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更加重视顶层设计

程实 原创 | 2017-12-11 15:50 | 收藏 | 投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危机十年,全球经济走过蹒跚路,迎来整体强势复苏;面向未来,中国金融迈入新阶段,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我们认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和改革开放的关键领域,金融将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金融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金融回归本源既强调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也是防止系统性风险的根本举措;第二,金融相关业态逐渐丰富且日益贴近微观需求,普惠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将同时凸显;第三,金融改革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伴随机构调整带动政策框架的进化,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呼之欲出;第四,金融开放顺应了从跟随到引领的大国崛起之路,依托于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机遇,金融将成为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纽带。

  金融安全是前提,核心在于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2017年恰逢金融危机十年,在多元化涨潮的背景下,全球金融风险取代复苏风险,再度成为世界经济的首要挑战。面对这一变局,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做出积极应对,将金融安全从技术层面上升至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安全的核心在于“回归本源”,实现“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的目标,也为整体国家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持。从本源来看,“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的诞生应实体经济之需,通过引导资金运行、调节资金余缺,金融体系降低市场参与主体的交易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引领社会资源分配,为实体经济提供中介服务、优化要素配置。“回归本源”反映了危机十年来的系统思考和总结,代表了主流的价值取向,同时链接起金融工作核心任务中的两项内容,即“服务实体经济”和“防控金融风险”。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金融对于中国经济的战略意义和全局地位进一步凸显:一方面,金融将发挥好配置资源的作用,与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着眼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金融的天职,金融的宗旨”;另一方面,金融将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保障风险可控,有效利用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辛勤劳动所积累的国民财富,体现出“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2017年,金融强监管与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双管齐下,意在引导金融资源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并压缩金融空转、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目前,该政策已经体现出阶段性效果。未来,金融行业向本源回归有望将政策调控转变为长效机制,金融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得以进一步夯实。

  金融业态是基础,“金融+”凸显普惠性、创新性、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为主体的多元金融业态,金融机构数量迅速增加。尽管这些传统金融机构仍然是当前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在科技加速进化、时代多元发展、社会复杂裂变、经济深度转型、业态广度糅合的共同刺激下,新的金融生态外延不断扩大,内涵日益拓宽。

  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以深化改革和结构转型为主题的“减速增质”阶段,金融业态的创新与转型,将引领更加贴近微观需求的行业发展出新模式,“金融+”相关产业潜力巨大。金融业态的演进、跨界等特征加强了行业内和行业间的竞争,也挖掘出更加丰富的产品内涵,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业态表现出更多的普惠性与创新性,绿色金融的崛起则凸显了金融对经济可持续性的贡献。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互联网、大数据和移动终端技术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创造出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更重要的是,这些新技术改变了人们的行为,让金融微观层面“惠民生”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金融新业态的普惠特质同时对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易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推动着传统金融机构在信息处理技术、服务方式、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创新。随着“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的提出,绿色金融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助推器,通过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与效率,创造出可持续的新经济增长点。

  一方面,绿色金融产生“引导效应”。利用价格手段,绿色金融产品改变了不同行业的融资成本、方式与便利性,引导金融资本配置到绿色低碳产业。另一方面,绿色金融产生“挤出效应”。借助于金融交易的资产定价功能,绿色金融市场能够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迫使要素生产率低下、环境成本高企的部分产业缩减规模、退出市场。可以预见,在金融业态不断迭代、与实体经济以创新方式深度融合的现实下,“金融+”将推动整个经济运行结构的转变,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金融改革是关键,机构调整带动监管框架进化。深化金融改革是金融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 也是国家整体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随着中国金融进入发展快车道,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金融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认为,顶层设计将考虑一般均衡,通过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避免政策掣肘,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合适的治理架构,在金融立法、金融机构设置、金融市场监管等方面,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从近现代来看,金融发展史不仅伴随着金融危机史,也是金融监管制度的构建史。全球金融危机十年来的经验表明,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协调不足是中国金融顶层设计亟待完善之处。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混业、交叉经营迅速发展,在传统的分业监管体系之下,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尤其面临巨大挑战。2015年股市大波动、“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带来资本外流压力等一系列风险的暴露为中国金融监管敲响了警钟,金融制度建设与机构调整也开始加速,统筹和协调成为重中之重。

  今年11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稳会”)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能包括统筹金融改革发展和监管,协调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我们认为,金稳会的成立标志着“一委、一行、三会”的全新金融治理架构初步形成,监管协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大幅增强,新的监管框架呼之欲出。

  周小川行长曾提到,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行业、互联网金融和金融控股公司将是金稳会重要的关注内容,这也意味着“大监管”势在必行:一方面,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逐步成型,除了CPI之锚外,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波动成为央行关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混业监管制度将以超预期的速度陆续出台,刚推出的“资管新规”已经体现出新框架下统一同类金融产品监管标准的思路。

  金融开放是大局,双向联通推动中国与全球深度融合。纵观世界,大国崛起往往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撑;放眼全球,金融软实力通过网络外部性延续着强国的经济地位。当今世界,金融成为国家之间竞争与合作的主要交集,发挥着扩大共赢格局和保障本国利益的双重作用。

  在经济拉动效应和市场规模优势的影响下,中国金融“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一方面,从WTO入世到SDR入篮,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心从经济转向金融,在人民币国际化得到权威信用背书后,中国金融正加速融入世界,并深刻参与全球治理变革,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中国金融成为影响国际金融的关键因素。

  2015年以来,中国股市和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对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情绪,以及包括美联储在内的主要央行决策带来了深远影响。随着中国逐渐从商品输出转向信用输出,金融市场定价权、金融体系影响力、金融治理话语权成为决定大国博弈均衡走向的重要因素,金融开放也将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

  一是助力中国元素扎根海外。依托于“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金融将邂逅充满机会的业务蓝海,有望通过“以点带面”加快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为中国元素进入更多市场铺路搭桥。

  二是撬动跨国界、跨产业链的投资机会。近年来,中国更注意将国际投资“引进来”和国内企业“走出去”相结合,内地资本市场也在港股通、债券通等制度实验中渐进开放。展望未来,金融开放的加快将推进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最终完成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跨国界、跨产业链的资源配置和投资机会将会大量涌现,并助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三是促进开放从“特例”变为“惯例”。通过在金融领域与国际接轨,实现市场准入、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等高标准,金融开放将倒逼国内改革,同时引领“全面开放新格局”,为中国获得全面市场经济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个人简介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全球宏观、中国宏观和金融市场。现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会成员,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和安徽大学硕士研究…
每日关注 更多
程实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