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中等收入群体下降

曹远征 原创 | 2017-03-29 14:2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我的报告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经济学怎么理解中等收入群体,或者说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对经济学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第二,全球化对中等收入之间的关系。第三,也就是主题,怎么全球行动,核心在什么地方。

  第一,中等收入群体在经济学中的意义。Middle CLASS是社会学的概念,这群人有共同的消费偏好,形成了共同的需求,然后形成了一个产业。比如说在美国曾经提出中等收入群体的时候是指四口之家,有车有房子,有教育经费,倒算过来的收入综合叫做中等收入的衡量标准。

  中等收入群体对经济学的含义是主导产业的发展。70年代到80年代前,美国的主导产业是三大产业,建筑、钢铁和汽车。这是与中等收入群体崛起高度相关。中等收入群在经济学的含义中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如果中等收入的收入不增长,现有的产业产能过剩,不能维持传统支柱产业发展。

  第二,全球化与中等收入群体的关系。现在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潮流,重要的论据是中等收入群体在消失,民粹主义的倾向出现,构成了反全球化的潮流。他们的理由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消失跟全球化有关系。全球化必然导致中等收入群体消失吗?如果不必然,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状况是什么关系。

  我们认为,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中等收入群体下降。全球化的发展使一大批发展国家的发展过程,人均收入在持续提高,很多人脱离了贫困,尤其是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是把蛋糕做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群开始脱离了贫困。

  一个很明显的证据是从战后以来到现在,至少在过去战前看到几个现象,例如饥荒、瘟疫、战争,这些现象不敢说绝迹,但是大大缓解,这是全球的福利。导致的结果是,全球人口的人均寿命都在变长,战前是40岁,现在人均预期寿命是70岁。因此,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中等收入群体的消失和消退。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仔细观察一下,全球化的变化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变化,主要是体现在两点:

  第一,全球化是自由贸易,自由贸易不仅是中间产品的自由贸易,更重要的是要素的自由贸易。市场的可交易性提高,交易成本极大的降低,科斯定律发现,市场的边界可以无限大。因此你会发现,生产形式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就出现了外包。现在最大的企业也不生产所有产品,都是从上游到下游的过程,都是外包的形式。最典型的是戴尔、苹果,苹果仅仅是一个设计公司,代工主要在中国,销售是全世界。过去在西方国家很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在制造业就业,当制造业出现情况,很多人就出现的失业,美国锈带由此产生。企业的边界在发生变化,出现了全球生产的布局。

  第二,全球化具有市场无限扩张的可能性,如果市场无限的扩张一般均衡就会出现,市场处理的问题就是对信息对称化与信息不确定性的处理,就出现了金融。于是全球化表现了金融一体化。

  市场扁平的情况下使过去的分布发生了变化,过去美国是橄榄型的,两头小中间大。但目前,美国金融行业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出现了“1:99”现象,金融企业、金融市场集中了财富。这是全球化带来的冲击。这种冲击下,传统的中等收入群体自然会消退,但是,并不意味着不会产生新的中等收入。

  第三,全球的行动。理论上把全球化视为整体,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具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应该在技术进步上做更多的努力。然后技术再向发展中国家扩散,这就是过去的全球化的过程。在主流工业技术中,英美发展国家用更便宜的生产要素,就有了提升。在过去二十年中,美国更多的是发展为金融服务商,而不是高新技术的推动者。

  如果全球化收入群体扩张的话,核心是能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力,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命题。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在去年9月杭州20国峰会中,2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一份文件叫做《全球结构性改革议程》,其中有九个优先的领域,按照这20国领导人的共识,创造一个新的体制,包容性发展,技术进步大大加速,从而使全要素的生产持续提高,是我们今后的主导方向。

  只有在蛋糕做大的情况下,分配的问题才是有余地的,否则饼不能做大谈分配永远是不行的。所以,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推进结构增长,中国政府想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一点,这个结构性改革不发生在需求侧,是发生在供给侧。

  能不能创新一种体制,创造一种机制,使技术进一步加速进行,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把蛋糕做大,在做大蛋糕的过程中就是中等收入在持续提高的过程,就是扩中在持续扩大的过程,也是市场在持续扩张的过程,也是总需求持续提高的过程,全球经济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复苏,只有这样蛋糕分配才有余地。

个人简介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