人口潮水般涌向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进行垦荒拓殖,广袤的西部大平原被开发为大规模农场,并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运营起来,推动了美国农业的腾飞。1866年到1900年,美国虽然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但全国耕地面积仍然实现了大幅增长,由4.07亿英亩(约1.64亿公顷)增加到8.79亿英亩(约3.56亿公顷)。农产品产值也从22亿美元增加到58亿美元。小麦等农产品还出现了大量剩余,很快成为美国出口贸易的主要产品。到1875年,仅小麦和棉花两项的出口就达2.5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3%,到1881年这两项更是达到4.1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7%。就在这一阶段,美国牢牢奠定了世界农业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

 

        时间刻度转到1890年。这个年份,于美国而言,可以说是承载了太多象征意义了。就是在这一年里,美国工业产值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未来称雄世界的物质基础俨然成形。

 

        盛世之下必有危机,就在美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美国的人口普查局则宣布,一个世纪以来一直为美国人提供无限机遇的西部“边疆地带”已经不复存在,这就意味着美国将面临空前的压力和风险。


        事实也是如此,美国非比寻常的经济扩张背后,也正在酝酿着同样非比寻常的经济危机。当生产能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动下突飞猛进的时候,美国的社会结构却决定决定了国内需求难以出现质的飞跃,从而使经济上升周期的逆转变得不可避免。1890年前后,美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显出疲态,超量的农业生产使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跌,由此引发了中西部农民的还贷问题,广大农业区开始出现骚动。更重要的是,随着5条横贯大陆铁路线的建成,大规模铁路建设也接近尾声,引起钢铁工业产能的大量过剩,筑路工人和钢铁工人的失业率迅速增长。从全国来看,工人平均工资从1890年开始显著下降,大规模罢工的次数明显增多。更重要的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大批农场破产,原先象征着无限机会的西部“边疆地带”的吸引力也在减弱,向西部移民的人数明显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他们引以为自豪的巨大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内消费的需求,并且开始引发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美国国内的焦虑情绪开始逐渐上升,有些人指出“美利坚共和国的青年时代已经过去了,伴随着负担、困难和焦虑的成熟期到来了”。

 

真正的危机在1893年到来。1893年5月,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产能过剩与国内消费不足的矛盾集中爆发。完成横跨大陆铁路线的两大巨型铁路公司———北太平洋铁路公司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先后宣告破产。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象征——托马斯·爱迪生也被迫解雇其公司近70%的员工。而更多的人则抱怨,美国已经彻底的“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疯人院”。

 

更重要的是,以往发生危机时,美国均以向欧洲超量出口农产品的办法来加以摆脱。但1893年,这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里欧洲的粮食也出现了丰收。靠农产品出口,也予以补救的办法显然也行不通了。

 

如此以来,就进一步恶化了危机的冲击力度,美国经济由此出现前所未有的大衰退。到1893年年底,破产的银行就多达624家,破产总额更是接近3.5亿美元,联邦黄金储备则仅剩余7000万美元。失业人口也急剧增加,到1893年底,119个城市中的失业工人已达300万人。尤其令美国上层社会恐惧的是,危机催动了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本来美国工人在政治上一直以保守著称,像“劳工骑士团”“劳联”等主要工会组织都持改良主义立场,但这次这些组织越来越趋于社会主义色彩了。

 

这样,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又引起了更深层次的危机———对美国政治体制的怀疑。上层社会的一些人开始担心,一个多世纪前制定的民主宪政能否适用于一个工业化的、领土大大扩展了的现代美国。总之,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陷入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危机”,整个社会处于恐慌和迷惘状态,对未来的命运感到担忧。

 

国策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危机有时倒能逼出一个国家的潜能。危机爆发后,经济与社会的可怕动荡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精英阶层。美国知识界精英都在全力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美国为什么会陷入如此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二是怎么办?知识界的这种骚动使19世纪的最后十年成为美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风云年代,并最终给美国指出了一个方向。

 

这些知识分子中,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无疑是其中的最杰出者。这位海权论理论的鼻祖,事实上也是美国为之坚守百年的基本国策的提出者。

 

对于美国19世纪末的危机和社会矛盾,马汉的认识远远超出了一个职业军人的视野。早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他就关注生产过剩和失业问题,认为美国所面临的实际上是保持强大生产体系的动力和社会稳定这两大任务。1893年危机爆发后,他明确指出危机的核心问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的,是因为“通过生活水平的提高、财富和人口的增加来实现的国内消费的增长,跟不上蒸汽机带来的生产的增长”。可以说,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生产始终被放在一个关键位置,或者说是逻辑起点的位置。

 

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实际上就暗含了一个前提,即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工业体系,而且生产正在迅速过剩。书中在构建海权理论时,生产又被作为“构成海权三个环节”中的第一环节:“生产,是交换产品所必需的;海运,用来实施交换;殖民地,为海运活动提供便利和促进,并通过增加安全据点来提供保护。”

 

马汉写道:

 

“……在保护性政策之下,我们已经发展出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在很多领域超过了国内市场的需……我们需要的是扩张。我指的是我们可以获利的,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扩张你。我们不追求领土的兼并……与此同时我认为如果不追求小皮特所说的贸易兼并,那我们将是不明智的自我满足。”

马汉的整个理论链条其实非常简单:首先是一个国家具备巨大的生产剩余产品的能力;其次,需要大规模地进行海外贸易,通过扩张性的贸易政策将本国的剩余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再次,贸易竞争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所以需要以海军和海外基地来实现对海洋的控制。

 

按照这种思路,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就是,在马汉看来,美国所需要的扩张主要是贸易扩张,是对主要市场和广阔海洋的自由进入,而不是占领和控制他国领土。再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及的——只要有生意做就好。

这一战略最后经由老罗斯福的推动,引起了美国政界和知识界的广泛关注,但马汉的这一思想体系被确立为国策则是在1898年,美国对西班牙的战争之后。美西战争后,美国占领了包括菲律宾在内的原西班牙殖民地。战争的结果证实了马汉是对的,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只会增加政治和财政成本。如果美国不改弦更张,那么美国就很有可能重蹈英帝国等国的覆辙。由此,不以占领他国领土为目的,只求贸易扩张的马汉路线正式确立。

 

自此以后,美国不再像19世纪那样热衷于领土上的开疆拓土,而是热衷于国际贸易的扩张。且至今已经坚守了近120年了。

 

参考文献:帝国定型。

 

本人最新出版专著《通往正确之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于部分图书销售平台已经上架,如有兴趣可点击原文链接,进入亚马逊网购。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韩和元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