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创始人:10年内全球经济可能会崩盘,布局区块链就是解药

陈俊 转载自 巴比特网站 | 2017-11-29 13:51 | 收藏 | 投票

         作为共享打车的缔造者之一,作为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一度站在中国新商业聚光灯下,人气爆棚。

   但是,随着快的和滴滴的合并,在离开快的之后,陈伟星沉默了很多。原因是,他开始思考更多底层角度的问题:关于经济、关于技术、关于人类社会。

   小小的缺憾是,他在朋友圈发布的思考动态,常被企业家好友们吐槽说“不讲人话”。

   在最近的两个月内,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在陈伟星家中,断断续续与其深聊了三个通宵,期间有不少一手的观点和洞察,印象最深刻的是:“10年内经济可能会崩盘,布局区块链就是解药。”

   是耸人听闻,还是神预测?

   锌财经对其内容做了完整梳理,内容超长,但很独特,分享给大家:

  陈伟星,泛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快的打车”创始人,“保险师”董事长,曾获2015年第1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目前,下属泛城资本管理资本专注于独角兽企业投资,已投资51信用卡、新潮传媒、车和家、氪空间、保险师、量子链、币安等优秀的创业公司。

    我是个乐观主义者,相信技术的力量,会帮助人类逐步的往更多福利、更多保障的方向发展。佛说慈悲之心,慈心即让人得福之心,悲心即让人免祸之心,是同一个道理。

   因而,一个社会如何能发扬慈悲之心,需要做到两点:

   第一,激励。我认为商品的服务实际上都是由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要设计制度去激励老百姓劳动和创造,以获得更多、更丰富、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第二,保障。有些人不会创造,有些人没有能力创造,有些人老了,还有些人会被骗被抢。所以我们要保障人们的生老病死,和被抢劫、被欺骗。

   然而,即使我们的生产力发展到今天的程度,我们的分配制度始终不能有效的做到这两点,社会的贫富问题有增不减,人类一直逃离不开贫富悬殊的周期魔咒。

   可以说,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人类的问题已经不是生产力的问题,而是如何建立有效可靠的生产关系问题。区块链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不是用来提高生产力,而是用来改变生产关系的数字技术。

   这是我思考问题的原点。

       我认为经济的最小单位是交易,所以经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最早原始人进行的是物物交换,人的每一次交换就是一次交易。后来有了货币,你生产的东西换成了货币,你再拿着货币去换东西,这使得物物交换变得更有效率,但是最小的单元依然是交易,不论是物品换货币,还是货币换物品。

     萨伊法则 经济学中有个萨伊法则,核心点可以概括为三条原则:

   第一,供应创造需求。

   我有供应,你的供应才能跟我的供应换,我什么都没有,你就没法跟我换。所以我的供应创造你的需求,这是符合人性的。比如我生产可乐,你生产葡萄。如果我不生产可乐,你可能宁愿倒掉也不会给我葡萄。

   第二,供应和需求是相等的。

   还是可乐葡萄的例子。只有我有了可乐,你的葡萄才换得出去,在一个大的环境下,大家基本上都互相换一遍,所以总供应、总需求是相等的。

   第三,没有非自愿性失业。

   实际上,老百姓的劳动力也是一种供应,所以严格来说是不存在非自愿型失业的,无非工作有好坏,你愿不愿意干。

   所以,假设货币不受控制的情况下,经济实质上就是各种供应的相互交换。

     如果没有人干预,整个人类经济社会,大家各种供应一定是刚好互相换一遍,这个是经济能自然实现的平衡状态,经济学家称之为市场出清。

   但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中间会有很多周期和起伏,会给人造成痛苦。我总结了一下,自然市场会面临三个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供应误判导致的就业迁移。

   还是生产可乐。你今年生产1000瓶,刚好换完。明年你多生产2000瓶,有几个人看你赚了钱也去生产可乐,你们一共生产10000瓶,卖得还行。后年更多人进来,所有人加大生产,结果都卖不出去。这导致的结果是这个行业会萧条一下,大家都很痛苦,造成大量的人员失业。

   第二个风险是技术进步导致的就业迁移。

   比如我们三个人都生产可乐。突然我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你们就都不用干了,你们需要去重新找工作,创造新的供应去跟别人换。

   第三个风险是货币控制。

   假设黄金是唯一的货币,黄金总体上是紧缩的(商品供应增加,相对黄金的价格变低)。因为紧缩,老百姓就会不断加大储蓄,通货紧缩也会更厉害。而有些人会占据更多的黄金,他们找机会不断提高利息。所以,在只有一种货币的情况下,风险会很高,因为本身这个货币会被控制。

     这三个风险都会形成一些自然的经济周期,但它们三个也可能会叠加在一起,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

    经济危机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调整。

   但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大规模突然失业的情况下,会求助于暴力、政治、法律等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机会,当经济危机发生了以后,更多的人不是去学习去调整,而是去闹事,闹事就会让周期延长。闹事的人多了,还会产生“51%攻击”。

   什么是“51%攻击”?人类社会存在bug,只要51%达成了一致,那么黑的也是白的,恶的也是善的。51%能干掉49%,即使是一些恶性的制度,只要51%通过,它就是合法的。

   很多优秀的经济学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主要形成了三个派系:

   第一,马克思的计划经济。

   他说应该用计划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但现在被证明是失败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失败的,大家已经放弃了。

   第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他主张用投资来增加总需求、调控市场。比如你生产的可乐太多,卖不出去了,国家就投资,把你的可乐都买了,经济周期就不会出现,大家都很开心,所以每个人都接受。同时国家又通过产业政策去刺激创新,让新的供应能产生,让整个经济结构回归到供应互换,市场出清的状态。

     但这有问题。人是有贪念的,生产得再多也有国家买单,就不用再调整。但投资的钱来自发债、税收,都是有成本的。产业政策也不能很好地刺激创新,所以凯恩斯体系会导致我们的结构越来越失调、越来越过剩,并留下不可换回的一堆债务。

   第三,哈耶克流派的自由市场。

   他们主张保护大家选择的自由,只要我们能保护大家选择的自由,市场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可以去调节问题。然而自然的调整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和痛苦的过程,人们缺乏耐力和信心接受这个过程。因而凯恩斯反驳说,长期而言,我们都死了,他认为人应该专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

   后来米尔顿提出货币主义,就是用中心化来控制货币,以解决货币导致的通货紧缩问题,配合自由市场的自然调节,这就是很多人说的新自由主义。

   这是三个流派,最后马克思的计划经济被证明是失败的,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市场没有流行起来,现在全世界用的都是凯恩斯体系,所以全世界都在进行投资,全世界都在举债,全世界都在印钱。我们的结构也只是靠投资维持着,根本没有解决周期问题,只是把它掩盖了。如果出现导火索事件,就会发生大规模结构调整。

      我们还有另一个周期:金融的周期。

   不光是国家在投资,老百姓也在投资。我们一直被鼓励着要欠债去消费,所有人都养成了不储蓄的习惯,所以债务越来越多。像美国有40%的人口没储蓄的,都借钱进行消费。

   但我借了钱,我的支出会变多,别人的收入也会变多。别人收入变多,他本身也可能借钱,他再支出的时候,另外一个人收入更多。所以债务就会形成一个大周期,到后来有一天我要还钱了,大家也都要还钱了,谁都还不起,泡沫就会破。

   而央行调控的周期,会导致信用周期的形成。信用周期和经济周期可能会叠加在一起,问题就更大。政府要维持泡沫就要发债、调控、监管,导致的结果是问题越来越大。

   背后其实有两点:

   第一,货币传导机制。

   金融周期运转的最初原点是央行开始印钱。我们的钱是被央行控制的,央行给大银行,银行拆借给各种小银行,再到大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最户才是个人。货币就是这么一层层地传导下来的。

   整个过程中,国开行跟央行借钱,1%的利息就够了。企业跟银行借钱,要6-7%,民企就要10%了,中小企业就更高了,至于老百姓借,没有20%谁借你?从上往下,利息越来越高。当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都处于负债经营的时候,整个社会都成了金融业的奴隶。

   第二,金融工程,比如房市、股市、债市。

   钱印的越多,PE越高,泡沫越大,震荡幅度也越高。而老百姓被推着必须要去买房、买债、买股。凡是老百姓买房,他的实际财务都会变少,因为房价涨就是有更多的钱被印出来。老百姓买股票肯定也是输钱的,大妈都是接盘侠。

     你还会发现一个问题:离中心越近的人赚越多的钱,越边缘赚的钱越少。所以我们的整个货币传导机制,金融工程,以及我们的整个监管产业政策,都是少部分人赚钱,大部分人不赚钱,本质就是个剥削的体系。

   而从数学上来看,整个社会实际财富基本上不怎么增长的话,你收入的增高,别人一定降低了。因为这就是个零和游戏,有钱人通过金融市场不断赚钱、洗钱、割韭菜,他们多赚一个亿,就有一大批没钱的人在陪葬。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是整个世界都正面临的矛盾。全世界泛滥的民粹主义,反全球化,无非是老百姓对于贫富差距的一种反应。美联储带领着全球央行,用各种控制手段维持着整个不合理的货币体系和金融泡沫,使得贫富悬殊变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不可逆的问题。人类已经被现代金融的泡沫绑架,却不知道什么事件是最后一根稻草。

   历史上碰到这种问题,只要到达“51%攻击”,就得靠着打仗解决。我没有做精确的测量,但我们可以预估下,由于贫富悬殊的不可逆发展,社会到达51%的愤怒人口应该就在不远的将来,也许是10年,也许是5年。特别是在一人一票的国家,对于51%攻击更加缺少防范能力。想想当年希特勒也是被老百姓选上去的。

   幸好,由于全球的核能力和先进武器,战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难以爆发。而由于技术的进步,人类第一次有了区块链这样专门用于改变人类分配关系的技术出现。

   从根本上讲,区块链技术的初始原动力,实际上是人们对于贫富悬殊积累下来的愤怒之力。这也是为什么比特币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之后,在2009年初发布的原因。

     在谈区块链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下什么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种记账的方式。打个比方,四个人搓麻将,每个人都记账,结束的时候每个人的账簿对一下,都是一样的才能放心。每个人记的帐可以看成是分公司账本。

   另一种记账方式是,四个人搓麻将,另外拿一副牌,去掉大王小王,每个人发13张,A当作1块,老K当作10块,大家可以用牌的数据直接结算。这个就可以看作是区块链,比特币的底层逻辑。

   只要记账记得好,牌也能当钱。比如说你喊了一个服务员在边上给我们泡茶,你给他一张A,他给你一碗茶喝,他肯定愿意,因为他知道A表示一块钱。

   区块链就是一个分布式账本,而比特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大家达成共识的记账方式,无非这个数字叫比特币。

   因而,货币实际上是一种记账方式,记录每一个人所行的善恶,来分配社会给人的福利保障与惩罚。只要大家达成稳健的共识,原本没有任何意义的数字,变成了“钱”。

   比特币的本质,就是一个新的记账方式,让全人类可以在美金之外,有另一种可被“技术信任”的记账货币。

   而比特币被人信任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人们开始对美金产生来怀疑。人们的恶心总是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柱来给自己安全感,因而对于这种网状的、平等的共识,缺少了信任的勇气。事实上作为一种记账工具,只要信任的人群内部,可以实现价值的转移和清算,其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记账的“价值”。

     比特币的价格,大概会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IT极客和先行者的共识,将比特币推动到百亿美金市值;

   第二阶段,是富人群体的避险工具,1%对冲就会将比特币推动到万亿美金市值;

   第三阶段,是各类组织机构的储备工具,会将比特币推动到10万亿美金以上市值。这三个阶段,会伴随者大量区块链经济的产生,而区块链社群的指数级增强。

   由于对于美金的不信任,推动了对于比特币的信任,所以本质上看,比特币就是整个现代金融系统的对冲避险工具。当然比特币并非没有风险,甚至必然要存在着风险,才能保证其有足够的竞争从而没法被控制。非常有趣的是,比特币的反对者、竞争者和封杀者,都是其必不可少的成就者。

   因为“经过考验的信任更加坚实”。

     如果看比特币,人们总是会反感其暴涨带来的少部分人的暴富。事实上,任何一个跨时代技术的产生,由于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价值,都会造成一小部分人的暴富,这属于人类进步的一种自然激励现象。

   而区块链给人类带来的价值创造,可能是当前所有产业的价值创造之和。

   举例一个数据,美国的利润总额中,超过65%是资本所得,而中国超过80%,而真正干实业的劳动者,只占了少部分的利润。而区块链时代,也许会有相反的数据比例。大概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区块链的多货币机制,会彻底消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不久前火热且被禁止的ICO,实际上是区块链体系下的多货币机制萌芽。而这种多货币机制,本质上是“不同社群共识”的代表,有些是“尺度共识”,大部分是“生产力共识”。每一次交易,回归模拟到物与物的交换,没有了通货就没有了基于通货的膨胀与紧缩。

   打个比方,酒店从业者持有的代表酒店服务生产力的token,可以随时换成代表打车服务生产力的token,计算机在兑换时,可能用到作为尺度共识的比特币来进行兑换清算。

   在这个模型技术上,大概之前靠宏观经济学这种模糊科学吃饭的专家教授得被“就业迁移”了。当然这些人往往会成为变革的阻碍者,这就是人性思维的特征。

   其次,区块链环境下,信用货币不再由银行印发,而是由创造者印发。

   我们传统金融的信用回避,存在着严重的周期性问题。人们总是在好的时候借钱导致经济更好,在坏的时候还钱导致经济更差。银行也总是在经济好的时候放水,而在差的时候收回借款。这种信用的周期没有办法被央行有效的控制,也导致了货币总是借给了那些更有钱的人而不是更乐意创造的人。

   在区块链的环境下,银行失去了其最本质的意义(保管钱),也失去了发放信用货币的能力。而创造者则可以一个假象和一群人的信任,来创造出新的token,代替了信用货币。并且这种信用货币不会引起连锁反应。

   举个例子,有人说自己想建造一个宇宙飞船去火星,发行1000万个token,另外一群人相信他这个故事,用7000个比特币换取了其700万个token,交易所就出现了1:1000的交易价值,就相当于这个人创造了相当于10000个比特币的信用token。

     第三,区块链估值体系会从传统的P/E,转变成L/V结构,从追求利润变成追求用户数。

   传统的金融体系建立在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而事实上,我想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无法读懂现在的资产负债表,我们的资产端实际上被层层泡沫吹捧,负债端确是实实在在的数字。资产负债表这个古老的会计法则,是我们金融泡沫的故事脆弱的支撑。

   而区块链环境下,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区块链金融”或者“代币金融”,将会是一个全新的结算机制。对应P/E,我们认为区块链金融更合适的应该是L/V。L是流动性的缩写,V是价值的缩写。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代币,其长期稳定的流动性与其总市值成正比,不同的代币在同样的变化环境下,其比值应是一个动态的常量。而当流动性变大时,因为其代币交换性能的提高,使得L/V变小,也就是说同样的流动性,V会变得更大。

   这时我猜想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上,创造平台的人不需要追求理论,而是追求如何让用户变得更多,让更多的人使用这个代币,从而使得长期稳定的流动性增加,让自身持有的token升值。

   在这个模型下,还有两个非常有趣的结论:

   首先,全球的机会竞争转变为全球的机会合作。因为流动性合并会导致代币估值上升,所以同业者更乐于合并,而非机会垄断。

   其次,生产资料会全面共享,利润回归到劳动者而非生产资料拥有者。

   在这个模型下,科技界原本担心的,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企业垄断自动化生产资料,大规模失业的忧虑,将被完美的解决。因为代币的稳定性来自于分散,而消费某生产力的前提是持有有该生产力,也会导致代币分散,这使得代表生产力的代币,被自然激励成分散的结构。

     区块链对于人类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比特币对于人们认知的冲击,也是史无前例的。任何时候,“红旗法案”是人害怕改变的自我保护欲,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变化是有利于自己的时候,人们改变的更快。人类的历史就是这么有趣的螺旋式前进,因人性的平等,世界也会被人欲这种自然之力推动着往更为平等和富有的方向发展。

   回想下人类上万年,从来没有成功阻止过技术的发展和传播,而只有因拒绝或者无缘技术导致落后的。比如非洲大陆和北美的印地安人,1万多年前由于没有发现马,也就没有发明马车,没有建设马路,从而导致了这些地方没有文化的沟通和技术的交流,整整落后了人类其他区域一万年。同样,比如清朝时,人们对于枪支和工业革命的拒绝,我们被落后挨打了100年。最终,人类的文明还是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帮助人们变得更为平等与富有。

   对于我们的国家,我只讲一个建议:哪怕比特币只有1%的可能性会成功,哪怕区块链只有10%的可能性会改变我们的金融,我们都不该一刀切地拒绝,把这种可能的战略资源与人才拱手让与海外。

  议区块链是全球商业界都争论不休的话题。这次从经济学底层完成了一次剖析,是全新的解读模式,在热议之外缔造了不同的认知植入。

个人简介
又名:陈禹霄.入选“世界名人网”策划人,胜者集团事业合伙人,特约记者。首创“中医式咨询”、“宗教化营销”,尝试通过“中医式咨询”给策划正名。有志于通过“全息策划工作室和胜者集团”这两大平台,借助全息策划技术,顺应…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