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格局暗战已经打响

江濡山 原创 | 2017-12-18 12:29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诸多迹象表明:全球利益结构大调整日益加剧,新一轮货币战争已经点燃,考验主权国家经济运行素质的竞技开始了。美联储高调加息、俄罗斯反而宣布减息、中国做出轻微的中间利率“调整”并静观其变。全球金融格局看似有些扑朔迷离,但暗战已经打响。可以看出,特朗普已经率先发起了吸收财富、吸纳货币、吸引企业家的争夺战。

  当地时间12月13日,美联储宣布了今年的第3次加息: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利率区间上调到1.25%-1.50%,而仅仅几个小时后,香港金管局“紧随气候”宣布:上调基准利率至1.75%;在此之前,韩国、英国、加拿大等央行也已经分别宣布加息,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也释放了收紧货币政策的信号。

  然而,超出很多人预期的是,12月15日,俄罗斯央行突然宣布减息: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7.75%,降幅超出此前预期的25个基点。这是俄罗斯央行今年内第六次降息。不管这只“特立独行的北极熊”如何自慰解释,“中财智库”分析认为:俄罗斯的经济仍然处于十分脆弱的复苏期、运行低迷状态,现在判定俄罗斯经济 “春回大地”为时尚早,假设没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背景下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作支撑,俄罗斯的经济循环会更惨淡。

  那么,面对俄罗斯和美国的举动,中国应该怎么办,这可不是随便拿“政治情感开经济玩笑”的事情。中国央行随机做出了轻微调整的加息策略:央行进行了2880亿元人民币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上调5个基点;同时进行3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200亿元28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上调5个基点。可见,中国央行不是上调基准利率,只是轻微上调了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借钱利率,稍稍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可以看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比较理性,并没有打肿脸充胖子。

  很显然,国内经济运行品质较好的主权国家,采取持续加息与缩表,正在迅速吸抽全球的流动性。而国内经济运行质量脆弱的国家,无疑会被剪羊毛。花旗集团和摩根大通预计,世界发达经济体明年的平均利率将至少攀升1%,这将是自2006年以来的最大增幅。面对这种格局和趋势,2018年的中央央行如何应对,尚存在较大争议或激辩。

  赞同跟随加息的市场人士认为:中国加息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来考虑。外因方面,美国税改可能导致中国资本外流,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从内因看,中国目前实际利率处于全球低位,仍有上升空间。

  而不赞成加息的反方主要认为: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已经高企,不主张对基准利率存贷款利率加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已大幅减小等原因,因此没必要跟随美国加息。央行调查统计司前司长盛松成认为,美国税改和美联储缩表等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可控,货币政策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不紧不松,建议货币政策延续下去。

  “中财智库”观察认为,市场的激烈争论,反映出中国央行目前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稳固,加息会让很多实体企业受不了,不利于稳增长,也会很容易引爆高杠杆企业的资金链。但我们似乎又被美联储绑架了。央行当前的基础货币是30.5万亿,其中来自于外汇占款产生的基础货币是21.5万亿,占比近70%。这相当于美联储是中国央行的央行。

  货币工具只是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最根本的还要看国家自身经济循环的质量。中国现在经济循环质量如何,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行政管控和保护的国有经济循环系统“喜忧参半”,完全市场化条件下运行的民营经济因过度竞争“半死不活“。可以说,在目前全球经济与金融大环境下,中国央行面临两个压力:一是如何想办法填补因外汇流失带来的流动性空缺,若采用过去常用的“降准”手段,会给市场带来宽松货币政策的强烈信号,似乎要跟俄罗斯“同流合污”;但若再欧美日发达国家加息大环境下被动跟进,国内经济运行“血液不畅通”该怎么办?因此,央行只好通过逆回购,MLF等各种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向市场投放钱,属于短期工具,操作空间越来越有限。

  于是,央行想出了定向降准的“药房”:申明只对实体经济,只对中小微企业放款,严控资金流向房地产,明年1月1日执行,但估计这是这轮降准降息周期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过去池子里放了太多水,眼看别人都开始倒了,不少人士预计央行含泪也得跟着倒。事实上,虽然基准利率没有上调,但市场的利率实际上已在上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6年11月的2.7%左右一路上行,目前接近4%。M2增长从6月份开始降到了10以下,表明央行“明降暗紧”地定向收紧货币。

个人简介
江濡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GEDA)首席经济学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