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介绍(二)

胡占华 原创 | 2017-03-20 07:44 | 收藏 | 投票
生态经济学介绍(二)
胡占华
“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论述)
系统篇
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范畴质疑,因此要深入分析生态经济问题,就必须首先弄清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个规律,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状况。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理论剖析生态经济系统以及其内部要素之间关系。和外界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价值流动。
第二章、生态经济系统理论
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融合的有机体。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相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钱学森)。
系统方法:用系统概念去认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论体系。
耗散结构理论(比利时人布鲁塞尔学派普利高津提出):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或者系统参数超过每一个界限时,发生突变,系统由无序到有序,形成耗散结构。
协同学理论:一种动力学方法论。
生态: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一定空间的统一,反映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系统论的观点方法研究生态问题就形成生态链系统问题。
生物圈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经济系统一般由: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组成。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必然是互为因果关系,也就是实现生态、经济、技术的耦合。
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链:生态产品或者生态服务—加工—市场;
生态经济系统的交换链:生态产品或者生态服务—资金—其它经济产品或者服务。
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优化理论:稳定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择优配置、限制性要素优先配置、互利共生原则、立体布局原则。
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矛盾:生态生产力更新周期长与社会生产力更新周期短之间的矛盾、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技术与恢复生态平很的技术滞后之间的矛盾、生态系统的自然有序与经济系统的社会有序之间的矛盾、生态系统负反馈机制与经济系统正反馈机制之间的矛盾。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要实现的目标既不是经济最优也不是生态最优而是生态经济最优原则。
第三章、生态经济功能理论
结构与功能是统一的,结构式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熊运行的过程就是功能实现的过程。生态经济系统是典型的耗散结构,是巨大的开放系统,因此物质循环、能量传递、信息流动、价值增值是生态经济系统四大功能即运行方式。
一、物质流:物质循环是生态经济学系统最重要功能之一,物质流即物质循环过程,物质不灭、循环往复、质量守恒。
物质流循环主要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
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流通过程中的物质流、消费过程中的物质流。
生态物质流与经济物质流之间的循环。
生态经济系统物质流概念:生态系统自然物质流与经济物质流之间有机结合相互转换的不断循环运动过程。
二、能量流
各种形态的能量在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流动状况以及动态传递。
三、信息流
生态经济系统的信息流是指生态经济系统内部以及之间所进行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以及其相互转换时的一种基本属性。,它是以物质流、能量流为载体实现信息获取、存储、加工、传递、转化的过程。
四、价值流
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的价值形成、增值、转移、实现过程,就是生态经济系统的价值流动过程,这个过程称为价值流。
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价值流实现通过市场供给需求双方消费实现后实现的。
价值流增值劳动使价值流增值。加环增值、减环增值、差异度增值。
价值流形态: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
四、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的关系
1、物质流、能量流与价值流的循环转化(融合、分离)
2、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协同。
产业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生态产业发展不仅考虑经济收益和成本,还要考虑生态收益和成本,生态城市、生态特色小镇、特色生态乡村、生态社区、生态工业园、生态企业、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等生态+以及复合互联网+、旅游+的生态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渗透发展和平台经济崛起。
第四章、生态产业理论
一、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以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化、进化型产业;通过两个以及以上生态生产体系或者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流、能量流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与环境系统可持续开发利用,抑制生态负效应形成正经济效益的产业。
生态产业按现实经济学说法就是生态+,可以是生态+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生态+第二产业、生态+第三产业以及生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渗透形成的产业,生态产业最终形成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方式供给给消费者。
二、生态产业链和生态产业园具有系统整体性(边界、整合、短板制约)、有序性(有序性、组织功能、耗散结构)、结构功能可控性。
三、生态产业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
1、科斯产权交易理论和科斯定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关键是社会成本内化,让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成本,庇古方案是社会成本与税收直接挂钩,政府直接向排放企业征税;科斯定理认为政府根据交易费用(社会协调成本)高低给企业分配排放权,并通过排放权的市场交易将社会成本内化,显然庇古是政府调节配置思路,科斯是市场调节配置思路。
2、生态产业链中的企业面临的交易费用: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风险成本。
3、生态产业链投入产出原理与分析,生态产业园投入产出模型和产业联系分析。
第五章、生态+第一产业(农业)理论
1、生态农业是生态+农业,是健康、环保、安全的新型农业和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农业;随着互联网+、旅游+向第一产业渗透发展融合以及平台经济的崛起、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渗透,生态农业发展迅猛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可持续性特点。截止到2015年美国生态农场超过五万家,德国到2001年生态农业企业就达到一万五千家,日本、中国台湾地区、泰国等生态农业也得到巨大发展。以色列重视生态农业发展他们采取的农工一体化制度的生态农场形成有效的精益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从1983年生态农业起步到今天已经进入到深化提高阶段,中国农业进入到精益农业+生态农业时代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满足市场个性化多样化安全化需求。
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造田园综合体,把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结合起来,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新模式。

  在一号文件中强调,要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园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鼓励地方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此外,还要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除了三园,还有一体,指田园综合体。文件特别规定,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一号文件强调,重点要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一些企业围绕农业+园区+小镇方面展开了一些全新的尝试,包含了生态农业园、文创农业生活体验园区和科技产业观光园等,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指:

  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是聚集现代的生产要素,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相互融合,主要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的集群;建设科技园,主要是突出科技创新,科技应用、实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目的是要打造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这个落在创新高地上;创业园,现在很多回乡下乡返乡创业的人才,他们要创业创新,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平台,现在很多地方都打造了这样的创业园,效果非常好。

  文件还专门强调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方面,其中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比如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文件也明确规定,这些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严禁违规违法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会所。

  从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出,中央前所未有将产业园区作为农业发展升级的重要载体和强力抓手。农业+园区会更强调将农业链条做深做透,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要求颇高,未来会囊括进科技、健康、旅游、养老、创意、休闲、文化、会展、培训、检测、加工、电商、贸易、物流、金融等丰富多元的维度,非常具有想象空间,当然,对于土地和模式的创新也比以往要求更多,难度和障碍也更大。
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模式。

  (二)田园综合体的提出是基于一种商业模式方法论

  其出发点是主张以一种可以让企业参与、带有商业模式的顶层设计、城市元素与乡村结合、多方共建的开发方式,创新城乡发展,形成产业变革、带来社会发展,重塑中国乡村的美丽田园、美丽小镇。

  (三)田园综合体的经济技术原理

  田园综合体的经济技术原理就是以企业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乡村社会进行大范围整体、综合的规划、开发、运营。

  1、企业承接农业,就可以避免实力弱小的农户的短期导向行为,可以做中长期产业规划,以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方法提升农业产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当地社会的基础性产业。

  2、规划打造新兴驱动性产业——综合旅游业,也可称之为文旅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在基础产业和新兴驱动性产业起来后,当地的社会经济活动就会发生大的改变,该地区就可以开展人居环境建设,为原住民、新住民、游客这三类人群营造新型乡村、小镇,形成社区群落。所以也可以这样描述,田园综合体最终形成的是一个新的社会、新的社区。

  综上,田园综合体就是农业+文旅+地产的综合发展模式。早在2012年底的时候,我国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并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田园综合体搞什么?

  田园综合体的定义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是关于主体的定义,它强调要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农民能够充分参与和受益;第二是在产业内容上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三个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一)循环农业就是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

  (二)创意农业是以审美体验、农事体验为主题,具有养生、养美、体验品味的功能和快乐,提供给在快节奏工作中的人放松的地方,增添被高楼大厦包裹外的乐趣,目的是让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企业增效、城市增辉。其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

  (三)农事劳动就是休闲农业中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变成商品出售,城市居民则通过身临其境地体验农业、农村资源,满足其愉悦身心的需求。

  田园综合体怎么搞?

  (一)建设原则田园综合体包括农业、文旅、地产三个产业。

  农业要做三件事——现代农业生产型产业园+休闲农业+CSA(社区支持农业);

  文旅产业要打造符合自然生态型的旅游产品+度假产品的组合,组合中需要考虑功能配搭、规模配搭、空间配搭,此外还要加上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以多样的业态规划形成旅游度假目的地;

  地产及社区建设,无论改建还是新建,都需要按照村落肌理打造,也就是说,即使是开发,那也是开发一个本来的村子,并且更重要的是要附着管理和服务,营造新社区。

  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不是要打造一个旅游度假区,而是打造一个小镇本身,只是这个小镇有很多旅游度假设施,小镇本身也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价值。在城市综合体营建理论中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原则,在田园综合体中同样适用。

  (二)田园综合体的组成

  景观吸引核: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水际风光区等等,使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和农业魅力休闲聚集区:为满足客源的各种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产品体系可以包括农家风情建筑(如庄园别墅、小木屋、传统民居等)、乡村风情活动场所(特色商街、主题演艺广场等)、垂钓区等。休闲聚集区使游人能够深入农村特色的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乐趣。

  农业生产区:生产性主要功能部分让游人认识农业生产全过程,在参与农事活动中充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居住发展带:城镇化主要功能部分居住发展带是田园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形成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以此建设居住社区,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社区配套网:城镇化支撑功能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我们称为产业配套,由此形成产城一体的公共配套网络。

  (三)产业延伸与互动模式设计

  在田园综合体中,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通过各个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拓展现代农业原有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使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农业及加工食用的农产品成为现代休闲产品的载体,发挥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

  田园综合体将大有可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专门强调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方面,其中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文件也明确规定,这些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严禁违规违法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会所。

  从中央一号文件可以看出,中央前所未有将产业园区作为农业发展升级的重要载体和强力抓手。这给了目前中国产业地产行业一个非常利好的创新信号,未来一段时间,农业+园区无疑将大有可为。

  与现在市面上主流的产业园不同,农业+园区会更强调将农业链条做深、做透,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要求颇高,未来会囊括进科技、健康、旅游、养老、创意、休闲、文化、会展、培训、检测、加工、电商、贸易、物流、金融等丰富多元的维度,非常具有想象空间。

  四、探索城乡一体化解决方案——田园综合体

  一、概念篇

  核心定义梳理田园综合体,一种位于城郊或乡村的综合体,经过了多年的萌芽与发展,成为了当今中国城乡规划的亮点。从早期的观光农业,到现在的休闲农业综合体、农业旅游综合体等,汇聚成了一股可喜的趋势——以人为本的理想模式,在当代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探索种种可能。

  田园综合体一般由五大部分组成:

  景观吸引核——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

  休闲聚集区——为满足客源的各种休闲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休闲产品体系。

  农业生产区——让游人认识农业生产全过程,在参与农事活动中充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居住发展带——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社区配套网——产业配套、公共服务等形成的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网络。

  回顾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思路转变历程:

  核心宗旨的转变:

  出产实物(传统农业)提供体验(自主式休闲农业)改变生活方式(开发式田园综合体)

  三大模式的升级:

  产业模式升级: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到泛休闲农业产业化产品模式升级:从单一农产品到综合休闲度假产品土地开发模式升级:从传统住宅地产到休闲综合地产 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环境背景:生态时代,尊重自然本身土地、人口、水源、空气……这些与人类发展紧密相连的词汇在21世纪更加频繁地被提及,全球环境的各种问题让人们意识到简单粗暴的开发方式必然要成为过去,尊重环境本身将成为土地开发的最高原则,而田园综合体将这种原则转化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成为了一种独具潜力的土地利用形式。

  田园综合体是在结合农、林、牧、渔等生产经营活动及农村文化与农家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将生态农业与旅游综合体进行组合的创新型综合体,具有引领区域资源共生、聚合增值的特质。它以休闲观光为营销点,试图全资源旅游化,同时着力聚集、发展其他服务业,其核心是农业生产和生活资源休闲观光化。

  这类项目讲求的除了充分利用本土优势自然资源外,还致力于挖掘本地乡土文化、生活方式与风土人情,让乡村风情与文化得以复兴,恢复乡村独有的美丽与活力,成为新都市人的桃花源。

  经济背景:创新时代,加强产业互动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分工与专业化逐渐深化,经济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在不同生产活动之间建立起来的互相联系,而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田园综合体这种现代农业综合体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即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农业文化

  它以农业为主导,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物流等三个以上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产业结合体。它是 “大农业的复合结构形态,是资源整合的驱动器, 产业价值的放大器,区域发展的发动机。它能有效提高产业集成度、产业集聚度、产业融合度和产业关联度,改变传统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和运作模式,增强产业间互动与支持效应,催生出新型业态。  社会背景:变革时代,重塑城乡关系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 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习近平

  十六大以前,我国采取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带来了城乡关系的失衡,而自十六大以来逐步确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的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然而这种城市带动乡村、乡村城市化等模式,背后隐含着的主导思路依旧是城市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乡村的本体地位、能动作用往往被忽略。

  田园综合体,以乡村复兴为最高目标,让城市与乡村各自都能发挥其独特禀赋,实现和谐发展。它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核心组织要素,多产业多功能有机结合的空间实体,其核心价值是满足人回归乡土的需求,让城市人流、知识流真正做到反哺乡村,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文化背景:走心时代,关注人的内心科技时代的世界光怪陆离,车马喧嚣背后是现代人的疲惫,钢筋水泥单调了人们的视野,喷薄而出的虚拟世界让人目不暇接,挤走了人们认真感知世界的心绪。这个时代我们往往见的太多,懂得太多,同时又缺乏原本轻而易举即可获得的体验。

  田园综合体,为现代快节奏生活勾勒出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妙蓝图,满足了时代的生态诉求与人内心的最初梦想。

  饱含质感的绿色,细腻芬芳的花瓣、散发清香的泥土,这里凝结了现代人的乡愁情结,让孩子与真正的大自然亲近,让城市人感受乡村的悠然与宁静。
2、生态林业
生态林、经济林、文化林
生态林业:以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发展的有生态经济效益较好的生态经济型林业。
特点:综合、多样、高效、可持续。
发展模式:森林生态保护工程、生态环境服务工程、林业产业工程。
森林生态保护工程和生态环境服务工程具有多方面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主要包括:调节气候、汉阳谁呀U呢、改良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改善水质、医疗康养、保存物种等,给社会和其它主体带来利益,政府和其它主体按收益原则要给予补偿以实现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和生态资源的有效配置。
生态林业补偿与弹回交易
生态补偿是实质是通过对森林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进行补偿,实现外部性内化和生态资源有效配置,激励形成生态产业链条的良性循环发展,,补偿主体既可以是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也可以是企业、个人等收一主体或者支持生态事业发展的公益人士。通过第三次收入分配方式的创新,通过给予支持生态公益捐助者森林命名权等方式拓宽生态资源投入力度。
3、生态畜牧业
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发展的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畜牧业。
4、生态渔业
可持续休渔期
5、生态+旅游
6、生态水业(包括生态酒业和生态饮料饮品业)
水源涵养功能区,水权交易与水资源补偿
第六章、生态工业理论
1、生态+工业
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发展的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工业,追求遵循工业与自然的和谐,工业与人的和谐。
2、生态工业园(集约、循环、综合利用发展配置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良好,园区与自然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的产业园区。(管理集成、系统集成(物质、你呢光亮、信息集成))案例: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特点:横向耦合、纵向封闭、区域整合、柔性结构;国外:
3、清洁生产
4、绿色矿山
5、生态环保产业
6、污染物排放权、碳排放权交易
第七章、生态服务业理论
1、生态物流
2、生态旅游休闲(科学性、参与性、持续性、精品性、理性化)
生态旅游的功能:吸引功能(自然生态美)、效益功能(经济、社会、生态)、客体属性、保护需要(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开发限度)
3、生态康养、(大旅游产业和大健康产业是今后我国经济最具潜力的大产业之一,到2020年是市场规模将达到8万亿人民币。)
4、生态餐饮
5、生态人居
6、生态出行
7、生态服饰
消费篇
生态消费是既满足消费需求又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
第八章、生态消费理论
1、生态产品:既满足经济需要又满足生态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产品(生态+产品)
特性:档次高、无生态环境危害、吴人体健康危害
 
 
2、生态需要
人类为满足可持续发展和自身健康需要等内容在内的最大福利而产生的对生态产品的需要。(环境性生态需要、生态性生态需要(物种繁衍)、空间性生态需要(居住、生活、工作、活动、娱乐空间)
生态需要具有物质属性、精神属性和生态生理社会属性)
人类需要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生态需要。
3、生态需求递增规律
 
 
4、收入—消费曲线
 
 
 
 
 
5、生态消费行为模式以及生态约束条件下的消费效用最优化
第九章、生态经济市场理论
1、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的供给
2、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的需求
3、平衡攻击需要求关系
提高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需求、改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供给、完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社会环境
4、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标准化建设
研发设计制造建造、检验验证认证、营销与宣传服务。
5、生态设计内容:设计建模、材料选择与管理、面向资源优化设计、产品服务可持续可回收可重复利用设计、成本分析、产业链、数据库
生态方案设计评价:资源最佳利用原则、无污染原则、生产者效益原则、消费者满意原则。
6、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评价
产品生命周期、ISO14000认证、
生态产品、生态服务评价指标:
先进性:顾客满意、工艺先进、可持续可回收可重复
经济性:生产成本低、使用成本低、处置成本低
生态性:资源节约、资源优化、环境友好
评价矩阵
7、生态标志
绿色标志
8、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的标准化
对生产的作用:提高效率、增加多样性竞争力、保证质量
对流通的作用:利于商流、利于物流现代化、利于信息传递和品质监管,
对消费者的作用:3C认证,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维护市场秩序。
对监管者的作用:利于市场监管
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数量、质量、价格、交货期、付款期限等国际便利化
价值篇
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不仅是一种经济物品,而且因为稀缺具有价值和产权属性,因此生态资源的配置就是基于生态资源的价值和供给需求规律生产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实现消毒实现产生价值和利润,形成加之利润分配然后进行资源再配置。
第十章、生态经济价值理论
1、自然资源价值论
稀缺并且有用就具有价值。自然资源、生态稀缺有用具有价值。
2、生态价值
生态资源价值=资源价值+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是指生态资源总体所具有的价值。生态价值一般通过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体现出对人类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
3、生态价值的特性:一种整体价值和综合价值、主体是人类
4、生态价值的平谷方法
实际市场价值法:费用支出法、生产成本法、替代成本法
替代市场价值法:防护成本法、旅行费用法(生态+旅游或者旅游+生态)、享乐价值法
假想市场价值法:条件价值评估法、选择实验法
5、生态资本理论
生态资源—生态资本—生态资金以及生态产业社会资金运动图。
6、生态资本的特征:整体增值性、长期受益性、开放融合性、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双重竞争性、极值性(过界则环糊精恶化、退化)、不动性和逃逸性、替代性和转化性、空间布局不均匀性和严格的区域性。
7、生态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协调发展。
8、生态资本的可持续发展
9、生态资本经营:胡氏社会资金运动图
10、生态价值增值规律
11、生态补偿: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受益者对产品、服务的提供者给予的经济上的补偿。
生态产品、生态服务补偿、生物多样性补偿、生态恢复补偿
生态补偿的受偿主体:国家、地区、单位、个人
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国家、地区、单位、个人
对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补偿、对保护生态经济损失 的补偿、对环境受害者的补偿、对减少生态破坏者给于补偿(退耕还林、水源涵养功能区)
生态补偿资金收集方式:政府转移支付、受益者付费、使用者付费、社会捐助公益、国际援助。
输血性补偿、造血性补偿、
政府强干预补偿(转移支付)、政府弱干预补偿(政府指导受益者与保护者之间自愿补偿)
碳汇交易,污染物排放权、碳排放权交易,水权交易、水源涵养功能区补偿、
第十一章、生态经济核算理论
1、生态效益: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产生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关系到人类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基础是生态平衡、生态系统良好、高校循环。
2、生态经济效益:产生经济效益和一定生态效益的综合和统3、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4、生态足迹核算理论
制度篇
第十二章、生态经济制度理论
1、 生态制度问题的根源:市场机制失灵
2、 市场机制失灵原因: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公共物品、经济外部性、非对称信息、交易费用高昂无法交易实现
3、 政府机制失灵:苏联模式和东欧模式。(信息不对称、政府机构组织缺陷、政府的有限理性、公共决策局限性、寻租设租)
政府失灵的表现:生态政策失灵、生态管理失灵、
    
4、 社会机制缺失(公众、媒体、其他组织参与)
5、 好的生态经济制度是: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良性互动。
政府主体发挥政府职能、手段(法律、经济、行政、宣教、科技)
企业主体:培育多元化生态市场、生态标志产品与服务、ISO14000.。
公众主体:公民、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绿色文化。
第十三章、生态经济政策理论
1、 效率原则、公平原则、激励原则、可执行原则
2、 生态经济机制内容:强制性机制、激励性机制(生态补偿、产权交易)、引导性机制(道德、文化、公序良俗引导)
3、 生态投入的静态效率(399页图参考)
4、 庇古税与垄断(401图参考)
 
 
个人简介
警察经历、职业经理人经历、高校讲师经历、党校教师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